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5日,載著1316號乘客和891名船員的豪華巨輪“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而沉沒,這場海難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1985年,“鐵達尼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里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比爾·帕克斯頓 飾演)親自潛入海底,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持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格勞瑞亞·斯圖爾特 飾演)的注意。已經是101歲高齡的露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里,露絲開始敘述當年在船上發生的故事。年輕的貴族少女露絲(凱特·溫絲萊特 飾演)與窮畫家傑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演)不顧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然而就在1912年4月14日,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鐵達尼號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面臨沉船的命運,羅絲和傑克剛萌芽的愛情也將經歷生死的考驗,最終不得不永世相隔。老態龍鐘的羅絲講完這段哀慟天地的愛情之後,把那串價值連城的項鍊“海洋之心”沉入海底,讓它陪著傑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傑克·道森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曲敬國(公映), 姜廣濤DVD), 陳奕迅(粵語) | 羅絲的戀人,一名流浪畫家 |
羅絲·迪威特·布克特 | 凱特·溫斯萊特 | 徐曉青(公映), 馬海燕DVD), 容祖兒(粵語) | 羅絲·道森,卡爾的未婚妻,傑克的戀人 |
卡爾·霍克利 | 比利·贊恩 | 芒來(公映), 劉青煒DVD) | 羅絲的未婚夫 |
羅絲·道森·卡維特 | 格勞瑞亞·斯圖爾特 | 劉之玲(公映), 潘淑蘭DVD) | 老年羅絲,莉西的祖母,死後與傑克相見 |
瑪格麗特·“莫莉”·布朗/Margaret "Molly" Brown | 凱西·貝茨 | 方子春(公映) | 把自己兒子的衣服借給傑克穿的胖太太,永不沉沒的瑪麗·布朗 |
露絲·迪威特·布克特 | 弗蘭西絲·費舍 | 朱玉榮(公映), 劉雪婷DVD) | 羅絲的母親,自私 |
布洛克·羅威特 | 比爾·帕克斯頓 | ---- | 尋找海洋之心的探險家 |
莉西·卡維特 | 蘇茜·愛米斯 | ---- | 羅絲的孫女 |
愛德華·約翰·史密斯 | 伯納德·希爾 | ---- | 鐵達尼號船長 |
威廉·默多克 | 伊萬·斯圖爾特 | ---- | 鐵達尼號大副,因誤殺乘客而自責,向頭顱開槍自盡 |
查爾斯·萊托勒 | 喬納森·菲利普斯 | ---- | 鐵達尼號二副,提醒船長平靜的海洋會有冰山 |
約瑟夫·博科思赫爾 | 西蒙·克萊恩 | ---- | 鐵達尼號四副 |
哈羅德·羅威 | 艾恩·格拉法德 | ---- | 鐵達尼號五副,組織一艘救生艇回去救遇難的人 |
詹姆斯·穆迪 | Edward Fletcher | ---- | 鐵達尼號六副 |
亨利·汀戈·王爾德 | 馬克·林德塞·查普曼 | ---- | 鐵達尼號水手長,羅絲用他的哨子而獲救 |
哈羅德·布萊德 | 柯瑞克·科萊 | ---- | 鐵達尼號高級無線電操作員 |
托馬斯·安德魯斯 | 維克托·加柏 | ---- | 鐵達尼號設計師 |
約瑟夫·貝爾 | Terry Forestal | ---- | 鐵達尼號輪機長 |
布魯斯·伊斯梅 | 喬納森·海德 | ---- | 鐵達尼號船主 |
法布里奇奧·德羅西 | 丹尼·努齊 | ---- | 傑克的好友,與傑克一同贏得船票 |
托馬斯·“湯米”·雷恩/Thomas "Tommy" Ryan | 傑森·貝瑞 | ---- | 乘客,他意外被推上前,被恐慌的大副誤殺 |
斯派塞·洛夫喬伊 | 大衛·沃納D | ---- | 卡爾的僕人 |
Dancer | 安妮·弗萊徹 | ---- | ---- |
Hold Steward#2 | 保羅·赫伯特 | ---- | ---- |
Steerage Dancer | 詹姆斯·卡梅隆 | ---- | ---- |
Lewis Bodine | Lewis Abernathy | ---- | ---- |
Bobby Buell | Nicholas Cascone | ---- | ---- |
Anatoly Milkailavich | Dr. Anatoly M. Sagalevitch | ---- | ---- |
Quartermaster Rowe | 理察·格拉翰 | ---- | ---- |
Quartermaster Hichens | Paul Brightwell | ---- | ---- |
Master at Arms | Ron Donachie | ---- | ---- |
華萊士·哈特利 | 喬納森·伊萬斯·-瓊斯 | ---- | 小提琴手,堅持演奏音樂以安撫乘客直到最後一秒 |
約翰·雅各布·埃斯托 | 艾瑞克·布里登 | ---- | 鐵達尼號上最富有的乘客 |
瑪德琳·阿斯特 | Charlotte Chatton | ---- | ---- |
阿奇博爾德·格雷西四世上校 | 伯納德·福克斯 | ---- | 乘客,他向卡爾說“女人不能與機器溝通” |
班傑明·古根海姆 | Michael Ensign | ---- | 船難發生,他不願意穿救生衣,說要死得好看 |
Madame Aubert | Fannie Brett | ---- | ---- |
愛爾蘭籍媽媽 | 詹妮特·戈德斯坦恩 | ---- | 對孩子說,很快就會輪到他們上救生艇 |
埃爾加 | Camilla Overbye Roos | ---- | 鐵達尼號垂直於海面時掉入海中人, |
3rd Class Woman | Linda Kerns | ---- | ---- |
Trudy Bolt | Amy Gaipa | ---- | ---- |
卡斯莫·達夫戈登爵士 | Martin Jarvis | ---- | 乘客,在鐵達尼號沉沒後拒絕駕駛救生艇返回營救落水乘客 |
達夫戈登夫人 | Rosalind Ayres | ---- | 卡斯莫·達夫戈登的妻子,同丈夫一起拒絕了對落水乘客的營救 |
Countess of Rothes | Rochelle Rose | ---- | ---- |
Irish Man | Brian Walsh | ---- | ---- |
Bert Cartmell | Bert Cartmell | ---- | ---- |
科拉 | Alexandrea Owens | ---- | 與傑克跳舞的小姑娘 |
Frederick Fleet | Scott G. Anderson | ---- | ---- |
Lookout Lee | Martin East | ---- | ---- |
Jack Phillips | Gregory Cooke | ---- | ---- |
Chief Baker Joughin | Liam Tuohy | ---- | ---- |
Father Byles | James Lancaster | ---- | ---- |
Ida Strauss | Elsa Raven | ---- | ---- |
Isidor Straus | Lew Palter | ---- | ---- |
Irish Little Boy | Reece P. Thompson III | ---- | ---- |
Irish Little Grl | Laramie Landis | ---- | ---- |
哭泣的小女孩 | Amber Waddell | ---- | 被卡爾當成“護身符”抱上救生艇的小女孩 |
Yaley | Mark Rafael Truitt | ---- | ---- |
1st Class Husband | John Walcutt | ---- | ---- |
Leading Stoker Barrett | Derek Lea | ---- | ---- |
Carpenter John Hutchinson | Richard Ashton | ---- | ---- |
Elevator Operator(as Sean M. Nepita) | Sean Nepita | ---- | ---- |
Scotland Road Steward | Brendan Connolly | ---- | ---- |
Crewman | David Cronnelly | ---- | ---- |
1st Class Waiter | Garth Wilton | ---- | ---- |
Promenade Deck Steward | 馬丁·萊英/Martin Laing | ---- | ---- |
Steward#2 | Nick Meaney | ---- | ---- |
Steward#3 | Kevin Owers | ---- | ---- |
Steward#4 | Mark Capri | ---- | ---- |
Hold Steward#1 | Marc Cass | ---- | ---- |
1st Class Steward | Emmett James | ---- | ---- |
Stairwell Steward(as Christopher Byrne) | Chris Byrne | ---- | ---- |
Steward Barnes | Oliver Page | ---- | ---- |
Titanic Porter | James Garrett | ---- | ---- |
Olaf Dahl | Erik Holland | ---- | ---- |
Bjorn Gunderson | Jari Kinnunen | ---- | ---- |
Olaus Gunderson | Anders Falk | ---- | ---- |
Slovakian Father | Martin Hub | ---- | ---- |
Slovakian3 Year Old Boy | 塞斯·艾德金斯/Seth Adkins | ---- | ---- |
Praying Man | Barry Dennen | ---- | ---- |
Man in Water | Vern Urich | ---- | ---- |
Mother at Stern(as Rebecca Jane Klingler) | Rebecca Klingler | ---- | ---- |
Woman | 崔西亞·奧尼爾/Tricia O'Neil | ---- | ---- |
Woman in Water(as Kathleen Dunn) | Kathleen S. Dunn | ---- | ---- |
Syrian Man | Romeo Francis | ---- | ---- |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默認顯示|全部顯示 |
製作人 | 詹姆斯·卡梅隆、格蘭特·希爾、Pamela Easley、Al Giddings、喬恩·蘭道、Sharon Mann、蕾·桑切尼 |
導演 | 詹姆斯·卡梅隆 |
副導演(助理) | Brian Backman、T.C. Badalato、Kathleen'Bo' Bobak、Craig Cameron、Giselle Gurza、A. Hugo Gutierrez Cuellar、Jacinta Hayne、Mandy Ketcheson、Josh McLaglen、Toby Pease、史蒂文·奎里、Kristie Sills、Joaquin Silva、塞巴斯蒂安·西爾瓦、Jonathan Southard、Derek J. Filiatrault |
編劇 | 詹姆斯·卡梅隆 |
攝影 | 拉塞爾·卡朋特 |
配樂 | 詹姆斯·霍納 |
剪輯 | 康拉德·巴夫、詹姆斯·卡梅隆、Richard A. Harris |
選角導演 | Mali Finn |
藝術指導 | 彼得·拉蒙特 |
美術設計 | 馬丁·萊英、Charles Dwight Lee |
服裝設計 | 黛博拉·琳恩·斯科特 |
視覺特效 | Craig Barron、Mat Beck、Dave Carson、Richard E. Hollander、Kenneth Jones、羅伯特·萊加托、Van Ling、Jerry Pooler、羅伯特·斯科塔克、Bill Kent |
布景師 | Michael Ford |
發行 | 中國地區新媒體宣傳:北京偉德福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傑克·道森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因為在小酒吧賭博贏得鐵達尼號的船票,然後又救了露絲一命,與之相識又相愛,只可惜沉船使他們因而天人永隔,最終傑克落海凍死於大西洋。羅絲·迪威特·布克/(青年)演員凱特·溫斯萊特當時身處在一個虛有其表社會下的名媛,準備要與和自己興趣完全不符的卡爾結婚,以解決家族衰敗的現況,後碰到與自己心意相合的傑克,原準備下船後與他一同生活,卻不幸遇到沉船。卡爾·霍克利演員比利·贊恩鐵達尼號船身主要部分乃其父親經營的鋼鐵廠製造,在1929年因股災中遭受重創於美國紐約曼哈頓而舉槍自盡,年47歲。是傑克與露絲之間最大的阻礙者,使他們兩的愛情路更加曲折。羅絲·迪威特·布克(老年)演員格洛莉婭·斯圖亞特於1996年造訪鐵達尼號寶物探測隊的船,年101歲。在電視中看到鐵達尼號探測隊發現的那幅當初傑克幫露絲素描的圖畫,而引起當時那已無人知曉的故事。註:角色介紹的參考資料來源
序號 | 配樂 |
---|---|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Titanic】 | |
01 | Never An Absolution 沒有絕對 |
02 | Distant Memories 遙遠的記憶 |
03 | Southampton南安普頓 |
04 | Rose 蘿絲 |
05 | Leaving Port 起航時分 |
06 | Take Her To Sea, Mr. Murdoch麥爾特先生 帶她去看海 |
07 | Hard To Starboard 無能為力 |
08 | Unable To Stay, Unwilling To Leave 去留之間 |
09 | The Sinking 沉船 |
10 | Death Of Titanic 鐵達尼號死亡 |
11 | A Promise Kept 堅守諾言 |
12 | A Life So Changed 世事難料 |
13 | An Ocean Of Memories 大海的記憶深處 |
14 | Hymn To The Sea大海的詠嘆 |
【Back To Titanic】 | |
01 | Titanic Suite (19:05)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02 |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3:49) (Gaelic Storm) |
03 |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2:30) (I Salonisti) |
04 | The Portrait (4:43) (James Horner) |
05 | Jack Dawsons Luck (5:38) |
06 | A Building Panic (8:09) |
07 | Nearer My God To Thee (2:49) (I Salonisti) |
08 | 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3:32) (Maire Brennan) |
09 | Lament (4:36) |
10 | A Shore Never Reached (4:27)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11 | My Heart Will Go On (4:43) (Celine Dion/movie dialogue) |
12 | Nearer My God To Thee (2:22) (Eileen Ivers) |
13 | Epilogue - The Deep and Timeless Sea (12:37)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此片成功離不開歷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於搭建的鐵達尼號中細節的錄象也曾讓鐵達尼號歷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鐵達尼號歷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製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鐵達尼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為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製作的器具讚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鐵達尼號的。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鐵達尼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鐵達尼號的殘骸。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菸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為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菸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菸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羅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螢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麼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裡有Titanic在下沉。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因為全尺寸的鐵達尼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造價2億多美元的《鐵達尼號》是當時成本最為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製作過程長達五年。拍攝結束後整個布景都被賣了廢鐵。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Jack的台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台詞之一。Jack站在鐵達尼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鐵達尼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於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像完成。至於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復了健康。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台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髮夾戳他。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製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闆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為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為影片中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為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導演卡梅隆為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星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為太高深莫測而被捨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珍藏版DVD的花絮中可以看到導演卡梅隆親身站在冰冷的水中手執攝象機的珍貴鏡頭。
項目 | 獎項名稱 | 獲獎人 / 提名人 |
---|---|---|
獲 獎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導演 | 詹姆斯·卡梅隆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攝影 | 羅素·卡彭特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美術指導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服裝設計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剪輯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響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電影歌曲 | 席琳·迪翁《我心永恆》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效剪輯 | -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原創音樂獎 | -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劇情類) | -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 詹姆斯·卡梅隆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音樂 | - | |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女演員 | 凱特·溫斯萊特 | |
提 名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主角 | 凱特溫絲萊特 | |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化妝 | -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 凱特·溫斯萊特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配角 |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 |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編劇 | 詹姆斯·卡梅隆 | |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傑出成就獎 | 凱特·溫斯萊特 | |
1999 第二十四屆法國愷撒獎 最佳外語片 | - |
創作背景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製造的一艘巨型郵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郵輪,號稱“永不沉沒”和“夢幻之船”。1912年4月10日,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頓起航前往紐約,開始了這艘傳奇巨輪的傑克與羅絲處女航。4月14日晚,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傾覆,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難。在海難發生之後的數年間,圍繞鐵達尼號的神話開始流傳,關於勇敢和懦弱的故事出現在無數歷史記載、詩歌、音樂和電影中。經過數十年的研究,1985年9月1日,由科學家羅伯特·巴拉德領導的探險隊終於在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一切與之相關的疑問和爭議也隨之迎刃而解。詹姆斯·卡梅隆從鐵達尼號的海底殘骸獲得靈感,將一段航海傳奇演化成令人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卡梅隆說在集體想像當中,鐵達尼號的悲劇幾乎成了神話,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所蘊涵的人性和活力已經消失殆盡。我希望蘿絲與傑克的愛情能成為情感的指明燈,去讓觀眾全身心的投入,目睹歷史的重現。拍攝過程在影片拍攝中,最具挑戰的便是重現沉船的場景。導演卡梅隆本著一個宗旨,那就是這些場景要如同時劇照合集(5張)光倒流一樣,讓人感到身臨其境。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卡梅隆指導了一系列視覺預覽研究,主創人員製作了輪船的研究模型,並用攝影機圍繞取景,從而獲知了鐵達尼號的結構布局和最美妙、最壯觀的取景角度。隨著研究的進展,建造布景也成為當務之急。在嚴格的工程技術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內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攝完成。其中一等艙餐廳和三層大樓梯都按實物尺寸建造,並搭建在2號攝影棚30英尺深的室內水槽的液壓平台上,這個液壓平台可以改變角度,劇組從幾碼遠的海邊引入500萬加侖海水,經過過濾的海水將逐漸淹沒液壓平台上的景觀。憑《異形2》、《海底城》和《屋上的提琴手》三獲奧斯卡提名的製作設計師彼得·拉蒙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的設計圖副本以及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關於設計特點的筆記本。這是設計資料在鐵達尼號沉沒之後被首次套用。另外,由於鐵達尼號是在處女航時沉沒,而當時的內部裝修沒能全部完成,並且鮮有照片資料。通過充分的研究和顧問的幫助,拉蒙率領製作團隊根據僅存的幾張鐵達尼號內景照片及其姊妹船奧林匹克號的照片精確重現了頭等艙餐廳、會客室、頭等艙吸菸室、步道區、下午茶廳、健身房和多個特等艙。為了造成鐵達尼號正在海上航行的假相,船體的布景和水槽都是沿著海岸線建造,從而呈現出白天和夜間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地平線。在拍攝夜間場景時,由於船體在水平位置時甲板有45英尺高,而且沉沒時船尾高高聳起,所以現場的照明效果需要塔吊幫助完成。為便於拍攝高大船身上的場景,卡梅隆使用了先進的拍攝器材--遙控升降搖臂(Akela Crane)。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攝影機搖臂,臂展可達80英尺。不過,要將全部場景都納入鏡中,卡梅隆仍要依賴於巨大的塔吊。他說:“我們建造的大型塔吊可以達到200英尺,我們沿著水槽中的船體側面鋪設了導軌,從船頭到船尾只需5分鐘,這樣取景就可以隨心所欲。”在進行拍攝時,卡梅隆也會被懸吊在布景上空,同攝影指導拉塞爾·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一起使用陀螺穩定攝影機取景。經過三周的聖誕假期之後,攝製組利用全部完成的兩個甲板平台去拍攝逐漸劇烈的沉船場景。在災難的最後階段,船體斷為兩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實事件發生時,船上的救生艇僅能容納不到一半的乘客,而由於船員未能填滿每隻救生艇,最終獲救的乘客只有三分之一。在拍攝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由為真正的鐵達尼號提供相同配件的同一家公司製造,韋蘭公司根據過去的圖紙生產出的吊艇架與鐵達尼號上的分毫不差。
票房紀錄《鐵達尼號》1997年開始上映,上映後獲得全美票房6億美元,全球總票房18億美元,是1997年至2010年全球影史票房冠保持者。
《鐵達尼號》是個神話,而傑克與露絲的愛情則是神話中的神話。人們在這虛構的愛情藍圖中,渴望或尋找這種神話的力量。儘管露絲和傑克之間從相識、相戀到完結僅有短短的3天時間,但觀眾卻記他們記了十幾年,或許更長。這多少也反映出過慣了平淡生活的現代人們對於傳奇或者浪漫經歷的某種渴望。劇照(4張)這段愛情故事由一位101歲的老者娓娓道來,所以她幾乎勾起了地球上無關年齡層次的所有人對自己年少回憶的衝動。1997年的電影院裡,每一個人都問心無愧地把《鐵達尼號》當成了自己的電影。當《鐵達尼號》再次駛入庸常反覆的生活空間,觀眾的心瞬間又有了猛烈跳動的衝動。也許我們無法挽留生活中太多的記憶,但是至少在觀影的幾個小時裡,再次抓住了如歌如泣的愛情。毫無疑問,一種現象,從《鐵達尼號》開始,十年寒暑,奇蹟不滅。經典台詞一呼百應,“我心依舊”大街小巷都在哼,之後的大導演大製作都將其當作第一對手,甚至還時常看到沉船時的樂隊演出和“女人和小孩先上”等鮮活的案例討論——比這部電影更好的電影比比皆是,然而傑克和露絲的愛情故事卻超越了電影的範疇,在各個領域熠熠生輝。1997年大家為打一個電話四下尋找公用電話亭,10年後有了手機依然四處奔波;10年前談及愛情總是羞澀,10年後談及愛情成了生澀。毫不費勁就能舉出這10年來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多少變化,但鐵達尼號上的愛情卻還未靠岸。面對歲月里哪怕只是因為機緣巧合而開啟我作為一個人的一切感官的天賜之物,請原諒我再次打出了失去理智的10分。(京華時報評價)卡梅隆的電影總是能輸出那迷人的價值觀,反抗、自由、平等,傑克對上層社會的回擊帥極了,優雅極了,不卑不亢。他比他們更有教養,而不是像中國的作品中,小人物逼急了總是氣急敗壞地喊一句,“去你大爺!”就撒手而走。所以卡梅隆的電影,在劇情上都並不為人稱道,然而卻有經典的力量,全球大賣是自然不過的事情。《鐵達尼號》也是如此,它們都是讓人逃走的旅行,和愛情是一樣的。(影評人草威評價)
精彩影評我來評論這裡空空如也,等待你來評論!
標題
內容發表評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