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 & the Whale

Noah & the Whale的個人資料

Noah & the Whale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Noah & the Whale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Noah & the Whale生日:1900-01-01

角色經歷

上帝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消滅。”但是他又捨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毀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動物能夠比較聽話,悔過自新,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諾亞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認為他是一個義人,很守本分;他的三個兒子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也沒有誤入歧途。諾亞也常告誡周圍的人們,應該趕快停止作惡,從充滿罪惡的生活中擺脫出來。但人們對他的話都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惡享樂。上帝選中了諾亞一家:諾亞夫婦、三個兒子及其媳婦,作為新一代人類的種子保存下來。上帝告訴他們七天之後就要實施大毀滅,要他們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的造,里外抹上松香。這隻方舟要將船體的尺寸定為長450腕尺(古時的一種量度,自肘至中指端,長約18到22英寸)(相當於137.16米)、寬75腕尺(22.86米)高約13.7米,船舷上還有一條約0.5米寬的透光的縫隙。方舟每層甲板的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約為鐵達尼號的一半。它的總重量約為1.4萬噸,完全由木頭構成。如果泰坦尼克被稱做“永不沉沒的”巨輪只能是一種遺憾,那么諾亞方舟可謂是真正的不會沉沒了。據分析,方舟的長寬比為6:1,這是在海上航行抵禦各種風浪的最佳尺寸。經過模擬試驗表明,這樣的船即使在狂風巨浪中,也能藉助浮力和自身重力使各種外力相互抵消,保證船體的平衡,所以它幾乎不會傾覆。這樣精準而複雜的流體力學問題,在幾千年前是誰,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難道答案真的是“神”?方舟上邊要留有透光的窗戶,旁邊要開一道門。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層。他們立即照辦。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說:看哪,我要使洪水在地上泛濫,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子、兒子、兒媳都要進入方舟。凡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空中的飛鳥也要帶七公七母。這些都可以留種,將來在地上生殖。2月17日,諾亞600歲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開了,巨大的水柱從地下噴射而出;天上的窗戶都敞開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無處可流,迅速地上漲,比最高的山巔都要高出15寸。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動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動物的種子安然無恙。方舟載著上帝的厚望漂泊在無邊無際的汪洋上。上帝要求諾亞用歌斐木建造方舟,並把舟的規格和造法傳授給諾亞。此後,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諾亞在獨立無援的情況下,花了整整120年時間終於造成了一隻龐大的方舟,並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一對對趕來,有條不紊地進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連下了40個晝夜,人群和動植物全部陷入沒頂之災。除諾亞一家人以外,亞當和夏娃的其他後代都被洪水吞沒了,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於水面7米。上帝顧念諾亞和方舟中的飛禽走獸,便下令止雨興風,風吹著水,水勢漸漸消退。諾亞方舟停靠在亞拉臘山邊。又過了幾十天,諾亞打開方舟的窗戶,放出一隻烏鴉去探聽訊息,但烏鴉一去不回。諾亞又把一隻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於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之處,又飛回方舟。七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黃昏時分,鴿子飛回來了,嘴裡銜著橄欖葉,很明顯是從樹上啄下來的。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消退。後世的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徵和平。


Noah & the Whale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10-05-26歌曲:5 Years Time
  • 2010-05-26歌曲:Give A Little Love
  • 2010-05-26歌曲:Shape Of My Heart
  • 2010-05-26歌曲:Mary
  • 2010-05-26歌曲:2 Atoms In A Molecule
  • 2010-05-26歌曲:Second Lover
  • 2010-05-26歌曲:Peaceful, The World Lays Me Down
  • 2010-05-26歌曲:Rocks And Daggers
  • 2010-05-26歌曲:Jocasta
  • 2010-05-26歌曲:Do What You Do

Noah & the Whale歷年專輯

  • 2008年推出專輯:《Noah & the Whale》
{"vars": {"token": "3ba46da0d4dc9e0a004a4d354cb5d464"},"triggers": {"trackPageview": {"on": "visible","request":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