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達到頂峰,激進分子猛攻美國在德黑蘭的駐伊大使館,並抓走了52名人質。與此同時,6名美國人趁亂逃脫並躲到了加拿大駐伊大使館中,不過以當時的局勢,他們被找到甚至被處死都只是時間問題。為了營救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偽裝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萊克 飾)負責人質營救事件。隨後他設計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計畫,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電影製片人,被困的6名人質則謊稱是與門德茲一起的劇組工作人員,而他們正在拍攝的電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離德黑蘭》(Argo)。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Tony Mendez | 本·阿弗萊克 |
Lester Siegel | 艾倫·阿金 |
John Chambers | 約翰·古德曼 |
Ken Taylor | 維克多·嘉伯 |
Cora Lijek | 克里·杜瓦爾 |
Hamilton Jordan | 凱爾·錢德勒 |
Jack Kirby | 麥可·帕克斯 |
Kathy Stafford | Kerry Bishé |
Nina | 阿德里安娜·巴比歐 |
Bob Anders | 泰特·多諾萬 |
Lee Schatz | 羅利·科奇瑞恩 |
Jack O'Donnell | 布萊恩·科蘭斯頓 |
Jon Bates | 提圖斯·維里沃 |
Adam Engell | 齊傑洛·艾文克 |
Max Klein | 理察·坎德 |
製作人 | Chay Carter、喬治·克魯尼、格蘭特·赫斯洛夫、David Klawans |
導演 | 本·阿弗萊克 |
副導演(助理) | Ian Calip、阿方索·戈麥茲-瑞洪、Gavin Kleintop- |
編劇 | Chris Terrio1、Joshuah Bearman1、Tony Mendez |
攝影 | 羅德里格·普瑞托 |
配樂 |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 |
剪輯 | William Goldenberg |
藝術指導 | Sharon Seymour |
美術設計 | Peter Borck |
服裝設計 | Jacqueline West1 |
視覺特效 | Peter Borck1、Bryan Godwin、Don Lee |
布景師 | Jan Pascale1 |
Tony Mendez演員本·阿弗萊克中情局特工,當年是一個傳奇人物,他選擇了“製作”一部好萊塢電影為自己打掩護。Jack Donnell演員布萊恩·科蘭斯頓中情局高層領導,為將那六個人帶回美國,尋求專家Tony Mendez的幫Lester Siegel演員艾倫·阿金好萊塢電影製片人,由Tony聯繫其一起拍攝電影和協助將那六個人帶回美國。John Chambers演員約翰·古德曼Tony在好萊塢的朋友,好萊塢著名化妝師。註:以上劇情來源
紙條上面字的位置是不一樣的穿幫鏡頭托尼在上飛機前給他妻子打電話無果,遂在小紙條上寫下留言。但是在前後幾個分鏡頭中,字條上字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有觀眾表示這是導演故意做的蒙太奇手法,但是從字面上看內容並未發生改變。)在最後階段,飛機起飛的時候那架波音747的襟翼角度為0(沒有放下襟翼)。而通常情況下,載重的747起飛時襟翼角度應該在10度,對於起飛距離有限或者載荷很大時,可能會使用到20度。負載的747起飛速度(相對空氣)大約在250-300km/h,空機都要200以上。滿載甚至會達到320以上。以這個速度,叛軍的警車根本就追不上,更別談在跑道盡頭停下來目送747了。另外以747滿油滑行時的噪音,片中那幾個角色不掛也暈,車也不會如此完好。伊朗官方無權扣留美國人,但是卻有權逮捕偷渡者。如果民兵真的在最後時刻發現計謀,只要給軍方,或者警察一個電話,那架飛機就會被調回,飛機再怎么快也不可能一起飛就離開伊朗領空吧。Tony接受任務後飛往德黑蘭前,取下結婚戒指,露出的勞力士手錶表扣是00年之後的新款表扣,不是七八十年代的表扣。
獎項 | 獎項類目 | 類型 | 提名/獲獎方 |
---|---|---|---|
奧斯卡金像獎(2013; 第85屆) | 最佳影片獎 | 獲獎 | 本·阿弗萊克、喬治·克魯尼、格蘭特·赫斯洛夫 |
最佳改編劇本 | 克里斯·特里奧 | ||
最佳剪輯獎 | William Goldenberg |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艾倫·阿金 | |
最佳音響效果 | Jose Antonio Garcia 、 John T. Reitz 、Gregg Rudloff | ||
最佳音效剪輯 | Erik Aadahl 、Ethan Van der Ryn | ||
最佳原創配樂 |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 | ||
美國金球獎(2013;第70屆)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獲獎 | 《逃離德黑蘭》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本·阿弗萊克 |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艾倫·阿金 | |
電影類-最佳編劇 | 克里斯·特里奧 | ||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 |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2013;第66屆)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喬治·克魯尼、本·阿弗萊克、格蘭特·赫斯洛夫 |
電影獎-最佳導演 | 本·阿弗萊克 | ||
電影獎-最佳剪輯 | William Goldenberg |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本·阿弗萊克 |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艾倫·阿金 | ||
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 | 克里斯·特里奧 | ||
電影獎-最佳原創音樂 | 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 | ||
日本電影學院獎(2013;第36屆)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本·阿弗萊克 |
法國凱撒獎(2013;第38屆) | 最佳外國電影 | 獲獎 | 本·阿弗萊克 |
MTV電影獎(2013;第22屆)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本·阿弗萊克 |
人民選擇獎(2013;第39屆) | 最受歡迎劇情電影 | 提名 | 《逃離德黑蘭》 |
土星獎(2013;第39屆) | 最佳恐怖/驚悚電影 | 提名 | 《逃離德黑蘭》 |
義大利大衛獎(2013;第57屆) | 最佳外國電影 | 提名 | 本·阿弗萊克 |
青少年選擇獎(2013;第15屆) | 最佳劇情電影男演員 | 提名 | 本·阿弗萊克 |
最佳劇情電影 | 《逃離德黑蘭》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時間 |
---|---|
美國 USA | 2012年8月31日 |
加拿大 Canada | 2012年9月7日 |
芬蘭Finland | 2012年9月29日 |
美國 USA | 2012年10月12日 |
加拿大 Canada | 2012年10月12日 |
哥倫比亞 Colombia | 2012年10月12日 |
阿根廷 Argentina | 2012年10月18日 |
保加利亞 Bulgaria | 2012年10月19日 |
塞爾維亞共和國 Serbia | 2012年10月22日 |
紐西蘭 New Zealand | 2012年10月25日 |
正面評價《逃離德黑蘭》是一部莊重大氣且精雕細琢,並具有逃離德黑蘭 劇照(21張)黑色幽默現實主義的政治驚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稱完美。(美國影視評論網站Metacritic評)《逃離德黑蘭》的劇本確實改編得很完美,有著標準的政治驚悚片的類型片結構,緊張刺激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模式,道德上善惡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捨上也做著減法,讓故事儘可能的簡單直接。必要的背景鋪墊和真實新聞素材的植入讓影片的主題變得更加厚重,CIA、好萊塢工業以及占據道德制高點的政治問題的種種元素更為影片增添了話題性和可看性。(鳳凰網評)負面評價《逃離德黑蘭》的劇本有值得誇獎的地方,但拍出來的電影,裡面的故事可信度不高。(《衛報》評)
豆瓣評分8.3部分內容來自百度糯米電影精彩影評我來評論這裡空空如也,等待你來評論!
標題
內容發表評論取消線上影音
《逃離德黑蘭》電視宣傳片 Set Up《逃離德黑蘭》香港版電視宣傳片《逃離德黑蘭》 英國版電視宣傳片《逃離德黑蘭》 預告片逃離德黑蘭 國際版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