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分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自幼飽讀詩書,謙虛而好學,愛護身邊的人,很多有才華的人士都願意跟隨著他。重耳一心愛國,才華橫溢,治理國家有很多的辦法,但卻被朝中奸黨們排斥陷害。驪姬預謀要立奚齊為太子,便陷害現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上吊自盡後,驪姬又誣陷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不得已逃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自幼飽讀詩書,謙虛而好學,愛護身邊的人,很多有才華的人士都願意跟隨著他。重耳一心愛國,才華橫溢,治理國家有很多的辦法,但卻被朝中奸黨們排斥陷害。驪姬預謀要立奚齊為太子,便陷害現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上吊自盡後,驪姬又誣陷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不得已逃跑。晉獻公因兩位公子不辭而別,認為他們有陰謀,就派公使勃鞮討伐。重耳被迫流亡,長達十餘載。流亡期間,重耳曾多次被追殺,迫使他不斷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這期間他飽嘗人間冷暖,但同時也深刻體察民情,以至於重耳掌權後注重民生,堅持秉持仁政,對其他諸侯國以誠相待,恩威並施。最終重耳得以返國。重耳當政後勵志強國,精心圖治,福祉於民;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安定太平;文治武功,昭明後世,顯達千秋,最終稱霸了中原。展開全部↓收起全部↑
驪姮稱在國君失去音訊之後,太子申生的陪臣慫恿申生自立,要誅殺驪姮姐妹和兩個小公子,驪姮為了自保,所以才先行讓禁軍圍困了太子府。
國君相信申生不會傷害驪姮,認為那些被劫的軍情都是虞國所為,這次是驪姮小人之心了,驪姮連連請罪,口口聲聲說只為自保,令國君更加心疼,這次的出征,國君反省許多,他決定以後行事要多多為他人想,試著易地而處,以策萬全。
晉國朝堂上,大臣們對這次的戰績只有稱讚,沒有一個人敢說內心的意見,不過國君反倒主動自省,十萬大軍只剩下兩萬,原本以為輕易能拿下的虢國,居然如此損兵折將,這次出征看似贏了,實則是慘敗,若非宋鄭突然撤兵,夷吾和申生及時趕到營救,恐怕晉軍就要全軍覆沒。
國君正準備重賞申生夷吾,二人主動說出其實這次的功勞,重耳是首功,那些神兵利器,攻城計策,圍困虞國,都是重耳暗中相助,還有上次東山之亂,也是重耳相助才能評定皋落。
滿朝文武以及國君都很震驚,他們都以為重耳幾年前就死了,沒想到現在竟然變成這樣一個神出鬼沒之人,國君心中忐忑不安,當年的預言他還是懼怕的,忙退去了朝臣,讓太卜前來卜算,但太卜稱重耳命格已改,已經算不出吉凶。
國君召重耳前來,問他想要得到什麼獎賞,重耳問國君打算如何處置虢國和虞國的宗室們,國君毫不猶豫地說全殺,虢國本是這次出征的對象,但虞國和鄭宋沒來由的偷襲令國君憤怒,國君不僅想要殺了虞國和虢國的宗室,還想要計畫攻打鄭宋之事。
重耳直截了當質問國君,幾國之間本無甚交集,師出無名,但只允許晉國打不義之仗,就不允許別國打嗎?易地而處試試,晉國這些年幾乎掃平了周邊的小國,沒有幾次是師出有名,但晉國還是不問來由的將其滅國,這些小國的憤怒又該如何呢?
整個晉國也只有重耳敢在國君面前指責他,經過這次的出征,國君仔細思慮了重耳的話,明白了自己的過錯,擴充邊境是需要,但治國還需要仁義,國君答應會善待虢國和虞國的宗室並會修書給鄭宋兩國,主動和好。
晉國君意識到重耳的才能必不可少,希望重耳留下來參與朝政,重耳還是更喜歡閒雲野鶴的遊俠生活,國君明白重耳是想幫助更多的人,便勸他留在朝堂,只有朝局穩定才能幫助更多百姓,國君甚至是以一個父親的身份求重耳留下,重耳這才答應入朝參政。
狐突見到重耳未死,激動的不知所以,重耳將自己這些年的經歷講述給狐突,狐突說起太昊,充滿了遺憾,當年他看不慣太昊身上濃重的江湖氣,所以強行將狐姬送到晉宮,最終誤了狐姬和太昊的一生,如今狐突說起這事,無不透著遺憾和後悔。
狐突問重耳入朝之後,是選擇站在太子一黨,還是籠絡老臣自立,重耳二者都不願選擇,他想要革除晉國內弊,革新朝政,不依附任何一黨,也不求自己的名利權利,只一心一意為晉國著想。
朝堂上,國君要求大臣們提議,如何才能儘快招募新軍,掌管軍權的大司馬里克稱,如今晉國國庫空虛,連年的征戰之下,卿家和國人中年輕弟子已經為數不多,幾乎沒人願意再將孩子送去軍營了,所以無論如何他也招募不來新兵。
見整個朝堂沒有一人有好計策,國君正欲發怒,重耳主動攬下這個重任,稱自己有快速招募新兵的好辦法,下朝之後會整理一份奏疏交給國君,國君對重耳稱讚不已,對朝臣則是大罵無用。
下朝之後,狐突勸說重耳以後該低調行事,今天就不該在朝上說出自己有辦法,如果私下告知國君,或者將計策告知里克,賣里克一個人情,這些都是上策,但當場攬下重任,無異於和朝臣做對,太不顧及朝臣顏面。
重耳並不認同狐突的想法,他想要做的事情想來憑心,得罪誰籠絡誰,從來不在重耳的考量範圍之內,他更看不上那些遇事推諉的重臣。
里克路過重耳身邊正好聽到了重耳的言論,對其嗤之以鼻。杜源款也聽到了重耳的談論,反而對其稱讚不已,還打聽重耳的計策到底是什麼,重耳稱除了卿家和國人之外,還可以招募庶人為兵。
本文系劇情吧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轉載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