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分
少年阿凡嗜好是「咬蔗」,輟學後在戲院擺檔賣蔗維 少年阿凡嗜好是「咬蔗」,輟學後在戲院擺檔賣蔗維生。一天,他與死黨魚旦明被街頭舞獅少女的英姿深深吸引。阿凡只知她武藝脫俗超群,私下加封「俠女」之名。為了成全兄弟,阿凡把「俠女」割愛讓給阿明,卻被她狠打一頓,昏迷前隱約看到「俠女」眼角有淚。其後阿凡想起在深山裡遇到的神秘白衣少女,還發現她竟活在人間煉獄中,阿凡發誓這次要愛得轟烈…… 回憶都是經過篩選的。《愛比甘蔗甜》將背景設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長洲,相對於現在的都市,那已然是一個逝去的國度。由形式上的爆炸頭、咬蔗看電影、喇叭褲和打功夫,到情懷上的淳厚、樸實、重情義信諾,編導葉錦鴻都過濾得甜美溫純,連重現上個世紀70年代那些原本造作生硬的台灣愛情片,都變得亮麗起來。 這種篩選或者是策略上的權宜,大前提當然是拍一部青春片,不能承載太多的苦澀。但更多的也許是編導將不太久遠前還承傳著的一套文化與情懷,擺在眼前。省思、擦亮,以期再傳續下去。 那還是文以載道的年代,電影上映時有一段文字介紹,都寫得文辭豐美。後來我問過好些長輩,他們回憶中的上個世紀70年代,已極少在看戲時附送一份「戲軋」了,「戲軋」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東西。但這部表現70年代電影仍會有很詳盡文字優美的劇情介紹,大抵不是編導沒查證,而是故意的。那個年代的人還寫信,不是e-mail或手機簡訊,是長篇大論婉約的文字。戲軋和情信是電影中互相呼應的東西,即使賣蔗賣魚蛋的「鄉下仔」,也寫情信讀戲軋,尊重文字。 那是個仍尊師重道講情義的年代,像關德興演的黃飛鴻類型的「師父」,還得到後輩和徒弟敬重。叫他們到牆邊扎馬,徒弟不敢不從。即使戲院售票的女郎,也有禮貌地留起戲票給他。黃又南演的魚蛋明,為兄弟朋友跟對頭小阿飛們獨力撐場,同時亦毫不猶豫相信好友。 那是個電影多元化的年代。戲院生意旺場,常常換片,從換片的宣傳照可知上映的電影多樣化。功夫片固然當道,文藝片紀錄片、風月片、色情片、間諜片、喜劇、悲劇都有,即使有一窩蜂搶拍的主流類型,也還有其它多種類型生存的空間,豐富且活力充沛。 俱往矣。如今都此情不再。世界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從來過去了的都會被回憶襯得更好。上個世紀70年代當然有許多可怕差勁的東西,但《愛比甘蔗甜》不旨在緬懷,而是借懷舊再提出一些失落的美好情懷,讓觀眾有機會想一想,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愛比甘蔗甜》不算是傑作,但至少,是非一般青春片。展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