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明治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自此,東京成為日本國首都。東京(Tokyo,とうきょう)是日本的首都,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東京位於本州關東平原南端,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東京都人口約1300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東京23區人口為852萬(截至2006年8月),東京圈(東京都市圈)人口3670萬。一般說得東京市是指東京23區,即它的大城市部分。但實際上東京作為一個行政區,在日本叫東京都,包括三大部分:東京23區、多摩地區、太平洋諸島。這些島包括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及最東端的南鳥島。這些島最遠的離東京達數千公里。在此主要介紹東京的主要部分--東京23區。東京都的人口居日本各行政區之首,達1300多萬。東京與附近的千葉、埼玉、神奈川共同構成日本的最大的城市圈,鐵路和公路以東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射向各地,東京是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要逛東京先得有張交通圖,拿來地圖先看東京交通的主幹線--山手線和東京捷運和都營捷運。山手線是東日本鐵道公司(JReast)的環東京幹線。山手線上的主要始發終到站有日暮里、上野、秋葉原、東京、新橋、品川、涉谷、新宿、池袋、赤羽。捷運線如蛛網一般通往東京的各個區和鄰近的縣市,並與通往市外的各條私鐵線路相銜接。各私鐵線路中主要的有東急線(主要通往神奈川)、京王線(主要連線23區與多摩地區)、小田急(主要通往神奈川縣各旅遊地)、西武線(主要連線東京西部與23區、埼玉西南與東京)、東武線(主要連線關東北部與東京)、京成線(千葉與東京)。發展簡史500多年前,東京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當時叫作江戶。1457年,一位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將在這裡構築了江戶城。此後,這裡便成了日本關東地區的商業中心。1603年,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來自日本各地的人集中到這裡,江戶城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據記載,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超過百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天皇由京都遷居至此,改江戶為東京,這裡成為日本國的首都。在明治時期(1868-1912),日本開始熱衷於吸取西歐文明。封建領主的宅地里建起了大量由石頭磚瓦結構的建築物,主要城市的馬路都由圓石所鋪成。1872年第一輛蒸汽機車開始在新橋到橫濱之間運行。西歐的髮型取代了男人們傳統的髮髻,硬圓頂禮帽、高領和帶有裙撐的裙子成為時尚高峰。1882年,日本第一個動物園在上野開放。1885年,政府採用了內閣制,伊藤博文成為日本第一任首相。隨著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的公布,日本建立起了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在大正時期(1912-1926),城市工作人口的數量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費比重提高。並且,教育水平也得到改進,進入高等女子學校學習的女孩的數量增加了。表演性的藝術諸如戲劇和歌劇繁榮起來。1923年9月,關東大地震使東京變成了廢墟。由地震引起的大火把市中心夷為平地。據報導,死亡及下落不明者超過14萬人,30萬棟房屋毀壞。地震之後規劃了城市修復計畫,但是由於工程花費超過了國家預算,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實現。關東大地震結束後不久,昭和時代在昏暗中拉開帷幕。即便如此,日本的第一條捷運於1927年在淺草和上野之間開通了。1928年首次舉行全民眾議院議員選舉。1931年羽田的東京機場竣工,1941年東京港開港。到了1935年,東京居住的人數增長到636萬,與紐約和倫敦的人口相匹敵。 然而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對東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東京原來所存在的雙重的行政機構東京府和東京市被取消。1943年,府和市合併形成東京都。因此,建立了都行政系統,並任命行政長官。在二戰末期,東京被轟炸102次,最嚴重的空襲是在1945年3月10日, 在這次空襲中,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戰爭結束。經轟炸後東京的大部分成為廢墟,到1945年10月,人口下降到349萬,是1940年的一半。 1947年5月,日本的新憲法和地方自治法生效,通過公眾投票安井誠一郎被選舉為新體制下東京第一屆都知事。同年8月開始了現在的23區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逐步恢復的一個時期。1953年開始放送電視,1956年日本加入聯合國。尤其1950年韓戰的爆發,特需景氣使經濟得以迅速繁榮起來。從而導致日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由於進行技術革新和引入新工業新技術,這一時期,人工合成纖維和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開始進入大量生產時期,致使東京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1962年東京人口突破1000萬。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行,新幹線(高速列車)開始運行,首都高速公路開通,為東京今天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高速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開始日益明顯,國家開始被空氣、水污染、高度的噪音污染等環境問題所困擾。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多年快速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停滯。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國際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信息社會的出現,東京在經濟發展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東京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都市之一,並且還有很多引人自豪的魅力,如最尖端的技術、信息、文化和時裝以及高度的公共安全。但是,這些快速的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環境水平下降、交通擁擠和救災物資準備不足。1986年以後,土地和股票價格開始呈螺旋式的上升,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泡沫經濟”現象。 日本在泡沫經濟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泡沫的破裂,長期的經濟萎靡產生稅收衰減,導致了都政府的財政危機。步入二十一世紀,現在東京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通過落實多方面的開拓政策,東京正在努力戰勝自身所面臨的危機,力爭把東京建設成理想的極具吸引力的都市。建制沿革15世紀後半期江戶城的建成東京舊名江戶,其名稱來自於1457年築城江戶城。江戶城的建造,可能是由武藏國川越(埼玉縣)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辦完成的。在選擇地點的時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這一片雖是潮濕地帶,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環繞的關東平原,於是就在在今天的皇居一帶建造了江戶城(“江戶”即“河口”之意,起源於隅田川流入當時稱為“江戶灣”的東京灣)。之後歷史進入各地武將間連年征戰的戰國時期。17世紀初期江戶幕府統治日本的開始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自此開始了以江戶城為據點的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江戶也因此成為一座政治城市。之後江戶城的人口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中心城市。江戶城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不同的區域類型:一個是平民活動區域-“下町”,這裡聚集了許多商人、小販與手工藝師匠,他們主要從事隅田川的水上運輸、江戶港的物資集散以及各種商業活動;另一個則是上流社會活動區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區和旗本的住宅區在內,是江戶城內的政治中心。江戶城政治、經濟的發展也造就了文化的興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徵江戶城的文化發展進入全盛時期。直到今天,仍然能在東京的小巷以及一些傳統儀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19世紀後半期明治維新隨著“大政奉還”以及戊辰戰爭末期,江戶不流血開城後幕府體制的瓦解,日本社會進入了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積極吸收並引進西方的科技與文化,建設自己的現代化民族國家。在這段期間,皇室從京都遷至江戶,並改稱江戶為東京,自此東京成為新的日本首都;江戶城成為國家象徵-天皇的居住地,並相繼改名為東京城、宮城與皇居;依君主立憲制度創建的國會亦於東京開始運作。在明治政府實行現代化政策下,城市也開始出現西化後的面貌(特別是建築);1872年,日本首條鐵路落成於東京與橫濱之間,成為交通上的新創舉。從此,東京逐漸朝向現代化以與國際都市化發展的方向前進。20世紀以後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與二戰末期美軍戰機群的密集轟炸,雖然使得東京都心部兩度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但隨後卻也都迅速進行重建工作,到了1960年代更進入城市的高速發展期。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辦,也是亞洲城市首次舉辦。為了迎接奧運的到來,除了體育場館等奧運所需設施外,其他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像是首都高速道路)也同時展開興建,整個城市進入大興土木的階段。自此以後,東京正式躋身國際代表性都市的行列。進入1990年代之後,隨著泡沫經濟崩潰,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但臨海副都心的大規模開發,新宿副都心隨著都廳移轉而進一步發展,交通系統的持續整備,以及多項都市更新與大型複合地帶改造計畫的執行,使得東京的發展腳步依舊不斷前進。
範圍界定一般習慣稱呼的“東京”通常指的是地名,而非行政區名,不一定只包含東京23區或東京都。下面有幾種廣、狹不同的定義,用以界定對於東京的各種稱呼所指涉的範圍:
東京都心在東京都區部內的位置 | 東京都心通常將東京都中心區域最主要的六個區——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新宿區、文京區、台東區,並稱為“都心6區”。又有將千代田區、中央區、港區三個核心區域稱作“都心3區”的情況。同時,在日常用法中亦有衍生含義“都心5區”、“都心8區”、“都心10區”、“都心11區”等用法。 |
東京都區部 | 東京都區部亦稱東京23區、東京特別區。是狹義上廣泛使用的“東京”所指範圍。日本三級行政區,由東京都的23個特別區構成,俗稱都內。其範圍相當於過去東京市(存續於1889年-1943年間)轄下35區的面積。 |
東京都全域 | 東京都日本一級行政區、日本首都。由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共同組成。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域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兩個一級行政區—東京府與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布,而將東京都制廢除。之後的東京都僅為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 |
東京首都圈在日本本州島內的位置 | 東京首都圈亦稱東京都市圈、東京圈、一都三縣。是以東京都區部為中心,除東京都之外加上千葉、神奈川、埼玉、茨城、群馬、栃木、山梨等縣(日本“八大區域”劃分中的“關東地方”則除山梨縣外)所組成的城市群。GDP總量位居全球之首,人口總數占日本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
區域名 | 人口(人) | 面積(平方公里) |
---|---|---|
千代田區 | 48,839 | 11.64 |
中央區 | 130,073 | 10.18 |
港區 | 209,641 | 20.34 |
新宿區 | 327,988 | 18.23 |
文京區 | 209,716 | 11.31 |
台東區 | 180,514 | 10.08 |
墨田區 | 249,499 | 13.75 |
江東區 | 469,691 | 39.99 |
品川區 | 369,378 | 22.72 |
目黑區 | 271,106 | 14.70 |
大田區 | 696,300 | 60.42 |
世田谷區 | 885,785 | 58.08 |
澀谷區 | 209,619 | 15.11 |
中野區 | 313,879 | 15.59 |
杉並區 | 550,434 | 34.02 |
豐島區 | 287,907 | 13.01 |
北區 | 333,850 | 20.59 |
荒川區 | 205,085 | 10.20 |
板橋區 | 536,766 | 32.17 |
練馬區 | 717,405 | 48.16 |
足立區 | 685,152 | 53.20 |
葛飾區 | 440,052 | 34.84 |
江戶川區 | 673,809 | 49.86 |
總計 | 9,002,488 | 622.99 |
(以上統計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3年1月1日)(參考資料:) |
區域名 | 人口(人) | 面積(平方公里) |
---|---|---|
八王子市 | 581,300 | 186.31 |
立川市 | 179,514 | 24.38 |
武藏野市 | 139,308 | 10.73 |
三鷹市 | 186,416 | 16.50 |
青梅市 | 138,146 | 103.26 |
府中市 | 255,968 | 29.34 |
昭島市 | 111,766 | 17.33 |
調布市 | 225,315 | 21.53 |
町田市 | 428,080 | 71.64 |
小金井市 | 119,551 | 11.33 |
小平市 | 188,496 | 20.46 |
日野市 | 181,083 | 27.53 |
東村山市 | 153,142 | 17.17 |
國分寺市 | 120,912 | 11.48 |
國立市 | 75,453 | 8.15 |
福生市 | 58,771 | 10.24 |
狛江市 | 78,718 | 6.39 |
東大和市 | 83,981 | 13.54 |
清瀨市 | 74,112 | 10.19 |
東久留米市 | 115,601 | 12.92 |
武藏村山市 | 70,543 | 15.37 |
多摩市 | 145,775 | 21.08 |
稻城市 | 86,270 | 17.97 |
羽村市 | 56,523 | 9.91 |
秋留野市 | 80,968 | 73.34 |
西東京市 | 199,011 | 15.85 |
市總計 | 4,134,723 | 783.94 |
瑞穂町 | 33,103 | 16.83 |
日之出町 | 17,101 | 28.08 |
檜原村 | 2,380 | 105.42 |
奧多摩町 | 5,630 | 225.63 |
郡總計 | 58,214 | 375.96 |
(以上統計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3年1月1日)(參考資料:) |
區域名 | 人口(人) | 面積(平方公里) |
---|---|---|
大島町 | 8,179 | 91.06 |
利島村 | 342 | 4.12 |
新島村 | 2,786 | 27.83 |
神津島村 | 1,870 | 18.87 |
大島支廳總計 | 13,177 | 141.88 |
三宅村 | 2,631 | 55.50 |
御藏島村 | 347 | 20.58 |
三宅支廳總計 | 2,978 | 76.08 |
八丈町 | 8,099 | 72.62 |
青島村 | 197 | 5.98 |
八丈支廳總計 | 8,296 | 83.41 |
小笠原村 | 2,884 | 104.41 |
小笠原支廳總計 | 2,884 | 104.41 |
總計 | 27,335 | 405.78 |
(以上統計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3年1月1日)(參考資料:) |
地理位置東京位於北緯35度68分98秒,東經139度69分32秒。地形地貌東京都位於關東地區南部,大致位於日本列島中心。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連線,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連線,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連線,北部與埼玉縣連線。東京圈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埼玉、神奈川、千葉組成。這個地區的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26%。首都圈由東京都和周圍的七個縣埼玉、神奈川、千葉、群馬、櫪木、茨城、山梨組成。東京都是都行政機構,它由更小的行政單位組成,包括區和市町村,“中心”區域被分成23個區,西部的多摩地域由26個市、3個町(cho)、一個村(son)組成。23個特別區和多摩地域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地帶,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在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和小笠原諸島,儘管地理上與東京都分離。也屬於東京都行政區劃的一部分。兩個島上有2個町和7個村。東京的總人口1277.579萬(2007年7月26日),面積大約2187平方公里。23特別區總覆蓋面積大約621平方公里。人口呈上升趨勢,居民8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3063人--2005年9月1日。商業辦公設施在這二十三個區內相當集中。東京這部分地區擁有充實的交通網路,使得這個地區的交通和購物相當便利。但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加以說明的課題:隨著辦公和其他商業設施的增加,導致該地區作為居住地的基本功能在減退。逐漸減少的水區和綠化帶致使舒適的生活空間逐漸消失。由於該地區木質房屋非常集中,地震災害在該地區備受關注。可以看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都市基礎性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例如,二十三個區周邊地帶的道路。多摩地域面積大約1160平方公里。氣候條件東京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心部分的年平均氣溫為15.6℃。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降水較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人口同特別區類似,呈現出微增的趨勢。將近40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501人--2005年9月1日。由於毗鄰特別區,這個地區已經都市化了。但它還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如水邊區和綠化帶。更重要的是由於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究機構的集中,帶來了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豐富的人才資源,使這個地區成為擁有各種發展潛力的地區。多摩地域不僅是在東京都內,同樣在整個東京地區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與此同時,它也面臨著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以及發展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島嶼地區島嶼總面積約406平方公里,島上人口在持續下降,約有2.6萬人(截止至2005年9月1日),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65人。這一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並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然而,島嶼很小,地理上被隔絕於外,經濟薄弱,面臨著通過發展採礦業、空運、醫療保障等來改善居住條件的艱巨任務。隨著年輕人離島和人口老齡化加速,小島上從事農業和漁業的勞動力短缺,而農業和漁業又是小島的經濟支柱。由於一直存在著交通、旅遊需求的不斷變化等問題,小島的旅遊業發展也比較緩慢。人口概況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估計東京的人口有1254.4萬,約占日本總人口的10%,在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最多。面積2187平方公里,東京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0.6%。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排45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736人,東京是日本所有轄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二十三個區共有845.7萬人,多摩地域有406.1萬,諸島有2.6萬人。東京有588.6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有2.14人。截止至2005年10月1日,登記在冊的外國居民達36萬人,約是1995年總數的1.4倍多。人口動態2004年在東京和其他道府縣流動的人口總數約79.5萬,其中有43.3萬人遷入東京,同時,36.2萬人遷出,社會淨增長7.2萬人。除1985年外,自1967年以來,人口普遍呈下降趨勢,直到12年後的1997年,人口才有所增長。2004年,再次顯示出人口增長。再來看一下東京和三個毗鄰縣(埼玉、千葉、神奈川)之間的人口流動:20.2萬人遷入東京,18.8萬人遷出。構成流動人口總數39.0萬人,是流動人口總數的49.1%,導致社會淨增長1.4萬人。2004年出生人數10.0萬人,死亡人數為8.9萬人,自然增長1.1萬人,然而,這個增長數自從1968年高峰的18.2萬人以後在一直遞減。人口年齡構成統計根據2005年1月1日居民基本登記,登記東京居民1216.1萬人。這個數字分成三個年齡範疇:青少年(0-14歲)有144.6萬人;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有853.9萬人;老齡化人口(65以上)有217.6萬人。這些人數構成比例為11.9%、70.2%、17.9%。老齡化人口的比例在1978年已經超過了聯合國規定的“老齡化國家”標準(7%),從那時起增加的速度不斷加快,1998年,超過“高齡化社會”標準(14%)。勞動力人口截止至2000年10月1日,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有1059.6萬人,總勞動力人數為647萬,其中就業人數有615.8萬人,待業人數為31.2萬人。產業結構人口統計據2000年國情普查結果,就業人員分為三個產業部門,其中從事第一產業農、林、漁的2.7萬人(0.4%);採礦業、建築業以及製造業等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38.3萬人(22.5%);商業、運輸、通信、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457.3萬人(74.2%)。東京風貌(7張)職業人口統計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就業人員分為四個職業部門:2.8萬人(0.5%)從事農林漁業;148.1萬人(24%)從事製造以及運輸相關的職業;179.8萬人(29.2%)從事零售服務相關的職業;285.1萬人(46.3%)從事文職、技術和管理工作。白天和夜晚的人口根據2000年國情普查的數據:東京白天的人口為1466.7萬,比夜間人口的1201.7萬多出265萬人,白天人口是夜間人口的1.2倍多。以夜間人口指數為100,白天人口指數就是122,這個差別是由通勤的學生和工薪族所引起的,來自三個鄰縣(埼玉、千葉和神奈川)的人口構成了白天的流動量。白天人口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特別區有1112.5萬人,多摩地區有315.4萬人,島嶼地區有2.8萬人。這三個地區白天人口的指數分別為:137,90,101,特別區人口指數明顯偏高,更明顯的是,東京的三個核心地帶--千代田、中央區和港區的夜間人數是26.8萬,白天人數為234.1萬,其白天人數是夜間人數的8倍還多。從1965年以來東京都的變化來看,到2000年為止,夜間人口增加了115萬(10.6%),白天人口增加了292萬人(24.8%),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
鐵路JR東京都內的JR(日本鐵道)路線,除了東海道新幹線屬於JR東海管轄外,其他皆屬於JR東日本管轄。JR線的電車均以不同的車身顏色作出區別,以下是主要JR線的代表色:山手線= 黃綠色東海道線 = 橘黃色京濱東北線= 天藍色中央線= 橙色中央·總武緩行線(中央線、總武線相互直通運轉慢車) = 黃色總武快速線 = 上乳白下深藍色埼京線= 深綠色京葉線= 紫紅色、上紅下天藍色武藏野線= 橙色加上黑白線JR各線路的顏色
私營鐵路東京都內相對於JR的主要私營鐵路公司:西武鐵道東武鐵道東京急行電鐵京濱急行電鐵京成電鐵京王電鐵小田急電鐵其他私營鐵路公司:東京臨海高速鐵道(臨海線;りんかい線)首都圈新都市鐵道(筑波快線;つくばエクスプレス)東京新幹線列車新幹線成田新幹線(なりたしんかんせん)是由東京都心部到成田空港的一條未建成的新幹線。由於沿線自治體強烈反對興建,還有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等因素,因此還在購買用地的過程中就停止建設了。該計畫胎死腹中後,在東京車站地底下已經蓋好的成田新幹線月台,則改由京葉線的列車使用停靠。東京站是東海道新幹線與東北新幹線的端點站,同時也是列車最主要的起訖站;此外也有許多經由這兩條新幹線而直通其他新幹線(九州新幹線除外)的列車自此發車。除了東京站外,新幹線另外還在東京站以北、以南分別設有上野站、品川站兩個車站,以分擔東京站的旅運量,並便利乘客搭乘,其中最大的車站為新宿站。電車新交通百合鷗號(新交通ゆりかもめ),無人駕駛電車路線,連線新橋、汐留、台場(臨海副都心)與豐洲。單軌鐵路東京單軌電車(東京モノレール),連線東京國際機場(羽田機場)和市區(濱松町)。多摩都市單軌電車(多摩都市モノレール),位於東京西邊的多摩地區。迪士尼度假區線(ディズニーリゾートライン),連線迪士尼樂園與迪士尼海洋樂園(單向環狀運行路線)。捷運東京地下鐵路線東京的地下鐵系統由兩個不同的事業體經營,其中由日本政府及東京都政府合資成立的“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所經營的路線原本稱為“營團線”,不過隨著營團於2004年4月1日公司化,改名為東京地下鐵股份有限公司(東京地下鐵株式會社),所經營的路線也改稱為“東京地下鐵線”(東京メトロ線;雖然營團線仍然是習慣上常用的舊名);而由東京都交通局經營的路線則稱為“都營線”(都営線)。東京捷運圖各路線都有專屬的英文字母代號,主要是與數字組合,作為各路線車站的快速辨識代號(例如東京站西北方地下的大型轉乘站-大手町站,是丸之內線與東西線的交會點,它分別為丸之內本線編號第18站,與東西線編號第9站,因此有“M18”與“T09”兩個代號)。至於專屬路線代表色,則是與車站內的導引指標用色,以及地下鐵車廂上的彩色裝飾線條配合,方便搭乘民眾辨識。地下鐵路線所屬的事業體、路線名稱與代號如下:東京地下鐵線:銀座線G = 橘色丸之內線M(支線代號為m) = 紅色日比谷線H = 銀色東西線T = 藍色千代田線C = 綠色有樂町線Y = 金色半藏門線Z = 紫色南北線N = 翠綠色副都心線F = 棕色都營線:淺草線A = 桃紅色三田線I = 藍色新宿線S = 黃綠色大江戶線E = 紫紅色公路巴士路線眾多而複雜,大多以鐵路車站或重要地點為端點站或主要換乘站,主要街道上也經常可見巴士站牌;都心部的市區巴士以都營路線為主,兼有里程較長路線與短程接駁路線(如澀谷站~六本木新城),以及幾條觀光巴士路線(如東京、銀座~台場)。都心以外的地區巴士多由私鐵業者(東武、西武、東急等)兼營,因此經常以私鐵車站作為端點站。另外還有往返於都心部主要飯店、東京機場巴士總站(T-CAT)與成田機場、羽田機場間的“Airport Limousine”(利木津巴士)。在幾個大型轉運站(東京站、新宿站等)附近,也有數條長途高速巴士路線,可以搭乘前往本州島各地。計程車在鐵路車站附近與主要街道上可以找到計程車站,而且原則上可以在任何地方搭乘計程車。當計程車前擋風玻璃左下角的信號燈顯示為紅色時,則表示這輛計程車可以搭乘。乘車時,司機會自動(車上的一個按鈕)把後門打開,上車後司機自動關門。到達目的地後,按照計價器付錢,司機自動把車門打開,乘客下車,不用關門。航空位於都心部南邊東京灣岸的東京國際機場(羽田機場),過去曾為日本國內航線與國際航線班機共用的起降機場,定期航線方面已轉為專供國內航線班機起降,維持日本國內航線樞紐的地位;國際航線部分則僅剩包機業務。至於國際定期航線班機,則已全數移至位於東京都以東的千葉縣境內,距離都心部約65公里的成田國際機場(過去亦稱為“新東京國際機場”)起降;此外亦有極少數國內航線班機於成田機場起降。成田機場與都心部之間有JR、京成電鐵的鐵道路線連結,亦有高速巴士往返於兩地之間。
職位 | 姓名 | 任期 |
---|---|---|
江戸府知事 | 烏丸光徳 | 1868年7月13日—1868年10月5日 |
東京府知事 | 烏丸光徳 | 1868年10月5日—1868年12月20日 |
大木橋人 | 1869年1月16日—1869年8月22日 | |
壬生基脩 | 1869年11月6日—1871年9月7日 | |
由利公正 | 1871年9月7日—1872年8月18日 | |
大久保一翁 | 1872年6月30日—1875年12月19日 | |
代理:楠本正隆 | 1875年12月19日—1877年1月22日 | |
楠本正隆 | 1877年1月22日—1879年12月12日 | |
松田道之 | 1879年12月12日—1882年7月6日 | |
芳川顕正 | 1882年7月19日—1885年6月13日 | |
渡辺洪基 | 1885年6月13日—1886年3月9日 | |
高崎五六 | 1886年3月9日—1890年5月19日 | |
蜂須賀茂韶 | 1890年5月19日—1891年7月21日 | |
富田鉄之助 | 1891年7月21日—1893年10月26日 | |
三浦安 | 1893年10月26日—1896年3月14日 | |
久我通久 | 1896年3月14日—1897年10月12日 | |
岡部長職 | 1897年10月12日—1898年7月16日 | |
肥冢龍 | 1898年7月16日—1898年11月12日 | |
千家尊福 | 1898年11月12日—1908年3月25日 | |
阿部浩 | 1908年3月28日—1912年12月30日 | |
宗像政 | 1912年12月30日—1914年4月21日 | |
久保田政周 | 1914年4月21日—1915年7月2日 | |
井上友一 | 1915年7月2日—1919年6月12日 | |
阿部浩 | 1919年6月20日—1921年5月27日 | |
宇佐美勝夫 | 1921年5月27日—1925年9月16日 | |
平冢廣義 | 1925年9月16日—1929年7月5日 | |
中川健藏 | 1929年7月5日—1929年10月9日 | |
牛冢虎太郎 | 1929年10月9日—1931年12月18日 | |
長谷川久一 | 1931年12月18日—1932年1月12日 | |
藤沼莊平 | 1932年1月12日—1932年5月27日 | |
香坂昌康 | 1932年5月27日—1935年1月4日 | |
橫山助成 | 1935年1月15日—1937年2月10日 | |
館哲二 | 1937年2月10日—1938年6月24日 | |
岡田周造 | 1938年6月24日—1941年1月7日 | |
川西實三 | 1941年1月7日—1942年1月9日 | |
松村光磨 | 1942年1月9日—1943年7月1日 | |
東京市長 | 松田秀雄 | 1898年10月6日—1903年6月15日 |
尾崎行雄 | 1903年6月29日-1908年9月12日 | |
1908年9月30日-1912年6月26日 | ||
阪谷芳郎 | 1912年7月12日—1915年2月25日 | |
奧田義人 | 1915年6月15日—1917年8月21日 | |
田尻稲次郎 | 1918年4月5日—1920年11月27日 | |
後藤新平 | 1920年12月17日—1923年4月27日 | |
永田秀次郎 | 1923年5月29日—1924年9月8日 | |
中村是公 | 1924年10月8日—1926年6月8日 | |
伊沢多喜男 | 1926年7月16日—1926年10月23日 | |
西久保弘道 | 1926年10月29日—1927年12月12日 | |
市來乙彥 | 1928年1月7日—1929年2月14日 | |
堀切善次郎 | 1929年4月24日—1930年5月12日 | |
永田秀次郎 | 1930年5月30日—1933年1月25日 | |
牛冢虎太郎 | 1933年5月10日—1937年5月9日 | |
小橋一太 | 1937年6月28日—1939年4月14日 | |
頼母木桂吉 | 1939年4月24日—1940年2月19日 | |
大久保留次郎 | 1940年5月12日—1942年7月22日 | |
岸本綾夫 | 1942年8月3日—1943年6月30日 | |
東京都長官 | 大達茂雄 | 1943年7月1日—1944年7月22日 |
西尾壽造 | 1944年7月25日—1945年8月23日 | |
廣瀬久忠 | 1945年8月23日—1946年1月15日 | |
藤沼莊平 | 1946年1月15日—1946年6月8日 | |
松井春生 | 1946年6月8日—1946年7月23日 | |
安井誠一郎 | 1946年7月23日—1947年3月13日 | |
飯沼一省 | 1947年3月13日—1947年4月14日 | |
安井誠一郎 | 1947年4月14日—1947年5月3日 | |
東京都知事 | 安井誠一郎 | 1947年5月3日—1959年4月18日 |
東龍太郎 | 1959年4月27日—1967年4月22日 | |
美濃部亮吉 | 1967年4月23日—1979年4月22日 | |
鈴木俊一 | 1979年4月23日—1995年4月22日 | |
青島幸男 | 1995年4月23日—1999年4月22日 | |
石原慎太郎 | 1999年4月23日—2012年10月31日 | |
豬瀨直樹 | 2012年12月18日—2013年12月24日 | |
舛添要一 | 2014年2月11日— |
東京是日本的首都,全稱東京都,東京都人口1301萬,東京都市圈人口達3670萬。東京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日本的海陸空交通的樞紐,擴張相連的繁華都市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巨型都會區。東京有許多名勝古蹟和著名國際活動場所。市中心的丸之內是東京銀行最集中的地方,樂町區的劇場和遊樂場所最多,銀座區的商業因世界百貨總匯而聞名,這三個區是繁華東京的縮影。東京位於本州島關東平原南端。古時的東京是一個荒涼的漁村,最早的名稱叫千代田。1192年,日本封建主江戶在這裡建築城堡,並且以他的名字命名。1603年,德川家康將軍在武士混戰中獲勝,下令在江戶設立幕府,成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1868年明治維新,德川幕府被推翻,在這一年,明治天皇從京都遷到江戶,改稱東京,1869年定為首都。東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時也是各種物資與各類資訊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長期作為亞洲金融、貿易等經濟活東京夜景動的要地之外,亦為亞洲流行文化最大的傳播中心。儘管東京在都市發展上如同許多國際大都市,經常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在發展的同時仍舊保留了許多歷史文物、古蹟與一些傳統儀式、活動,現代與傳統共存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大特徵。東京是日本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都集中在這裡。被人們稱為“官廳街”的“霞關”一帶聚集著國會議事堂、最高裁判所和外務省、防衛省、文部科學省等內閣所屬政府機關。過去的江戶城,已成為天皇居住的宮城。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裡。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共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製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東京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中心。各種文化機構密集,其中有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出版社和規模大、設備先進的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國立圖書館等。坐落在東京的大學占日本全國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大學就讀的學生則占全國大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東京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還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東京音樂節、東京國際汽車展和東京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動漫節等。東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道交通樞紐,每日客流量達到836萬,交通很便利,時速達300至320公里的新幹線,從東京延伸到九州,並向東北方面延伸。地下鐵道幾乎能到達所有的重要地區。鐵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組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通向全國及世界各地。東京都大體上位於日本列島的中心、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都的東部以江戶川為界與千葉縣相連,西部以山地為界與山梨縣相接,南部以多摩川為界與神奈川縣相連,北部則與埼玉縣相接。東京圈是由東京和三個鄰縣—埼東京天際線玉、神奈川、千葉縣組成,人口約占日本總人口的28%。東京都是由23個特別行政區和26個市、5個町、8個村所組成的自治體,人口約為3530萬人(截止至2009年10月1日),面積約為2188平方公里,氣候大致溫和。行政區域包括23個特別行政區和多摩地區(26個市、3個町、1個村)的狹長陸地部分,以及分布在東京灣南部海域的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2個町、7個村)。東京有100多個博物館,最大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日本古代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有雕刻、武器、陶瓷、繪畫等。東京的博物館種類很多,如交通博物館、船舶博物館、香菸博物館等。東京的電影院和劇場也不少,最著名的東京國立劇場有大小兩個劇場,演出歌舞伎及其他種類的戲劇。駒澤奧林匹克運動場的設備是世東京夜景界一流的。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全國主要的公司都聚集於此。東京又是日本經濟、商業、金融中心,資本在50億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東京,全國各大銀行或總行或主要分行都設在東京,東京在千代田區和中央區分別設有聞名於世界的日本銀行和活躍於世界股票市場的東京股票交易所。丸之內和銀座是東京的心臟,這裡匯集了全日本幾乎所有的頂級公司總部。這裡每天指揮著全球無數的日資企業進行經濟活動,每天都有無數從全球獲得的利潤匯入這裡。東京擁有的世界五百強總部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北京。標誌徽章東京的標誌,由三道弧組成,類似一片銀杏葉,代表TOKYO的“T”。東京的標誌通常用生動的綠色象徵東京未來的成長,吉祥和寧靜。標誌於1989年6月1日被正式採用。東京的徽章代表朝六個方向放射能源的太陽。
教育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是日本的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前身是明治時期創辦的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科學校。1684年學校創立,1877年改制為大學,亦為東京帝國大學,二戰後改為如今的東京大學。東京大學為日本第一所依照現代學製成立的大學,也是日本的最高學術殿堂,畢業生中包括不少國家領導級的人物。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和東京工業大學均為亞洲一流高等學府,另外還有:學藝大學,東京農工大學,東京農業大學,東京藝術大學,東京理科大學,東京富士大學,東京女子大學,東京醫科大學等名校,其中東京大學QS2013世界大學最新排名第24位。體育奧運1964年第18屆奧運會東京奧運標誌東京戰勝對手布魯塞爾、維也納、底特律,贏得了第十八屆奧運會主辦權,這也是亞洲城市首次舉辦奧運會。奧運會於1964年10月10日至24日舉行,參賽的有93個國家和地區的5140名運動員,其中女子683人,男子4457人。中國台灣派出了80人的代表團,參加8個項目的比賽。本屆比賽共設有19個大項163個小項,新增添了排球(男、女)、柔道這兩個日本拿手的項目。比賽分散在東京市內外12個場地進行。廣島核子彈爆炸當天(1945年8月6日)出生的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坂井義則點燃了奧運會的聖火,展現了日本從戰爭災難中走向和平發展的國際形象。2020年第32屆奧運會申奧標誌台北時間2013年9月8日凌晨4時,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5次全會上,東京以超過對手24票的巨大優勢戰勝伊斯坦堡,獲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賽期為7月24日-8月9日。繼1964年後,東京將第二次舉辦奧運會,也成為第五個、也是亞洲第一個至少兩次承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