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1997年9月—2001年6月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2年3月—2002年6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進修2004年9月—2007年6月 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學習,獲社會學碩士學位2009年9月—2012年6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學習,獲社會學博士學位工作經歷2001年7月—2006年6月 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助教2006年7月—2011年6月 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講師2011年7月—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
CSSCI來源及擴展版期刊論文1、《國內農民環境維權研究的結構與文化路徑》,《河海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年第3期(CSSCI擴展版)2、《轉型期國家與農民關係的一項社會學考察——以安徽兩村“環境維權事件”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9期(CSSCI)3、《轉型期農民環境維權原因探析——以安徽兩村為例》,《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CSSCI擴展版)4、《國內農民環境維權研究:回顧與前瞻》,《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CSSCI擴展版)5、《國外環境抗爭研究述評》,《學術界》2011年第9期(CSSCI)6、《中國公眾環境自覺的形成機制及其社會意義》,《天府新論》2011年第2期(CSSCI擴展版),該文被《新華文摘》2011年第12期論點摘編7、《宗族制度控制與社會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為中心的考察》,《天府新論》2010年第5期(CSSCI擴展版),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C類核心期刊)8、《宗族組織在鄉村社會控制中的運作邏輯——以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會科學》 2011年第2期(CSSCI)9、《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組織控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CSSCI)其它期刊論文(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轉型期“政府俘獲”現象的一項社會學考察——以農村環境污染為例》,《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2、《農村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社會約制因素研究》,《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3、《論底層研究與結構—制度分析及其在農民環境維權研究中的套用》,《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4、《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自覺與低碳社會建設》,《新疆社科論壇》2011年第2期5、《論從史出 審慎考察——評莊華峰魏晉南北朝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10日第17版6、《高校學校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要求》,《社會工作》2010年第12期7、《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道德控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8、《1931年安徽水災狀況及救濟考察》,《皖西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9、《50例問題大學生的挫折適應和支持網路》,《銅陵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10、《結構化理論視閾下的旅遊者安全問題》,《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旅遊管理》2007年第5期文摘轉載11、《清代江南宗族在鄉村社會控制中的作用》,《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2、《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社會學思考》,《合肥工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13、《社會史與社會學成功嫁接》,《光明日報》2005年7月25日第6版14、《引導大學生培養積極心態的若干思路》,《蕪湖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著作/教材《個案工作》,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撰寫10萬字並擔任主編之一科研/教研項目1、主持國家社科一般項目《環境污染與農民抗爭維權行為的社會學研究》(2013年)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轉型時期的農村社會變遷與農民環境維權——以安徽兩村為例》(2012年)3、主持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新形勢下安徽省社會工作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創新》(2012年)4、主持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科研資助計畫項目《環境社會學的中國本土化研究》(2012年)5、主持民政部自選課題《學校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2011年)6、參與中國環境意識項目辦《中國公眾環境素質評估指標體系研究》(2009年)7、主持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2008年)
榮譽稱號2005年因軍訓工作出色榮獲安徽師範大學“優秀指導員”稱號2006年因學生工作出色榮獲安徽師範大學“優秀政治輔導員”稱號學術貢獻極力倡導社會學研究與社會史研究的“嫁接”並有所貢獻,著力推進社會學研究與歷史學、環境學、心理學、政治學研究的交叉和融合。以歷史社會學知識積累與《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科研項目為依託,對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這一重要課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基於社會控制手段的思路,從制度控制、組織控制與文化控制三個維度入手,撰寫並發表了《清代徽州宗族的道德控制》、《宗族制度控制與社會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為中心的考察》、《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組織控制》、《宗族組織在鄉村社會控制中的運作邏輯——以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為中心的考察》等系列論文,構建了較為系統、深入、完整的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的學術體系。首次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公眾環境意識自覺”概念,並闡明了中國公眾環境意識自覺對中國低碳社會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首次從社會學意義上完整界定“維權”、“環境維權”、“環境維權意識”、“單向度人格的農民”等概念,對中國環境社會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