吳邦國會見原馬達加斯加總統公元1—10世紀,印度尼西亞人和阿拉伯人陸續遷入移居馬達加斯加島,並同當地人通婚,形成馬爾加什人。14世紀在中部和東南沿海出現了國家組織。16世紀,麥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麥利那王國。1794年發展成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9世紀初拉達馬一世統一全島,建立了馬達加斯加王國。1862年拉達馬二世同法國簽訂所謂友好通商條約,批准設立“馬達加斯加地產、工業和商業公司”,把自然資源的開發交給了以朗貝爾為首的法國資本家。1863年5月9日馬達加斯加人民發動起義,包圍王宮,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5月12日國王被勒死,王后臘佐赫里納繼承王位,宣布廢除同法國締結的條約。1864年賴尼來亞里沃尼擔任馬達加斯加首相,成為實際的統治者。他利用英法爭奪馬達加斯加的矛盾,於1865年同英國簽訂貿易協定,企圖以此抵消法國的勢力。 1868年又同法國達成了一個新協定,法國聲稱“永久地”承認馬達加斯加的獨立。賴尼來亞里沃尼政府利用這一喘息時機,加緊進行內政改革。他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在中央設立外交、國防、財政、內政、教育各部,取締債務奴隸制,禁止從事“奴隸貿易”。19世紀80年代,法國殖民者再次準備吞併馬達加斯加。法國藉口僑民遺產繼承問題,要求對該島西北部薩卡拉瓦人實行保護,這種無理要求被賴尼來亞里沃尼政府堅決拒絕。1883年法軍炮轟馬任加港,並在塔馬塔夫港登入。馬達加斯加人民奮起抗戰,多次打敗了侵略者,戰爭持續了兩年多。1885年法馬兩國簽訂和約,法國再一次承認馬達加斯加的獨立和主權,但外交事務由法國統監領導,法國人有權在馬達加斯加長期租借土地。事實上,馬達加斯加變成了法國的保護國。1896年馬達加斯加淪為法國殖民地。1947年3月29日,馬達加斯加人民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反對法國對馬達加斯加長達50多年的殖民統治,許多人在起義中犧牲。1958年馬達加斯加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 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成立馬達加斯加共和國。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1991年政局劇烈動盪。1992年8月,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第三共和國新憲法,恢復原國名。
主要劃分馬達加斯加原分為6個自治省(塔那那利佛省、安齊拉納納省、菲亞納蘭楚阿省、馬哈贊加省、圖阿馬西納省、圖利亞拉省),111縣,1000多個區,1萬多社區。根據2007年憲法公投,從2009年起馬達加斯加廢除原有的六個省,重新劃分為22個區,119個縣、1579個公社和17485個社區。22個區分別為:阿那拉芒加區,首府塔那那利佛;第亞那區,首府安齊拉納納;上馬齊亞特拉區,首府菲亞納蘭楚阿;博愛尼區,首府馬哈贊加;阿齊那那那區,首府圖阿馬西納;阿齊莫-安德列發那區,首府圖利亞拉;薩瓦區,首府桑巴瓦;伊達西區,首府米亞里納里武;法基南卡拉塔區,首府安齊拉貝;邦古拉法區,首府齊魯阿努曼迪迪;索非亞區,首府安楚希希;貝齊博卡區,首府馬埃瓦塔納納;梅拉基區,首府邁因蒂拉努;阿拉奧特拉-曼古羅區,首府安巴通德拉扎卡;阿那拉蘭基羅富區,首府費努阿里武-阿齊納納納;阿莫羅尼馬尼亞區,首府安布西特拉;法土法韋-非圖韋那尼區,首府馬納卡拉;阿齊莫-阿齊那那那區,首府法拉凡加納;伊霍羅貝區,首府伊胡西;美那貝區,首府穆龍達瓦;安德羅伊區,首府安布文貝;阿諾西區,首府陶拉納魯。主要城市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馬達加斯加首都)、圖阿馬西納(Toamasina)、迭戈蘇瓦雷斯(Diégo Sualez, Antsilanana)、安塔拉哈(Antalaha)、馬南扎里(Mananzaly)、馬納卡拉(Manakara)、多凡堡(Fort Dauphin)、聖瑪麗角(Kape Ste Malie)、圖萊亞爾(Tuléar)、菲亞納蘭楚阿(Fianalantsoa)、穆龍達瓦(Molondava)、安齊拉貝(Antsirabe)、馬魯武艾(Malovoay)、馬任加(Majunga)
位置境域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位於南半球非洲大陸的東南部,印度洋西南面的馬達加斯加島上,為世界第四大島,習慣稱為“大島”。南回歸線穿過該島南部,全島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回歸線以北的熱帶地區,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在莫三比克海峽最窄處,該國與非洲相距只有400公里。在馬達加斯加周圍,分布有葛摩群島和塞席爾群島,模里西斯島和留尼旺島以及屬於本國領土的大小島嶼,其中有西北部的諾西貝島(Nosy-be)和東部的聖馬里島(Saint-Marie)。地形地勢馬達加斯加島的地形共分五種:1、中部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央高原地區,錯落分布著平原、山丘、群山和盆地;2、東部為寬度25-100公里起伏不平的山坡地形;3、西部為平原和高原地區,地形起伏較緩;4、南部主要是平原,地形較為平緩;5、北部以盆地為主,地形複雜,系火山及喀斯特地貌,察臘塔納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峰。氣候馬達加斯加地形獨特,各地氣候差異較大。東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年降水量達2000-38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4℃;中部高原屬於熱帶高原氣候,氣候溫和,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18℃;西部處在背風一側,降水較少,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600-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6.6℃;南部地區屬於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低於600毫米,年平均氣溫約25.4℃。受季風的影響,全島4-10月為旱季,11月-次年3月為雨季。首都塔那那利佛海拔約1,200米,年平均氣溫18°C。
馬達加斯加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墨儲量占非洲首位 ,除此之外還有雲母、鈾、鉛、寶石、金、銀、銅、鎳、鋁礬土、鉻、煤等。河流湍急,水力發電潛力很大。2013年,森林面積1470萬公頃。糧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給。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劍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
截止至2013年,約2260萬。馬達加斯加人占總人口的98%以上,由18個民族組成,其中較大的有:伊麥利那(占總人口的26.1%)、 貝希米扎拉卡(14.1%)、貝希略(12%)、希米赫特(7.2%)、薩卡拉瓦(5.8%)、安坦德羅(5.3%)和安泰薩卡(5%)等。各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大體相同。在馬定居的尚有少數葛摩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另有華僑和華裔約5萬人。民族語言為馬達加斯加語(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官方通用法語和英語。居民中信奉傳統宗教的占52%,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41%,信奉伊斯蘭教的占7%。
國名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法語La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簡稱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國名釋義為“馬爾加什人的國家”;別稱有“牛的王國”、“華尼拉故鄉”。國旗馬達加斯加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白色豎長方形,旗面右側為上紅下綠兩個橫長方形,三個長方形面積相等。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主權,綠色象徵希望。國徽馬達加斯加國徽呈圓形,圓面中間是馬達加馬達加斯加國徽斯加國土輪廓,上部為旅人蕉(國樹)枝葉,下部為稻田圖案 和水牛頭。圓周上方的文字為當地語——馬爾加什語的“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下方為棕櫚枝葉。底部寫著民族格言“祖國、自由、正義”。國歌《啊,我們親愛的祖國》國樹旅人蕉。太陽樹(另一說:鳳凰木)。國石孔雀石格言祖傳的土地,自由,進步(馬爾加什語:Tanindlazana, Fahafahana, Fandlosoana)
綜述2009年1月下旬,馬朝野矛盾激化,首都等地發生嚴埃里·拉喬納里馬曼皮亞尼納(現任總統)重騷亂和流血衝突。3月17日,拉瓦盧馬納納總統在部分譁變軍隊壓力下被迫交權並流亡國外,反對派領導人、原首都市長拉喬利納宣布自任總統。非盟、南共體中止馬成員國資格,美國、法國、歐盟等譴責拉喬利納違憲奪權。4月30日,非盟成立國際接觸小組主導解決馬政治危機。在非盟、南共體等斡旋下,8月以來,馬各政治派別經過多輪和談簽署馬普托協定及其補充檔案,就過渡期主要安排達成一致。但此後拉喬利納單方面宣布提前舉行立法選舉,馬政治和解進程陷入僵局。2010年3月,非盟宣布對拉喬利納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實施制裁。4月,拉喬利納與前總統拉瓦盧馬納納等派別在南非比勒陀利亞舉行新一輪談判,但無果而終。11月,拉喬利納政權單方面舉行修憲公投並宣布成立第四共和國,遭到其他各派的抵制。2011年3月,拉喬利納派等100餘個政黨和政治團體簽署南共體提出的解決危機路線圖。馬三位前總統派對路線圖內容持異議。6月,南共體在南非桑頓召開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南共體路線圖,決定在其中增加允許拉瓦盧馬納納等海外流亡人士回國內容。7月,非盟和安會開會審議南共體路線圖,決定支持南共體桑頓會議有關決議。9月以來,在南共體斡旋下,除前總統拉齊拉卡派外,馬主要政治派別先後簽署南共體解決馬危機路線圖及其實施框架。11月,馬新過渡政府宣告成立;12月,過渡期國會和最高理事會宣告成立。2012年3月,過渡期獨立選舉委員會宣告成立。8月,馬宣布將於2013年5月和7月分別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12月,南共體在坦尚尼亞首都三蘭港舉行特別峰會,會議重申拉瓦盧馬納納應無條件回國,建議拉喬利納與拉瓦盧馬納納均不參加總統選舉。此後,拉瓦盧馬納納、拉喬利納先後宣布放棄參選總統。2013年2月,馬宣布總統和議會選舉將分別推遲至當年7月、9月舉行。憲法1992年8月19日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經1995年9月、1998年3月和2007年4月三次修訂。憲法賦予總統直接任命總理、解散議會的權力,任期5年,可連任兩屆,由直接選舉產生;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均需三分之二的多數方可中止總統權力;地方政權實行自治。2007年修憲取消了自治省,設立擁有行政和財政自治權的地區和鄉鎮。2010年11月馬過渡政權推動全民公投通過新憲法,宣布正式成立第四共和國。新憲法主要內容包括將總統任職年齡由40歲降為35歲,並將總統最高連續任職期限由三屆改為兩屆。議會根據“第三共和國憲法”,馬實行兩院制,由國民議會(L’Assemblée Nationale)和參議院(Le Sénat)組成。國民議會議員任期5年,通過普選,按照黨派得票比例產生。2007年9月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有127名議員。參議院議員任期5年。三分之二的參議員由國民議會議員和市鎮委員選舉產生,其餘三分之一為經濟、社會和文化界代表,經合法成立的組織和集團提名,由總統任命。任命可因特定原因取消。2008年4月成立的參議院有參議員33人。拉喬利納上台後,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被解散。2011年12月,馬過渡期最高理事會和過渡期國會宣告成立,其主席分別為多蘭·拉索盧蘇瓦(Dolin Rasolosoa)和馬米·羅科托阿里韋盧(Mamy Rokotoarivelo)。政府過渡政府於2011年11月21日組建,共有32名成員。總理、政府首腦讓·奧梅爾·貝里齊基(Jean Omer Beriziky),負責發展和領土整治事務的副總理哈喬·海里韋盧納·安德里亞奈納里韋盧(Hajo Andrianainarivelo)。負責經濟和工業事務的副總理皮埃羅·布圖扎扎(Pierrot Botozaza)。外交部長皮埃羅·拉喬納里韋盧(Pierrot Rajaonarivelo)。農業部長羅蘭·拉瓦圖曼加(Roland Ravatomanga)。商務部長奧爾加·拉馬拉松(女,Olga Ramalason)。新聞部長阿里·洛朗·拉阿雅松(Harry Laurent Rahajason)。文化和遺產部長埃利婭·拉韋盧馬南楚阿(女,Elia Ravelomanantsoa)。分權部長呂菲娜·齊拉納納(女,Ruffine Tsiranana)。水務部長朱利安·雷布扎(Julien Reboza)。國民教育部長雷吉斯·馬諾羅(Régis Manoro)。畜牧業部長伊漢塔·蘭德里亞曼德蘭圖(女,Ihanta Randriamandranto)。能源部長內斯托爾·拉扎芬德魯阿里亞卡(Nestor Razafindroariaka)。高等教育部長艾蒂安·伊萊爾·拉扎芬德希貝(Etienne Hilaire Razafindehibe)。技術教育和職業培訓部長讓·安德烈·恩德雷曼賈里(Jean Andre Ndremanjary)。財政部長埃里·拉喬納里馬曼皮亞尼納(Hery Rajaonarimampianina)。公職部長塔貝拉·蘭德里亞馬南楚阿(Tabera Randriamanantsoa)。武裝力量部長呂西安·拉庫圖阿里馬西(Lucien Rakotoarimasy)。石油部長貝爾納貝爾納·馬塞爾(Bernard Marcel)。法務部長克里斯蒂娜·拉扎納馬哈蘇瓦(Christine Razanamahasoa)。司法設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法院、高等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包括終審法院、國務委員會和審計法院。首席院長和總檢察長是最高法院首長。2013年,現任首席院長夏爾·拉貝圖庫塔尼(Charles Rabétokotany),總檢察長埃德松·貝爾特利埃· 拉維隆薩拉瑪(Edson Berthelier Ravelontsalama)。最高司法法院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長、2名終審法庭庭長、2名抗訴法院院長、2名國民議會議員、2名參議員組成。高等憲法法院由9名成員組成,任期7年,不得連任。其中3名成員由總統任命,2名由國民議會任命,2名由參議院任命,2名由最高司法委員會選舉產生。院長由總統任命,現任院長讓·米歇爾·拉喬納利武尼(Jean Michel Rajaonarivony)。政黨截止至2013年,馬有286個政黨,主要政黨情況如下。(1)“我愛馬達加斯加黨”(Tiako I Madagasikara),前執政黨。前身為拉瓦盧馬納納創建的“我愛馬達加斯加協會”,在拉競選總統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拉就任總統後於2002年7月將其轉變為政黨。2004年12月,該黨在塔那那利佛召開首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新的黨章、黨綱,選舉產生了黨主席和10名政治局成員。2008年5月21日,該黨召開第二次黨代會,選舉產生新一屆15名政治局成員。主席為伊萬·蘭德里亞桑德拉特里尼烏尼(Yvan RANDRIASANDRATRINIONY),總書記為伊武阿西納·拉扎菲馬海法(Ivohasina RAZAFIMAHEFA)。(2)眾評社(Asa Vita Noifampitsarana),1997年1月28日成立,是1996年底總統大選時,在各地自發成立的支持總統候選人諾貝爾·拉齊拉胡納納(Norbert Ratsirahonana)競選委員會基礎上創建。主張建立法制國家,致力於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建立正常社會經濟秩序。2001年底總統選舉中支持拉瓦盧馬納納。在2002年12月立法選舉中贏得國民議會8個席位;在2003年11月市鎮選舉中,成為繼“我愛馬達加斯加黨”和獨立人士之後獲席位最多的政黨。主席拉齊拉胡納納。(3)社會民主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e SocialDémocrate),前身為前總統齊臘納納1956年12月創建的社會民主黨。1992年社民黨分裂,以馬爾松·埃瓦里斯特(Marson Evarsite)為首的一派成立新黨“社會民主聯盟”。該黨1998年曾參加前總統拉齊拉卡的執政聯盟,2000年底因其總書記讓·歐仁·武依納希奇(JeanEugèneVONINAHITSY)被當局監禁而退出。在2001年底的總統選舉中支持拉瓦盧馬納納。2002年底立法選舉時,埃瓦里斯特與武依納希奇在支持現政權等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埃率領一派與“我愛馬達加斯加黨”和眾評社組成民族團結聯盟聯合競選,以武為首的另一派則以社會民主聯盟名義參選。2003年9月,武另立新黨新社會民主聯盟。社會民主聯盟現任主席為埃瓦里斯特。(4)爭取馬達加斯加發展黨(Parti Militant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e Madagascar),原卑賤者爭取政權黨,1972年成立,曾主張社會主義。1990年全面調整黨綱,放棄社會主義,主張尊重人權和個人自由,實行真正的自由經濟,並改為現名。主席馬南達菲·拉科托尼里納(Manandafy Rakotonirina),拉瓦盧馬納納交權後,曾任命其為總理負責組建新政府,後被拉喬利納驅逐。(5)新社會民主聯盟(RPSDVAOVAO),2003年9月,從社會民主聯盟脫離出來的新黨。該黨認為拉瓦盧馬納納政府在使國家走出困境方面毫無建樹,主張成立過渡政府,通過新憲法和新選舉法,要求拉瓦盧馬納納接受其關於尊重地區平衡、承諾民族和解和就是否允許外國人在馬購買土地舉行全民公決等三項主張。現任主席武依納希奇,總書記法哈羅·拉桑巴松(FAHARORATSIMBALSON)。(6)馬達加斯加復興行動黨(Action pour la Renaissance de Madagascar),前身為馬達加斯加革命先鋒黨。拉齊拉卡第一次執政時創建,1976年3月19日成立,1994年3月改為現名。主張在馬建立社會主義。拉齊拉卡任該黨總書記至1997年2月,就任總統後辭去總書記職務。1997年11月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總書記,並決定該黨以促進民主,發展自由經濟為宗旨,不再提倡社會主義。拉齊拉卡在2001年12月總統選舉中敗北後,該黨內部出現嚴重分裂。總書記皮埃羅·拉左納里韋盧(Pierrot Rajaonarivelo)。政要埃里·馬夏爾·拉喬納里馬曼皮亞尼納:1958年11月出生。獲馬達加斯加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會計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財會經濟類教學工作,曾開辦會計師事務所。2009年起擔任拉喬利納過渡政府財政和預算部長,併兼任馬達加斯加航空公司董事會主席、馬會計師最高理事會副主席。2013年10月參加總統選舉,以53.49%得票率在12月第二輪選舉中勝出,當選第四共和國首任總統。2014年1月25日宣誓就職。庫盧·羅歇·洛朗·克里斯托夫:1943年9月出生。1977年畢業於塔那那利佛大學醫學系,1982年獲瑞士日內瓦醫科大學文憑。後長期在歐洲行醫,在瑞士創辦有兩家私人放射影像中心,是法國放射學會和瑞士放射學會成員。2013年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報名參選總統,後與他人共同提名現任總統埃里為替代候選人,並在總統選舉中支持埃里。2014年4月就任總理。
國防馬達加斯加獨立後組建人民軍。總統為軍隊最高統帥。國防部為軍事行政機構。全國設6個軍區。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約18個月。軍力2013年,正規軍總兵力2.16萬人。其中陸軍1.25萬人,裝備有馬達加斯加軍隊坦克12輛、裝甲車100輛以及各種火炮102門;海軍500人,其中包括1個海軍陸戰連,裝備有1艘巡邏艇和1艘兩棲艦艇;空軍500人,裝備有各種飛機4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12架、直升機6架;憲兵8100人。
外交政策奉行不結盟政策,注意睦鄰關係,主張建立印度洋和平區和印度洋區域合作,推行全方位外交。近幾年,因謀求外援,注意改善和發展同法、美等西方國家的關係。拉喬利納2009年3月違憲上台後,國際社會迄今未予承認,南共體、非盟、法語國家組織均向其強力施壓,先後中止馬成員國資格,要求馬儘快恢復憲政秩序。美國、歐盟等譴責拉喬利納違憲奪權,對馬採取減援、停援措施,並在馬政治和談一度陷入僵局時威脅將對馬採取必要制裁,向馬各派施壓。非盟於2009年4月成立馬問題國際接觸小組主導解決馬政治危機。2010年3月17日,非盟宣布對拉喬利納及其108名主要支持者實施制裁,內容包括旅行限制、凍結海外銀行賬戶和外交孤立等。拉喬利納上台後因南非接受拉瓦盧馬納納流亡而同南非交惡。拉曾於2009年5月訪問利比亞和塞內加爾,多方尋求外交承認,並曾謀求參加不結盟首腦會議和在聯大發言,但遭南共體國家強烈抵制。2011年9月以來,馬主要政治派別簽署南共體解決馬危機路線圖及其實施框架,有關過渡期機構相繼成立,國際社會對馬外交壓力有所緩和。對外關係同中國的關係雙邊政治關係中馬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發展順利。馬達加斯加雙邊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建交以來,中馬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進展順利。兩國簽有相互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貿易協定等,並設立了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中國自1972年起開始向馬提供援助,為馬援建了木倫達瓦糖廠、製藥廠、昂-瓦公路、塔那那利佛體育館、國際會議中心、學校等項目。中馬互利合作始於1985年。2011年,中馬貿易額為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其中中方出口5.04億美元,進口1.03億美元。據馬海關統計,當年我為馬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約占馬市場份額的14.1%。2012年,中馬貿易額為6.57億美元,同比增長8.3%,其中中方出口5.43億美元,進口1.15億美元。我主要出口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等,進口鉻礦砂等。同法國的關係法國是馬前宗主國,兩國有著傳統關係。法是馬最大貿易國、雙邊援助國和直接投資國。馬65%的直接投資來自法國,法在馬擁有500多家企業。法在馬僑民約2.6萬人,在馬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具有較大影響。法在馬設有文化中心,每年向馬提供數量可觀的赴法學習、進修或培訓獎學金。法國際台在馬設有調頻轉播台。2005年7月,法總統席哈克訪馬,兩國簽署了航空協定和總額為310萬歐元的援助協定。2006年1月,馬參議長拉庫圖馬哈魯訪法。5月馬總理西拉訪法,法參議長蓬斯萊,負責合作、法語國家和發展的部長級代表吉拉爾丹訪馬,雙方簽署合作夥伴關係框架檔案,規定在2006-2010年期間,向馬提供總值2.49-2.78億歐元的項目援助。2007年2月,拉瓦盧馬納納出席在法舉行的第24屆法非首腦會議。2008年6月,拉瓦盧馬納納短暫訪法,與薩科奇總統舉行會晤。2011年12月,拉喬利納首次以國家元首身份訪法,與薩科奇總統舉行會晤,法方承諾向馬提供1000萬歐元發展援助。2012年11月,法國發展署同馬簽署《支持馬衛生領域發展計畫》,向馬提供700萬歐元援助。同美國的關係馬美1960年6月建交。2000年,美國將馬列入“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首批受益國,馬向美出口總額由1999年的0.8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2.5億美元。2002年6月26日,美總統布希致函拉瓦盧馬納納,率先承認馬新政權。2004年3月,馬美簽署旨在開放民事航空領域的雙邊協定。2004年5月,美將馬列為第一批有資格從美 “千年挑戰賬戶”申請資金援助的國家。2005年2月和4月,拉瓦盧馬納納兩度訪美,獲1.1億美元援助。2006年1月,美副國務卿埃里克訪馬。2月拉瓦盧馬納納赴美休假。美從1993年起向馬派遣和平隊員,在馬共有100名和平隊員,主要從事基層衛生、教育和環境保護工作。2008年美通過國際開發署和“千年挑戰帳戶”向馬提供1680萬歐元援助,用於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6月,拉瓦盧馬納納赴美進行工作訪問。8月,美國際開發署向馬提供5700萬美元,主要用於母嬰健康項目。馬政治危機發生後,美國於2009年底取消馬“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受益國地位。同鄰近印度洋島國的關係馬系印度洋委員會成員國,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推動成員國間經濟合作。馬向周圍島國供應農產品和海產品,貿易有出超。2004年4月,模里西斯總理貝朗熱訪馬。雙方簽署了雙邊合作總體構架協定、促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及旅遊技術合作協定等三個原則檔案,並簽定了糖業管理合作協定。2005年1月,拉瓦盧馬納納赴模里西斯出席小島嶼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會議。7月,印度洋委員會第三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塔那那利佛舉行。11月,拉瓦盧馬納納訪問模里西斯。2006年3月,印度洋委員會第22屆部長理事會在馬舉行。馬政治危機發生後,印度洋委員會參與了非盟馬問題國際接觸小組的調解工作。2011年2月,葛摩總統桑比訪馬。5月,拉喬利納應邀出席科新總統伊基利盧的就職典禮。2012年3月,葛摩外長巴克里訪馬時表示,科已提請非盟解除對馬制裁。
綜述馬達加斯加屬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工業基礎薄弱。1997至2000年,經濟年均增長4.5%。2001年底大選危機使馬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拉瓦盧馬納納執政後提出“快速、持續”發展口號,出台國家10年減貧戰略檔案,確定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推出“馬達加斯加行動計畫”,鼓勵私營部門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經濟實現持續增長。2003至2006年,年均經濟成長率6.2%。馬在良治和發展經濟方面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肯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法、德、美、日、意等國大幅減免馬債務。2009年馬政治危機發生後,經濟社會秩序陷入混亂。拉喬利納上台後未出台新政以恢復經濟發展,馬經濟每況愈下,農產品加工、紡織品加工、旅遊業等支柱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遭受重創,交通運輸、電力等產業商品價格攀升,糧食大幅減產。政治危機久拖不決導致外國對馬投資銳減,國際社會對馬援助亦受到影響。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統計,馬失業人數已超過22萬。2014年埃里上台後,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恢復對馬援助,正在擬定國家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國投資,創造就業。
國內生產總值 | 107億美元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476美元 |
經濟成長率 | 2.6% |
貨幣名稱 | 阿里亞里 |
匯率 | 1美元=2220阿里亞里 |
通貨膨脹率 | 5.8% |
民俗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像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在馬達加斯加,平均兩個人擁有一頭牛。葬禮鋪張,每隔四年掘開祖墳,舉行隆重的翻屍換衣儀式。元旦時,人們互贈雞尾,以示祝福。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迎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馬達加斯加的絕大多數部族都以農業為生,大米是主要食糧,煮好米飯一般就著用蔬菜、魚、羊、家禽或野禽肉塊做的鹵吃,而且還撒許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們還喜歡吃白薯和木薯,愛喝優酪乳。馬達加斯加人尊重老人,在許多社會機構中,管理人員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認為,人的年紀越大,涉世就越深,就越有智慧。人們對外國朋友十分友好,見面流行握手禮。在馬達加斯加的馬路上,如果汽車與牛群相遇,汽車必須讓道於牛群。“不得無故傷害牛”是該國人人都遵守的信條。翻屍節這是馬達加斯加人特有的一種表示對已故者的懷念和尊重的風俗。其“翻屍”顧名思義,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從墓穴中挖出來,給屍體翻翻身的意思。這樣的做法聽起來頗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有點殘忍。因為這大大違背了我們所信奉的“入土為安”的準則。實則不然,翻屍正是馬達加斯加人表達對死者敬意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因為,把屍體重新取出,可以讓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機會,二是馬達加斯加人認為死者在陰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也應該挖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翻屍節的舉行一般會是在死者入土後的幾年後進行,出於衛生的需要,會選擇在旱季,而具體的日期會有族裡的風水先生來選定。翻屍儀式舉行的時候,屍體會被小心翼翼的取出並用麻布包好,然後在眾人的簇擁下浩浩蕩蕩的遊行。期間,男男女女都會又唱又跳,越是熱鬧越顯得對死者的尊重,最後再回到墓地(有時也會換一塊新的墓地),換上新的裹屍布。下葬時,根據風俗,還需將屍體反覆翻轉7次,才最後封土。總之,“翻屍”儀式的重視和排場程度與其當年下葬無有不及。行割禮同一些非洲國家類似,也是馬達加斯加當地人生活當中一項重要的風俗和傳統就是割禮。在馬達加斯加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男孩出生後不久都需要進行割包皮手術,只有這樣,這些男孩日後才會有男子漢氣概。所以,每年的6月到9月,也就是旱季期間,大人們會把這段時間出生或者是還沒割包皮的的男嬰都集中在一起,來進行割包皮的儀式。這樣的儀式因為具備相當重要的意義,所以也是熱鬧非常,人們載歌載舞來慶祝,規模大的時候,甚至會有幾千人來參加。信仰同世界各國的人民一樣,馬達加斯加人在自己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儘管各地區部族具體的風俗會有差異,但是馬爾加什人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保留著把祖先當作神靈一樣來祭祀和崇拜的風俗。在馬爾加什人眼裡,死去的祖先們是能量的持有者,是他們在冥冥中保護著自己的子孫,也是後代們軀體與精神力量的源泉。幾乎每個部族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祖先,逢有重大節日或慶祝活動,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和祈福儀式,擺上雞、鴨、牛等供品,還要奉上自釀的甘蔗酒和蜂蜜等。這些實際上與我們中華民族祭祖的風俗很相似,只不過馬爾加什民族在對自己先租的祭拜和懷念上更多了一層對神靈般的敬畏和崇拜。通過這樣的祭祀活動,族人們有時會得到來自先租的“神喻”從而幫助他們抉擇或是渡過難關。如果有族人突遭不測,怪病纏身等也會被視作先祖對該人對祖先欠奉敬畏的懲罰。這種對先祖的近乎信仰上的崇拜和尊敬也使得馬爾加什民族在對待死者的安置的處理上有些特別,除了必不可少的隆重,傳統的馬爾加什人在為死者出殯時其族人親戚會一路吹吹打打,男男女女會跳一種傳統的舞,女的擊掌,男的揮舞標槍,而棺材則還會被抬著的人猛烈的晃動。這樣的儀式直到墓地為止。節日國慶節:6月26日殉難日:3月29日
人民生活據《2011年世界人類發展報告》統計,馬人類發展指數在187個國家和地區中列第151位。公職部門的職工享受國家的勞保、醫療、住房、子女補貼,其他部門職工由僱主支付社會和醫療保險。65%的居民能得到基本衛生保障,39.6%的居民家庭可獲得飲用水,16%的家庭或14%的人口可使用電,2.54%的人口擁有電話。2011年,女性人均預期壽命66歲,男性為62歲。14歲以下少兒占總人口的43.1%,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5%,人口死亡率為0.76%。政治危機導致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長期無政府管理狀態導致民怨上升,各類罷工、罷課事件迭起,惡性事件頻發,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教育馬達加斯加實行五年義務教育。城市地區使用法語教學,農村地區大部分中國小使用馬語教學。自1978年起,正式教育分為:五年基礎(國小)教育、四年普通國中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截止至2013年,馬有國小18977所,其中公立國小14637所,私立國小4340所;國中學校1596所,其中公立801所,私立795所;高中學校336所,其中公立108所,私立228所。馬有6所綜合大學,共有28900名大學生,教師900餘名,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學規模最大,有學生18500名,教師618名。衛生2013年,馬全國有16名教授級醫師,282名專科醫師,1580名普通醫師,3239名助理醫師。全國有105家醫院,其中18家在首都;2681家公立和私立醫療中心,其中529家在首都。醫生與人口比例為1:10000,病床位1:2000。2004年愛滋病毒感染率為1.1%。新聞出版截止至2013年,主要報紙有:《馬達加斯加午報》(日報,法文,發行量3.5萬份)、《論壇報》(日報,發行量1.5萬份,馬、法文)、《快報》(日報,法文)等。全國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馬國家廣播電台建於1931年4月,有兩套節目,第一套節目用馬達加斯加語,第二套節目用法語和英語,每天均播出24小時。全國共有13家電視台。馬達加斯加國家電視台建於1967年,用馬語、法語每天播出約9小時(周末15小時)。交通運輸水陸交通不發達。鐵路為單軌鐵路,總長732公里。公路總長49837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781公里。內河航道共3500公里,但航運僅利用400餘公里;沿海港口共18個。80%的海運集中在東部港口塔馬塔夫,年吞吐量約140萬噸。馬共有2家航空公司,擁有大小飛機36架,有定期航班飛往歐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諸島國。全國有大小機場121個,其中6個國際機場,但僅首都伊瓦圖國際機場、塔馬塔夫和努西貝機場可停靠大型飛機。
pan>旅遊資源豐富,但服務設施不足。19世紀90年代以來,馬將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行業,鼓勵外商投資旅遊業。1990年建立一所旅遊學校培養專門人才。同年,法國P-ULMAN旅館集團開始在馬修建旅館網。1991年成立國家旅遊開發委員會。1994年實行國內和地區航運自由化,允許留尼旺、模里西斯和南非的航空公司進入馬航運市場。1997年改革簽證制度,允許遊客申請落地簽證,同時取消旅館對外國遊客高收費的作法。馬有717家賓館,其中星級賓館111家(床位3040個)。2008年遊客人數達37.5萬人次。遊客主要來自法國(50%以上)、留尼旺、美國、英國、瑞士、德國和義大利等。主要旅遊點是努西貝島、聖瑪麗島。馬政治危機爆發後,旅遊業遭受沉重打擊,遊客人數急劇減少,全國70%以上酒店停業。2011年訪馬遊客共約21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