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形勢參見詞條:統一新羅時代新羅在公元七世紀後半葉藉助唐朝的力量完成高麗建國前的形勢了韓國的統一,以確認其權威與地位。新羅採用唐的年號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員入唐擔任唐帝的宿衛以此來表明對唐的臣服。每年新羅都要向唐派遣賀正使,並積極向唐派遣留學生,引進先進的制度和生產技術。總之新羅與唐的親密關係是其維護國內統治的不可或卻的手段。但是隨著“安史之亂”以後唐的日益衰敗,新羅的統治同樣陷入了危機之中。 首先是在朝廷內的爭權奪利:809年王叔金彥升舉兵殺哀莊王自立為王,史稱“憲德王”。836年,興德王沒,沒有留下子嗣。王的從弟金均貞及外甥金悌隆爭奪王位,結果均貞被殺,金悌隆即位,是為僖康王,以金均貞之子祐征為首的均貞派亡命於時任清海鎮大使的弓福處。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與侍中利弘舉兵,金明殺僖康王自立,是為閔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韓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保皋)之力於清海鎮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慶州),翌年閏正月殺閔哀王自立。是為神武王。如此種種,新羅朝廷的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九世紀末。 在中央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際,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羅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陸浙江企食;另有三百餘人到日本請求“歸化”。而廣大的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起義。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後,“草寇”、“群盜”四起,農民暴動,國家動盪為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與此同時,中央的權利鬥爭中的各個集團又紛紛藉助各地方實力派的力量來加強本方的實力。“弓福之亂”就是地方實力人物企圖爭得外戚地位而干預國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亂”這一事件證明了:儘管以張保皋為代表的地方豪強勢力具有相當的力量,但是還不足與慶州的新羅朝廷分庭抗禮。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貴雖然彼此之間爭鬥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觸及維繫他們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時,他們依然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島民出身的張保皋試圖打破慶州貴族獨攬朝政的企圖最終失敗了,但是新羅的中央政權已經徹底衰朽,它再也無法阻止地方勢力的蓬勃發展了。高麗建國弓裔稱王建國後,王建從其父投弓高麗太祖王建裔,獻松岳郡(京畿道開城),弓裔即以王建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並定都於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終於降伏新羅。不過,對後百濟的戰爭卻打得很辛苦,雙方經常爭持不下。但是,後百濟很快陷入內亂,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內亂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之後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時代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對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遼朝滅亡的渤海國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統一後三國後,王建僅統治了7年他的兒子就繼位了。由於王建娶了新羅王室的公主為妻,並維持了朝鮮半島貴族以前的勢力範圍,因此新羅貴族在王建去世後也沒有挑戰高麗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此後太祖的兒子高麗惠宗、高麗定宗、高麗光宗先後統治。高麗穆宗時期,1009年,高麗文官金致陽火燒高麗王宮後威脅要殺死穆宗篡位。穆宗於是傳北部戍邊將領康兆救駕。康兆到開城後,立刻處死了金致陽及其支持者。與康兆為敵的大臣們馬上散布謠言說康兆要謀反篡位。穆宗得知後開始策劃殺死康兆。康兆於是下令其部下殺死所有與他為敵的人,包括穆宗王訟。高麗顯宗時因康肇立發動康肇政變而繼承王位。中期統治靖宗死後繼承王位。任內佛教、儒教、美術、工藝等文化活動都高麗青瓷得以大力發展。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興王寺出家為僧,法號義天,封大覺國師。佛教在全國大盛,私學興起,不論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參與發經及講課的活動。高麗獻宗在位之時由母親攝政,但在1095年禪位給叔叔高麗肅宗。1096年正月肅宗下令飲食節儉。二月乙丑獻宗請出居興盛宮(宣宗潛邸),西女真多次來朝。肅宗死後睿宗在位。高麗睿宗升遐後,外戚李資謙擁立睿宗之子高麗仁宗為王。王年幼僅14歲,加上意志不堅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為王之外祖父李資謙及其黨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資謙為圖繼續鞏固自身地位,復將三女與四女進獻為仁宗之后妃,結黨營私,安插親族與部屬擔任朝中內外要職,並以權位之便乘機誣陷忠良,剷除異己。甚至唆使黨羽與其奴婢奪人財務,占人土地,引發民情憤慨。民間裡巷間流傳“十八子(李)將王”,李資謙聞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圖謀篡王位。李資謙成為幕後實質上握有權力的統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於行事過度專擅,致使朝臣義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厭惡。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燦、安甫麟暗中窺知仁宗厭惡李資謙的擅權,於是夥同上將軍崔卓、吳卓等人密議,在半夜引兵入宮誅殺李資謙的黨羽拓俊京之子拓純與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報後,連忙也引兵入宮將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燒至內殿,仁宗緊急徒步逃至後苑避難,仁宗甚至準備下令讓位與李資謙以結束紛亂,近臣連忙上諫阻止,仁宗這才作罷。於是李資謙派遣黨羽到各地捕殺安甫麟等數十名朝中要員,將仁宗軟禁在寢所,並先後數次進毒藥企圖殺害仁宗,幸好每次都為王妃用奇智所救。不久後,李資謙與拓俊京之間因為雙方各自奴婢間的爭執而產生嫌隙,兩人關係因此日漸惡化。此時,得到仁宗密旨的內醫崔思全前往說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並決心效忠王室。於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資謙,並將之流配至今之靈光,李資謙數個月後病死於流配地;李資謙的黨羽也均被流配至遠地,李資謙嫁與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罷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別得到豐厚的賞賜。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後,卻仗著功勳而日益囂張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墮島(今之今智島)。1146年,高麗青瓷仁宗駕崩,由太子王晛繼位,是為高麗毅宗。毅宗在位期間,貪圖遊山玩水,親近文臣,例如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寵信。相對地,武臣則受到了疏遠甚至歧視。當時高麗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輕武的,毅宗的行為更加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與武臣都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卻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李義方、李高等人武臣對此非常不滿,欲盡誅文臣以泄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滿後,為了平息他們的憤怒,到達普賢院之後,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前來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毅宗寵信的文臣韓賴卻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與武臣的矛盾終於爆發,李紹膺、李義方、李高、鄭仲夫等武臣發動兵變,盡殺韓賴、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想要弒毅宗,但被梁淑阻止。於是鄭仲夫逼毅宗到軍器監,太子王祈到迎恩館。不久武臣們廢黜了毅宗,迎翼陽公王晧即位,是為高麗明宗。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歷史進入了武人時代。武人政權參見詞條:武人時代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高麗敬天寺石塔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而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 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高麗毅宗被流放。1173年,金甫當發動叛亂,欲擁立毅宗復位。失敗後,李義方殺死了毅宗,並且懷疑文臣參與此事,因此迫害文臣。1174年,趙位寵在西京舉兵,控制了高麗西北部地區。這次舉兵於1176年被鎮壓。此後武臣掌握了朝中重要機構重房,獨占朝中官職,藉機擴大了自己的私田,政治、經濟地位大幅度提高。 武臣政權的建立使尊重門閥觀念的高麗社會變質,文臣沒有實權,武臣則專斷朝政,甚至可以隨意廢立國王。執政的李義方脅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兒為妃,以增強自己的地位,最終鄭仲夫殺死李義方,獨攬朝政。得勢的鄭仲夫肆意胡為,被慶大升所殺。慶大升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設定了都房,以李義旼為兵事。崔忠獻、崔忠粹兄弟殺死李義旼後奪取政權。崔忠獻對武臣政權建立以來混亂的社會進行收拾,延續了高麗王朝的門閥觀念,提舉了寺院勢力,鎮壓農民和奴婢的叛亂,維持了政權的穩定。此時蒙古入侵高麗,崔忠獻成功抵禦了蒙古的數次進攻。崔忠獻之子崔瑀執政時,將首都從開城遷往江華島,以避開蒙古的兵鋒。然而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也削弱了以崔氏為首的武臣政權的實力。最終金俊於1258年殺死了崔竩,將首都遷回開城。武臣政權內部發生衝突,元宗假借元朝的勢力,以對抗林衍的武臣政權,最終於1270年殺死了林惟茂,武人時代結束。後期統治武人政權結束後,在高麗元宗統治期間,元朝試圖以高麗為跳板征服日本。高麗被迫為元朝提供兵力、兵船、糧草等以為征討日本作準備,加重了稅收。1274年,高麗元宗去世,忠烈王繼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議娶蒙古公主為妻,並迎娶了忽必烈的長女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即莊穆王后),成了元朝的駙馬。此後,高麗君主都成為元朝的駙馬,成為慣例。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劉復亨征討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慶率兵三萬,協助元朝的軍事進攻。元朝、高麗聯軍曾一度勢如破竹,但最終遭到颱風的襲擊而全軍覆沒。高麗蒙古戰爭後,元朝同意高麗保留其傳統文化“從其國俗”。忠烈王成為元朝駙馬。1279年,忽必烈計畫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並遣使到高麗的慶州道檢察兵器。在經歷了一系列準備之後,元朝、高麗聯軍於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忠烈王親自來到合浦(今慶尚南道昌原市馬山合浦區)督戰。不過最終聯軍又遭颱風而慘敗。忽必烈最終放棄了攻打日本的計畫,並在1282年廢除了征東行省。1289年,元朝叛亂貴族乃顏的餘黨哈丹攻入高麗,忠烈王逃往江華島避難,1291年回到開城。1298年,莊穆王后忽都魯揭里迷失去世。由於有人懷疑莊穆王后是被謀殺,引發高麗宮廷爭鬥。忠烈王被迫讓位給世子王璋(即高麗忠宣王),自己則被尊為太上王。但由於忠宣王的夫人寶塔實憐公主和高麗王妃集團之間的爭鬥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讓忠烈王復位。1290年,應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1296年高麗忠宣王王璋與元朝宗室甘麻剌之女薊國公主寶塔實憐成婚。在各種壓力之下,忠宣王於1313年上表請求退位,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江陵大君王燾(高麗忠肅王),並請求冊封異母兄江陽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澤禿)為瀋陽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請求,但要求其返回高麗。忠宣王不得已攜王后返回高麗,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長期耽留元大都不歸。1317年,由於濟州大護軍張公允、濟州副使張允和的蒙古入侵高麗貪婪和暴虐,島民金成嘯發動叛亂,驅逐了島上的耽羅星主。星主逃往高麗,忠肅王派宋英前往安撫,隨即叛黨斬為首之人投降。1322年,權漢功等人圖謀擁立沈王王皓為高麗王,在慈雲寺召集百官上書中書省請願。隨即忠肅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滯留無法歸國。而就在此時,高麗的大臣柳清臣、吳潛也上書請求在高麗設定像內地一樣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絕了。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區)。同年元英宗被暗殺。忠肅王歸國之後,將有在擁立沈王的請願書上籤名的大臣全部罷免官職。1327年,派遣世子王禎前往元大都充當宿衛。此時柳清臣、吳潛再次向元朝使者進讒,詭稱忠肅王盲聾喑啞不理政事,但元使通過與忠肅王的談話消除了這個嫌疑。忠肅王大肆逮捕流放沈王之黨,柳清臣也於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肅王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忠惠王王禎,自己則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於忠惠王貪於酒色不理政務,繼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1330年,忠肅王要求退位後,元文宗讓忠惠王返回高麗繼承王位,並娶元關西王焦八之女德寧公主為妃。1340年,忠肅王去世。雖然忠肅王討厭忠惠王,但在臨終前仍然以其為繼承人,並派李揆前往元朝,請求讓忠惠王襲位,元廷最終讓忠惠王再次繼承了王位。忠惠王時期統治無道,高麗百姓見到忠惠王出行就紛紛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轍等上書中書省,稱忠惠王荒淫無道,農曆11月,元朝托以告郊頒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別失哥等六人出使高麗,誘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絕,後在大臣高龍普的勸說下不得不郊迎。此時元朝官兵突然襲擊了忠惠王的護衛,將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為名逮捕了忠惠王寵信的大臣,將他們往元朝。高麗朝廷計畫聯名上書中書省請求赦免其罪,但大臣們都討厭他,許多人託故不至,最終沒能成功。忠惠王出發的時候,只有裴佺獻上一件衣服,沒有任何人願意隨行。忠惠王沒有到達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陽縣突然逝世。忠穆王繼位後由德寧公主攝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將先王寵信的佞臣全部罷免。同時任命了一些賢臣,並將忠惠王建造的新宮拆毀,改建為崇文館。對祿科田的制度的弊端進行改革,設立賑濟都監救濟百姓。閔漬等增修《編年綱目》,下令編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肅王三代的實錄。1346年又整治都監。由於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萬非法奪占他人田地,被下獄死。元朝因此遣使前來調查,罷免了一些官員,並任命王煦為判事,下令整治都監。1349年開始,高麗同時遭到倭寇的頻頻襲擊。忠定王也對元朝的統治十分不滿,經常與近侍通宵戲謔,或者用墨水潑侍學官的衣服以泄憤。他還經常在憤怒中擊殺官員,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凍飯餵人,因此被官員和百姓討厭。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順帝賞識,並且是元朝駙馬。得知此事後趁機收買人心,同時倚仗元朝的勢力欲奪取王位。國家滅亡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元末高麗疆域(1356年)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女真敗退。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在威化島回軍,回師松都,流放崔瑩。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藉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誅。恭讓王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李成桂在松都壽昌宮即位,時年五十八歲。高麗王朝滅亡。
高麗太祖興於高勾麗之地,降羅滅濟,定都開京,三韓之地歸於一統。然東方初定,未遑經理,至二十三年始改諸州府郡縣名。成宗又改州府郡縣及關驛江浦之號,遂分境內為十道,就十二州(楊、廣、黃、海、尚、晉、忠、清、公、全、羅、升等十二州)各置節度使。 其十道一曰關內,二曰中原,三曰河南,四曰江南,五曰嶺南,六曰嶺東,七曰山南,八曰海陽,九曰朔方,十曰浿西,其所管州郡共五百八十餘,東國地理之盛極於此矣。顯宗初廢節度使,置五都護,七十五道安撫使,尋罷安撫使,置四都護八牧,自是以後定為五道兩界,曰楊廣,曰慶尙,曰全羅,曰交州,曰西海,曰東界,曰北界。
九州 | 行政區劃 | 1019之前的諸道 | 1019之後的諸道 | |
漢州 | 京畿 | 京畿道 | 京畿道 | 開城 |
揚州牧 | 關內道 | 西海道 | 黃海道 | |
黃州牧 | 黃海北道 | |||
海州牧 | 黃海南道 | |||
廣州牧 | 楊廣道 | 京畿道 | ||
忠州牧 | 中原道 | 忠清北道 | ||
熊州 | 清州牧 | |||
公州牧 | 河南道 | 忠清南道 | ||
全州 | 全州牧 | 江南道 | 全羅道 | 全羅北道 |
武州 | 羅州牧 | 海陽道 | 全羅南道 | |
昇州 | ||||
尚州 | 尚州牧 | 嶺南道 | 慶尚道 | 慶尚北道 |
康州 | 晉州牧 | 山南道 | 慶尚南道西部 | |
良州 | 嶺東道 | 慶尚南道東部 | ||
朔州 | 朔方道 | 交州道 | 江原道 | |
溟州 | 東界(雙城總管府) | |||
—— | —— | 浿西道 | 北界(東寧府) | 平安道 |
高麗國剛成立時,採用了與中國近似的王室制度。高麗光宗十一年首都改稱王都,高麗成宗十四年又改成開城府。首都的王宮被稱為“王城”;國王的命令稱為“詔”;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與中國皇帝不同的是高麗國王只能被稱為“大王”,“陛下”和“海東大王”。皇帝之稱對於高麗國王而言屬於僭越。高麗的官員分為不同的班,文班任文職,武班任武職,南班任宮中差役,軍班任軍中官職。
與中國同光元年(923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932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945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951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顯德六年(959年),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黃銅五萬斤。與百濟926年,高麗與百濟之間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高麗十道圖(982年設)。9月後百濟直取金州,10月城陷,城陷之時,景哀王正與妃嬪游鮑石亭、擺曲水宴,結果俱為百濟兵所獲。王建親自領兵赴援,大敗而歸,王建僅以身免。景哀王自盡,甄萱雖然取勝,自是付出相當代價的,於是12月甄萱主動向王建提出休戰。王建於翌年3月表示同意。甄萱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加緊整軍備戰,獲得喘息的機會。5月起在慶尚北道北部,忠清北道南部再開戰端。929年後百濟在慶尚北道勢如破竹,進展迅速。同年甄萱又一次向日本請援,又被拒絕。從930年開始高麗展開了反擊,這一年王建在古昌郡大破後百濟。933年王建遣使入後唐朝聘,。同年,王建廢自立年號“天建”,開始採用年號“長興”。934年,高麗大軍南下忠清道,甄萱再次以“和親”為名向王建提出休戰的請求。當時,軍中諸將大都以為甄萱勢孤請和,進言王建允準“和親”,惟獨老將瘐黔弻力言不可不戰。王建採納了瘐黔弻的意見,派遣精銳騎兵數千,奇襲後百濟軍,大獲全勝。高麗在運州取得了對後百濟決定性的勝利 ,熊津以北之地盡入高麗。與遼朝契丹於926年滅渤海國後,高麗太祖吸納渤海遺高麗城牆民並打算北伐。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高麗太祖拒絕。 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萬夫橋事件)。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並與宋朝結盟。為了防止高麗與宋聯合對付契丹,契丹先後於983年,985年,989年小規模偷襲高麗。993年,80萬契丹大軍從遼國出發,越過鴨綠江大舉入侵高麗西北部。高麗軍隊與契丹在鳳山郡展開激烈的鬥爭。 見識高麗反侵略的迅速和堅決,契丹意識到以武力征服朝鮮半島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於是契丹開始與高麗進行談判。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後,契丹撤退,並將鴨綠江以東土地還給高麗。 雙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係。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抗遼大將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高麗顯宗為王。 契丹趁機以為高麗穆宗報仇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入侵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契丹占領開城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擔心會受到高麗反擊,開始撤退。高麗趁勢反攻,給予契丹沉重打擊。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但不敵高麗軍隊。雙方之後談和,以後契丹再也沒有入侵高麗。與女真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為高麗的臣屬,向高麗朝貢。女真氏族首領接受高麗授予的武官官職有將軍、寧塞將軍、歸德將軍、柔遠將軍、懷化將軍等;文官官職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由於這些女真部落位於高麗東北部而稱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後,女真變得強大,開始向高麗挑釁並最終入侵高麗。由於近百年的和平,高麗那時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面對女真的入侵,高麗肅宗下令讓高麗所有軍人上陣抵抗侵略,但卻不敵入侵的女真。不過在尹瓘的說服下,女真後來撤退。女真撤退後,尹瓘感到高麗缺乏一支精實的部隊,於是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領一支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勝利後尹瓘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麗宮廷大臣爭鬥。高麗新君主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國,不久滅了遼國。金國的崛起,割斷了高麗與中國宋朝和其它鄰國的聯繫。由於受到孤立,高麗國力開始削弱。與元朝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高麗王室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蒙元軍隊至1273年。蒙古入侵高麗期間,高麗大藏經被蒙古人破壞。高麗高宗下令重新修復大藏經,以期待佛祖能夠保佑高麗的平安。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後,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定,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權和傳統文化,高麗首都則遷回開城。但是高麗國王必須是蒙古公主的兒子,並且必須在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高麗從此被殖民化。
高麗八萬大藏經高麗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 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高麗青瓷高麗青瓷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製作最為精美的瓷器之一。高麗青瓷香爐、酒器、花瓶等做工精緻、典雅,為青瓷中的精品。金屬活字印刷術韓國宣稱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是1230年由高麗人崔允儀創造的。朝鮮官方宣稱有關金屬活字使用的最早記錄,是《東國李相國集》所記錄的1234—1241年間用金屬活字印發的1123—1146年間所著的《詳定古今禮文》28部。1377年在今韓國清州印製的高麗佛經《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是比德國的谷登堡42行聖經(The 42—line Bible,1452—1455)提前78年發行的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儒學高麗光宗在高麗建立科舉制度。高麗成宗建立了高麗最高教育機關韓國國子監。1398年成立成均館,教授儒家思想,高麗法律,數學及書法等科目。到末期在元代接受朱子學。
高麗開國的歷史始於佛教,太祖王建高麗王朝時期的佛塔賴佛教以創建國基。據說,早在王建出生前,有一個名叫道跣的游僧對王建的父親說“此地當出聖人”,並流一封密信而去。等到王建長大後道跣再次來到王建家,並向其傳授“出師置陣,地理天時之法,望秩山川,感通保佑之理”。儘管此傳說並不一定為真,但足以說明高麗王朝與佛教間的密切聯繫。在王建臨終之際曾立十條要訓,其中第一條為“我國家大業,必資諸佛護衛之力,是故創立禪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之各治其業。”此後,高麗歷代國王無一不尊奉佛教,大力加以扶持。宋朝版本的《大藏經》傳入高麗後,促進了高麗佛教文化的發展。這一點和獨尊儒術的李朝是截然不同。既然提及高麗佛教,太祖王建對佛教的熱忱是不能不提的。據《東國通鑑》卷十兒並《高麗史·太祖本紀》記載,太祖二年,遷都松岳郡,升郡為開州,創造宮闕。又建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天禪、新興、文殊、圓通、地藏十寺於京內,此乃高麗官辦寺院之始。縱觀王建一朝,他在全國各地廣建寺院、佛塔,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開京內所立之七層寶塔和平壤所建之九層寶塔。王建推崇佛教的原因,除去他個人的宗教信仰以外,也有維繫國家穩定的考慮。李齊賢所撰之《開國寺重修記》中記載:“清泰十八年(天授十八年之誤),太祖用術家之言,造開國寺,募卒伍為工徒,破戈盾充結構,所示偃兵息民也。”由此可見,王建利用宗教為己所用的用意。晚年的王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白雲山內院寺事跡》有云:“太祖敕諸州,建叢林,設禪院,造佛造塔,凡至三千五百餘所”王建此舉,如果不是出於真誠的信仰,是很難做到的。在高麗顯王時,開始雕印《高麗大藏經》,至宋仁宗趙禎天聖七年(1029年)完成,其內容主要根據宋朝《開寶藏》復刻。
世 | 廟號 | 諡號 | 韓文 | 姓名 | 別名 | 統治時間 |
---|---|---|---|---|---|---|
追封 | 國祖 | 元德大王 | 국조 | 追封 | ||
追封 | 懿祖 | 景康大王 | 의조 | 王帝建 | 追封 | |
追封 | 世祖 | 威武大王 | 세조 | 王隆建 | 追封 | |
1 | 太祖 | 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 | 태조 | 王建 | 918─943天授元年—天授26年 | |
追封 | 文元大王 | 문원왕 | 王貞 | 追封 | ||
2 | 惠宗 | 仁德明孝宣顯高平景憲義恭大王 | 혜종 | 王武 | 943─945 | |
3 | 定宗 | 至德章敬正肅令仁簡敬莊元文明大王 | 정종 | 王堯 | 946年─949年 | |
4 | 光宗 | 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 광종 | 王昭 | 王仙 | 949年─975年 |
5 | 景宗 | 至仁成穆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 | 경종 | 王胄 | 975年─981年 | |
追封 | 戴宗 | 睿聖和簡恭慎顯獻宣慶大王 | 대종 | 王旭 | 追封 | |
6 | 成宗 | 康威章憲光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 성종 | 王治 | 981年─997年 | |
7 | 穆宗(湣宗) | 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讓大王(宣靈大王) | 목종 | 王誦 | 王訟 | 997年─1009年 |
追封 | 安宗 | 憲景聖德孝懿大王 | 안종 | 王郁 | 追封 | |
8 | 顯宗 | 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 | 현종 | 王詢 | 王安世 | 1010年─1031年 |
9 | 德宗 | 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 | 덕종 | 王欽 | 1031年─1034年 | |
10 | 靖宗 | 弘孝安懿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 정종 | 王亨 | 1035年─1046年 | |
11 | 文宗 | 章聖剛正明戴仁孝大王 | 문종 | 王徽 | 1046年─1083年 | |
追封 | 靖簡大王 | 정간왕 | 王基 | 追封 | ||
12 | 順宗 | 英明靖憲宣惠大王 | 순종 | 王勛 | 1083年 | |
13 | 宣宗 | 安成寬仁顯順思孝大王 | 선종 | 王運 | 1083年─1094年 | |
14 | 獻宗 | 恭殤定比懷孝大王 | 헌종 | 王昱 | 1094年─1095年 | |
15 | 肅宗 |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 숙종 | 王顒 | 王熙 | 1095年─1105年 |
追封 | 襄憲大王 | 양헌왕 | 王濤 | 追封 | ||
16 | 睿宗 | 明烈齊順文孝大王 | 예종 | 王俁 | 1105年─1122年 | |
17 | 仁宗 | 克安恭孝大王 | 인종 | 王楷 | 1123年─1146年 | |
18 | 毅宗 | 剛果莊孝大王 | 의종 | 王晛 | 1146年─1170年 | |
19 | 明宗 | 皇明光孝大王 | 명종 | 王晧 | 1170年─1197年 | |
20 | 神宗 | 敬恭靖孝大王 | 신종 | 王卓 | 王晫 | 1197年─1204年 |
21 | 熙宗(貞宗) | 仁穆誠孝大王 | 희종(정종) | 王韺 | 1204年─1211年 | |
22 | 康宗 | 浚哲文烈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 | 강종 | 王祦 | 王璹/王貞 | 1211年─1213年 |
23 | 高宗 | 忠憲安孝大王 | 고종 | 王皞 | 1213年─1259年 | |
追封 | 英宗 | 영종 | 王淐 | 追封 | ||
24 | 元宗 | 忠敬順孝大王 | 원종 | 王倎 | 王禃 | 1260年─1274年 |
25 | 太宗 | 忠烈景孝大王 忠烈王 | 충렬왕 | 王賰 | 王昛/王椹 | 1274年─1298年 復位1298年─1308年 |
26 | 中宗 | 忠宣憲孝大王 忠宣王(太尉王) | 충선왕 | 王璋 | 益知禮普花(蒙古名) | 1298年 復位1308年─1313年 |
27 | 和宗 | 忠肅懿孝大王 忠肅王 | 충숙왕 | 王燾 | 阿剌訥忒失里(蒙古名) | 1313年─1330年 復位1332年─1339年 |
28 | 僖宗 | 忠惠獻孝大王 忠惠王 | 충혜왕 | 王禎 | 普塔失里(蒙古名) | 1330年─1332年 復位1339年─1344年 |
29 | 孝宗 | 忠穆顯孝大王 忠穆王 | 충목왕 | 王昕 | 八思麻朵兒只(蒙古名) | 1344年─1348年 |
30 | 哀宗 | 忠定靈孝大王 忠定王 | 충정왕 | 王蚳 | 迷思監朵兒只(蒙古名) | 1349年─1351年 |
31 | 武宗 | 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恭愍王 | 공민왕 | 王祺 | 伯顏帖木児(蒙古名) | 1351年─1374年 |
32 | 莊宗 | 恭成昭孝大王(禑王) | 우왕 | 王禑 | 辛禑 | 1374年─1388年 |
33 | 昭宗 | 恭簡質孝大王(昌王) | 창왕 | 王昌 | 辛昌 | 1388年─1389年 |
34 | 純宗 | 恭讓平孝大王(恭讓王) | 공양왕 | 王瑤 | 1389年─139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