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華人(Ethnic Chinese)主中國名人(4張)要是從種族方面來講,中國人(citizen of China)主要是從國籍上來區分,這兩個意涵不太一樣。華人(國內新聞報導) = 有中國血統的外籍華人。一般見於新聞對外報導,多是對外國事物。華人(種族)= 漢人和部分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包括國內外。中國人(血統加國籍)= 為通常理解,尤其在台海問題上,此時中國民眾堅信台灣地區民眾必是中國人(此時又偏向血統文化)。中國人(國籍) = 有中國國籍的人,無論血統,此為官方定義教科書說法。但是通常難以被中國民眾接受,僅僅擁有中國國籍難以被中國民眾認為是中國人。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能區分種族和國籍的不同意義,所以對於華人一詞的在使用時很少有爭議。對於中國人一詞在使用時牽扯到政治問題:兩岸問題(“一個中國”、“一中各表”、“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一中一台”),東南亞華人問題,其它國家的移民的融入和國家認同問題等,所以爭議比較大。中國內地姚明部分內地的民眾一般將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理解為中國人,因為其祖先源自中國,及其本身有漢族血統。少數港澳同樣習慣稱具華裔血統或內地移民者為中國人。一般來說,在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具有華人血統或血緣的人,通常稱為“華人”。“華人”另一定義則包含內地及港澳人士、台灣人及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及印尼華人,美籍華人。中國香港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香港人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中華文化一直在香港占有主導地位,對中國人這一身份也非常認同。如香港長期以來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列為假日,也深深影響了內地,中國內地於2009年起把部分中國特色節日列為國家統一的法定假日。但接受了英國150多年來的殖民統治,英國人給予港人英國屬土公民的特殊身份,亦令當時不少港人自認是英國人。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港府推行國民教育(例如推動學校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又在電視台新聞開始播放前先播放國歌)以期提高市民對中國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在2008年的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的有39%,較2007年同類調查上升了12%;而選擇“香港人”的則有18%,下跌了5%,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申辦北京奧運成功,香港人對國家的成就感到驕傲。另外大部份受訪者都同時認同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香港人”。該調查同時就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感進行單項測試,受訪巿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感分別為7.80及8.02。立於香港星光大道的李小龍塑像然而自2008年以後,2012年港大身份調查中,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有所下跌,自稱“中國人”的比率為17%,是2000年以來的新低。結果又顯示,香港巿民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約20%至30%。總體來說,巿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跌至12年新低。這個發展,似乎與中國經濟發展背道而馳,相信與經濟範疇以外的發展有關。此次調查與過往不同的是加入了“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及“世界公民”等單項進行獨立評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中國人”可能只是指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甚或只是華人的代詞,而未必特指某個國家的國民。中國在國外和中國共產黨的負面形象,中國大陸和香港從人民學識水平、文化、價值觀、政治與經濟體系等多方面的比較性差異都是使香港人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主因。中國澳門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557,000人,當中以華人為主,占總人口的97%,大部分原籍廣東珠江三角洲。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占3%,其中外地雇員有71,182名。當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人。他們主要從事家庭女傭等勞動職業。中國台灣台灣獨立運動支持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自稱且不希望被稱為中國人,甚至強調在政治上與法律上絕非中國人,因此部分台灣人對“中華民國”這個法律上會把中國人身份強壓在台灣人身上的國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滿,並且希望台灣獨立。但是台獨運動者中占大部分的成員,並不否認自己是“華人”或“華裔”。根據調查顯示,在1990年代,超過半數的台灣人在自我定義上認定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隨兩岸交流中互相的不友善行為和所謂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人的自我認同隨著時間也產生變化。到了2008年,同樣的調查顯示,台灣人中認同自身是“中國人”者明顯減少,而認同自身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者明顯增加。由於在調查之中並未就“中國”進行明確定義,因此在認同上存在分歧。認為“中國”就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並不認同自己就是“中國人”,在台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含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者,多半是基於文化血緣因素,或者是認為中國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一般都認同自己是華人或華裔。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的獨化教育是使多數台灣新生代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主要原因。2009年台灣遠見雜誌所做的一份調查中,在可複數選擇認同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只占46%,“華人”或“中華民族(台灣指漢人)”則占超過70%。一些台灣人希望把“中華民國”更名為“台灣”,以切割“台灣”和“中國”在概念上產生的連結和身份認同,但這種主張受到以台灣泛藍陣營等支持中華民國者的反對。海外華人海外華人主要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美國、加拿大、英國、北歐、澳洲、紐西蘭等地區也有較多分布,這些地區的華人多數是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從廣東省移民。其他地方在西方一般所謂的Chinese,在作民族解釋時,大抵等同於中文裡華人的用法,除專指漢族外,有時還包含一些已經漢化並使用漢語的少數民族如土家族、滿族曲阜孔廟大成殿、回族,至於維吾爾族、藏族等仍然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民族,或者像中國朝鮮族,哈薩克族等等具有各自民族國家並且不使用中國話(Chinese language)為母語的民族,往往不被認為是Chinese。 根據普遍被接受的地緣定義,內地人、香港人、澳門人、台灣人及海外華人的劃分方式獲得較大的認同。在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一般講中國人是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地區的人,來自台灣的人通常被視為另一個群體,而香港人和澳門人也常常被視為一獨立群體看待。但內地、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所有居民所獲得的國外簽證國別均為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為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