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高向鵬個人資料介紹_個人檔案(生日/星座/歌曲/專輯/MV作品)

張華&高向鵬

張華&高向鵬的個人資料

張華&高向鵬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張華&高向鵬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張華&高向鵬生日:1900-01-01

人物生平

博聞強記張華張華字茂先,是范陽郡方城縣人。父親張平,曾任漁陽郡太守。張華少年時孤苦貧寒,靠幫別人牧羊來養活自己。與他同郡的盧欽見到張華後非常器重他。張華的同鄉人劉放也對張華的才能感到奇異,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張華的學識淵博,辭藻和順而華麗,他聰敏而多才,圖卦讖緯方技之類的書沒有不詳細閱覽過的。少年時即注意修養身心,言行謹慎,舉止一定要合乎禮度。見義勇為,周濟危難。器量寬闊,膽識弘大,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能測出他的學識程度。他開始並不為人所熟識,於是創作了《鷦鷯賦》,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名士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後,感嘆道:“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張華的聲名從此開始顯著。被漁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任太常博士,盧欽又把他推薦給司馬昭,轉任河南尹丞,還未上任,就被授職佐著作郎。不久,遷為長史,兼任中書郎。張華對於朝政所發表的意見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採納施行,因此得以正式擔任中書郎。公元265年(泰始元年),晉武帝司馬炎受禪即位,建立西晉。拜張華為黃門侍郎,封爵關內侯。張華的記憶力極強,而且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都應對如流,讓旁聽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畫出圖樣,武帝身旁的人都注視著他。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異,時人把張華比作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產。數年後,被拜為中書令,後來又加官散騎常侍。張華在母親去世時非常悲哀,武帝下詔勸勉,並強令他管理政事。力主伐吳張華像當初,武帝與羊祜秘密謀劃伐吳,群臣大多不贊同,只有張華贊成這一計畫。公元278年(鹹寧四年),羊祜病重,武帝派張華到羊祜那裡詢問伐吳之計。羊祜對張華說:“現在主上有受禪讓的美名,但功德還未被世人所稱頌,孫皓的暴政已到極點,此時伐吳可以不戰而勝。統一天下而興辦文教,那陛下可比堯舜,而臣下就好像稷契,這是百代難逢的盛事。如果放過這個機會,孫皓不幸死去,吳人另立明主,那么就算有百萬大軍,長江是難以越過的,這不是留下後患嗎?”張華很讚賞羊祜的主張。羊祜又對張華說:“能實現我這個願望的是你啊!”公元279年(鹹寧五年),西晉大舉伐吳,武帝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負責策劃及運輸糧草,又與武帝一起制定作戰計畫。當時眾軍已經進發,但還未獲成果,賈充等便奏請武帝腰斬張華。武帝說:“伐吳是朕的主意,張華只是與朕的意見相同罷了。”當時眾人都認為不可以貿然輕進,只有張華堅持己見,認為伐吳必勝。公元280年(太康元年),吳國滅亡,武帝下詔晉封張華爵為廣武縣侯,增加食邑一萬戶,封他的一個兒子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還賜絹一萬匹。受忌外放張華在此後聲名顯赫,為眾人所推崇信服,把撰訂晉史及修改禮儀規章的任務,都託付給他,有許多增減與修改。當時的武帝詔書誥文,都是張華起草的,他的聲望名譽更加顯赫,有任宰相(三公)的威望。而荀勖認為自己出身大族,憑著武帝對他的寵信,憎恨張華,常想伺機將張華調到外鎮任職。適逢武帝問張華:“國家大事以後可以寄託給誰?”張華回答說:“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此話與武帝的本意不符,荀勖離間張華的陰謀得逞,外調他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又兼任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張華在任內招撫接納新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馬韓、新彌等依山傍海,遠離幽州、歷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國家,都遣使朝貢。當時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寧,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朝中議論想要讓武帝召張華回京任宰相之職,又想要為他進號儀同三司,卻遇到了馮紞的阻撓。張華曾在武帝面前說過馮紞之兄馮恢的壞話,而馮紞深得武帝寵信,常陪侍在身旁。一次,馮紞與武帝閒談魏晉的軼事,藉機向武帝說:“臣私下認為鍾會的謀反是太祖(司馬昭)造成的。”武帝臉色一變說:“你這是什麼話!”馮紞脫冠謝罪說:“臣愚鈍瞎說,罪該萬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還可以再申述。”武帝說:“你還要說什麼?”馮紞說:“臣認為善於駕車的人一定熟習馬力的盛衰,善於為政的人必懂對官吏控制適度,所以子路因好勝被抑制,冉求因退讓被任用,漢高祖子弟八個諸侯王都因過於寵信被夷滅,漢光武帝的諸將由於受抑而善終。這並非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壓低與抬高,給予與奪取的不同造成的。鍾會才能見識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讚美他的謀略,宣揚他的名聲才略,授以大權,委以重兵,所以讓鍾會自認為算無遺策,功勳無比,飛揚跋扈,所以造成他謀反叛國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從大的方面控制他,抑制他的權勢,用各種規則約束他,那他就無法有叛亂的心思,叛亂的事也不會出現。”武帝說:“是這樣的。”馮紞叩頭說:“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見,應該防微杜漸,不要讓像鍾會之類的人再造成災禍。”武帝說:“當今還有像鍾會那樣的人嗎?”馮紞說:“東方朔有句話:‘談何容易’。《易經》上說‘臣不密則失身’。”武帝讓身旁的人退出去,說:“你盡情說吧!”馮紞說:“為陛下謀劃的人,大功著於天下,海內的人沒有不聞知的,據方鎮統轄軍馬的人,都在陛下該憂慮的行列。”武帝沉默不語。不久,武帝徵召張華為太常,因為太廟屋樑折被免官。從此,張華在武帝在位期間,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見。盡忠匡輔公元290年(永熙元年),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任命張華為太子少傅,與王戎、裴楷、和嶠都因有德望被楊駿猜忌,不得參與朝政。公元291年(元康元年),楊駿被殺後,皇后賈南風將要廢黜楊太后,當時群臣在朝堂商議此事,眾人大多都順承旨意,認為太后應該被廢黜。只有張華認為應該仿效漢廢趙太后為孝成後的例子,貶太后稱號,仍然稱武皇后,居於別宮。意見不被採納,於是廢太后為庶人。同年,楚王司馬瑋受密詔殺害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等人,當時內外兵亂繁起,朝臣都感到恐懼,手足無所措。張華告訴惠帝說:“司馬瑋矯詔擅自殺害二公,將士倉促行事,認為是國家旨意,所以才聽司馬瑋的。現在陛下可以派特使持幡讓外軍解除戒嚴,事件就可平息。”惠帝採納了張華的意見,司馬瑋果然兵敗。等到司馬瑋被殺後,張華因首先獻謀有功,被拜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佩戴金印紫綬。張華辭去開府儀同三司之職。賈謐與賈后共同商量,認為張華出身庶族,儒雅有謀略,往上沒有威逼君主的疑慮,往下又是眾望所歸,打算依靠他總攝朝政,大事諮詢於他。但還是猶豫未決,於是詢問裴頠的意見,裴頠平時很尊重張華,非常贊成此事。張華於是受到重用,他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儘管在惠帝昏弱賈后殘暴肆虐的時候,但天下仍然安定,這都是張華的功勞。張華怕賈后親族勢力強盛釀成災禍,於是創作了《女史箴》來諷勸。賈皇后儘管性格凶暴嫉妒,但還是敬重張華。幾年後,朝廷追論張華前後的功勳,晉封他的爵位為壯武郡公。張華推讓十幾次,惠帝下詔敦促開導,張華這才接受。公元296年(元康六年),張華接替已去世的下邳王司馬晃為司空,兼管修史之事。諫廢太子公元299年(元康九年),賈后想要廢太子司馬遹,太子左衛率劉卞很受太子信任和優待,每次宴會,劉卞也一定參加。太子多次看到賈謐驕傲無禮,很憎恨他,並表露在言語神情中,賈謐對太子也憤怨不平。劉卞向張華詢問賈后想要廢太子的事情,張華回答說:“沒有聽說。”劉卞說:“我劉卞本是貧寒憔悴之士,在須昌縣任小吏,受到您的提拔成就,才有今日。士感恩於知己,因此才無所不言,而您對我還有懷疑吧!”張華說:“假令有這回事,君準備如何應付呢?”劉卞說:“東宮才高德重的人如林,四個衛率有精兵萬人,您居宰輔重位,如果能得到您的命令,朝見陛下,總領尚書事,將賈后廢黜至金墉城,那只需要兩個宦官就行了。”張華說:“現在陛下在位,太子是陛下的兒子,我又沒有接受廢立的詔命,唐突做這種事,是眼中沒有一國之君,人子之父,而且是以不孝昭示天下。即使能成功,也不免獲罪,何況外戚權臣滿朝,權威不在一人,怎么能安然無事呢!”不久,賈后讓人作祈禱神靈的文章,文章含有叛逆的意思,讓太子在酒醉時抄寫,上呈惠帝。惠帝在式乾殿會集群臣,把太子的抄本遍示群臣,大家都不敢說話。只有張華進諫說:“這是國家的大禍患。自漢武帝以來,每每廢黜正嫡,總要引起動亂,況且大晉擁有天下的時間不長,希望陛下慎重考慮此事。”裴頠認為先要審訊傳書的人,又請求檢驗字型真假,認為如果不這樣,恐怕其中有詐。賈后便拿出太子平時寫的啟事十幾張,眾人比照,也沒人敢說不是太子親筆所寫,議論一直到太陽偏西仍不能決斷,賈后明白張華等人保護太子的意志堅定,因而上表請求將太子免為庶人,惠帝同意了賈后的意見。被捕遇害當初趙王司馬倫任鎮西將軍時,擾亂關中地區,使得氐羌反叛,惠帝讓梁王司馬肜代替他。有人勸張華說:“趙王貪婪昏庸,信用孫秀,到哪裡哪就亂,而孫秀狡詐多端,是奸人之雄。現在可以讓梁王殺掉孫秀,這樣就削去了趙王的一半力量,以此來給關右的人一個交代,這樣不是很好嗎?”張華贊同他的意見,司馬肜也答應了。但孫秀的友人辛冉又對司馬肜說:“氐羌自己造反,不是孫秀造成的。”孫秀因而得以免死。司馬倫回京後諂媚賈后,希望能錄尚書事,後來又請求任尚書令。張華與裴頠都堅持認為不可以,因此司馬倫、孫秀把張華看作自己的仇人。當初,張華所封的壯武郡有棵桑樹變成了柏樹,精通占卜的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他的住宅及官署多次出現妖怪。張華的小兒子張韙因為中台星散裂,勸張華遜位引退。張華不聽,說:“天道玄奧莫測,只能修養德行來應天變罷了。不如靜觀以待,聽天由命。”公元300年(永康元年)四月,司馬倫、孫秀準備廢黜賈后,孫秀讓司馬雅連夜前往見張華,告訴他說:“趙王想要與您共同匡扶朝廷,為天下除害,派我來通知您。”張華拒絕。司馬雅生氣地說:“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還說這樣的話嗎!”頭也不回就走了。不久,張華正白天臥床休息時,夢見房屋忽然倒塌,醒後心中厭惡,當天夜裡便發生政變,司馬倫詐稱惠帝有詔召張華入宮,張華於是與裴頠一起被捕。張華將死時對張林說:“你要謀害忠臣嗎?”張林稱自己有詔書,指責張華說:“你身為宰相,擔負天下的重任,太子被廢黜,卻不能為氣節而死,這是為什麼呢?”張華說:“式乾殿議論此事時,我竭力勸阻,這是眾所周知的,並不是我不諫啊!”張林說:“勸諫不被聽從,為何不遜位?”張華無話可答。片刻,使者來到說:“有詔令殺您。”張華說:“我是先帝老臣,赤心如丹。我不怕死,只怕王室將有大難,禍不可測啊!”便在前殿馬道南處被殺,又夷滅其三族,終年六十九歲。朝野群臣沒有不悲痛的。西戎校尉司馬閻纘聽聞張華遇害的訊息後,獨自前往撫摸張華的屍體痛哭說:“早勸您遜位而您不肯,現在果然不能倖免,這就是命啊!”吏部尚書劉頌在知道張華遇害後,也哭得很傷心。後來聽說張華的兒子得以逃脫,高興地說:“茂先,你還有後代呀!”張華愛惜人才,勸勉薦拔他們從不厭倦,即使他們身份窮賤,從事雜役之類的工作,但只要有一技之長、些許之善,張華便讚嘆稱道他,使他們的聲譽得以傳播。公元301年(永寧元年),司馬倫、孫秀被誅殺,由齊王司馬冏輔政,秘書監摯虞向司馬冏寫信說:“張華死後不久,我進入中書省,得到張華在先帝時答詔書的草稿。先帝問張華可以肩負重任輔佐國家托以後事的人,張華回答:‘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應該讓他留在京師鎮撫國家。’他這種忠良的謀劃,坦誠的言語,在他死後才被發現,令人信服,與那些隨波逐流苟且偷安的人是不可同世而論的。議論他的人指責張華在愍懷太子被廢時不能直言廷爭。在那時,直諫的人會加上違命之罪而死。先聖教導我們,死而無益的人,不能責他人不死。所以晏嬰作為齊國的正卿,在崔杼之難中不為國君而死;季札是吳國的宗臣,不爭論逆命順命的道之理。循理竭力而仍無所成,是不被聖人的教化所責備的。”司馬冏因而向惠帝上奏請求為張華等人平反並追贈官爵。群臣議論時意見不一,而多數人認為張華被殺是冤案。壯武國臣竺道又請求長沙王司馬乂,請求恢復張華的爵位,眾人意見不一,很久都沒有定論。公元303年(太安二年),惠帝下詔為張華平反,恢復張華侍中、中書監、司空、壯武郡公、廣武侯縣的官爵以被沒收的財產、印綬、符策,派使者專門弔祭。當初,陸機兄弟志氣高昂,自認為是東吳的名族,剛到洛陽時,不重視中原人士,見到張華感到一面如故,欽佩張華的德望風範,以師長的禮儀對待。張華被殺後,陸機為他作了誄文,又創作《詠德賦》來悼念他。


歷史評價

三國志11張華阮籍:“王佐之才也!”司馬炎:“①尚書、關內侯張華,前與故太傅羊祜共創大計,遂典掌軍事,部分諸方,算定權略,運籌決勝,有謀謨之勛。”“②卿才綜萬代,博識無倫,遠冠羲皇,近次夫子。”馮紞:“陛下謀謨之臣,著大功於天下,海內莫不聞知,據方鎮總戎馬之任者,皆在陛下聖慮矣。”韋忠:“張茂先華而不實,裴逸民欲而無厭,棄典禮而附賊後,此豈大丈夫之所為哉!”司馬衷:“①華體良清粹,才識經濟。前任中書,有思謀之勤。””②故司空、壯武公華竭其忠貞,思翼朝政,謀謨之勛,每事賴之。前以華弼濟之功,宜同封建,而華固讓至於八九,深陳大制不可得爾,終有顛敗危辱之慮,辭義懇誠,足勸遠近。華之至心,誓於神明。“劉訥:“張茂先我所不解。”閻纘:“司空張華,道德深遠,乃心忠誠。”摯虞:“其忠良之謀,款誠之言,信於幽冥,沒而後彰,與苟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司馬冏:”張華、裴頠各以見憚取誅於時。“嵇紹:“華歷位內外,雖粗有善事,然闔棺之責,著於遠近,兆禍始亂,華實為之。”虞世南:“張、裴儒雅,安足用之?”房玄齡等《晉書》:“①夫忠為令德,學乃國華,譬眾星之有禮義,人倫之有冠冕也。衛瓘撫武帝之床,張華距趙倫之命,進諫則伯玉居多,臨危則茂先為美。遵乎險轍,理有可言:昏亂方凝,則事睽其趣;松筠無改,則死勝於生,固以赴蹈為期,而不辭乎傾覆者也。俱陷淫網,同嗟承劍,邦家殄瘁,不亦傷哉!”“②賢人委質,道映陵寒。尸祿觀敗,吾生未安。衛以賈滅,張由趙殘。忠於亂世,自古為難。”韓瑗:“昔微子去之而殷國以亡,張華不死而綱紀不亂,國之欲謝,善人其衰。”裴耀卿:“茂先實王佐,仲舉(陳蕃)信時英。”沈佺期:“束皙言談妙,張華史漢遒。”陳普:“孫皓泥頭入洛陽,後庭奪目萬紅妝。銅駝北去還西徙,不怨荀馮怨杜張。”“應是諸公愛阮鹹,所天亦把付清談。張林若責金墉後,當日張華死更甘。“洪邁:“晉張華、郭璞,魏崔伯深,皆精於天文卜筮,言事如神,而不能免於身誅家族,況其下者乎!”胡三省:“華素有籌略。”鄭玉:“昔者力贊平吳之策,何其勇也;今者力沮廢后之謀,何其怯也。蓋華本庸人,專於詩書名物之間,制度文為之末,才不足以制變,學不足以適道,豈知天下之大義,聖人之大用哉?若華者,所謂具臣而已矣。”朱善:“鄉有長安、長樂,里有鳳舞、鸞歌,人有張華、雷煥,物有龍泉、太阿。”王夫之《讀通鑑論》:“①張華謀略之士,可與立功,而未可與守正,非能秉大節者也......張華秉國,朝野差能安靜,而楊後之廢,且請以趙飛燕之罪罪之,依賈謐浮慕之推重,而弗能止其邪,華不能辭亡晉之辜矣。”“②華被武帝之深知,與平吳之大計,以開國元老,出典方州,入管機要,為天下所傾仰,僅托淫邪之黨,塗飾治跡,而可稱大臣之職哉?體先隳,望先失,志先奪,求有為於後,斡旋於已亂之餘,其將能乎?”“③其以世事為心者,則毛舉庶務以博忠貞乾理之譽,張華、傅鹹、劉毅之類是已。”“④知事幾、察物情者,可與謀國乎?未可也,抑不可以謀身。故張華終死而晉以大亂。華之決策平吳,何其明也;執政於淫昏之廷,而庶務粗舉,民猶安之,何其審也;拒劉卞之說,不欲為陳蕃之為,以冀免於禍,抑不可不謂工於全身。然而身卒殞、國卒危者,何也?智有餘而義不足也。華之言曰:‘權戚滿朝,威柄不一。’知此矣,而受侍中之位以管機要,何為乎?又曰:‘吾無阿衡之任。’夫既任不在己矣,而與賈氏周旋終始,何心乎?華嘗為賈充所忌而置之外,如其欲全身而免於罪戾,則及此而引去可也。賈模,賈氏之黨也,知賈氏之亡晉,而以憂死,華且從容晏處,托翰墨記問以自娛,固自信其智足以游羿彀中而恃之以無懼。不清不濁之閒,天下有餘地焉以聽巧者之優遊乎?天下有自謀其身處於無餘之地,而可與謀國者乎?故晉之亡,非賈謐能亡之,華亡之也。何也?君昏後虐,讒言高張,寇賊伏莽,天下所縣望者,唯一華耳。劉卞進扶立太子之說,非不知人而妄投,亦舍華而更無可與言者。華無能為矣,然後志士灰心而狂夫乘釁。棟折榱崩,則瓦解而室傾,豈更有望哉!且華之居勢,非陳蕃比也,蕃依竇武以圖社稷,武不得宦官之腹心為之內應;華則賈模、裴頠以賈氏之姻族為內援以相輔,其成也可八九得。然而不能者,華於賈氏廢姑殺其母之日,委順其閒,則氣不可復振;氣已茶而能有為者,未之有也。蓋華者,離義為智,而不知不義者之未有能智者也。是非之外無禍福焉,義利之外無昏明焉,懷祿不捨,浮沈於其閒,則更不如小人之傾倒於邪而皆可偷以全身。是以孔光、胡廣得以瓦全,而華不免,若其能敗人之國家則一也。是以君子於其死也不閔之。”愛新覺羅·玄燁:“國家用人當以德器為本,才藝為末。凡才長者雖能濟事,亦多敗檢。若德器淳樸,必不至盪軼準繩之外。朕臨御日久,閱歷人情,所見甚確。如張華在晉以才學知名,後乃蔑棄典禮,以附賊後,所學又安在耶?”蔡東藩:“①蹉跎已屆古稀年,何事名韁尚被牽?老且受誅兒並戮,如斯結局也堪憐!”“②張華裴頠位登台輔,不能撥亂反正,雖由二人之才識不足,亦天意之未許建功耳。”


軼事典故

圍棋定策鹹寧五年(279年),杜預上表請求伐吳。據《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捧討吳奏摺入宮時,武帝正與張華下棋。杜預遞奏摺,陳利害,而晉武帝仍埋頭於棋局,不做定論。張華便推開棋盤拱手說:“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吳主邪惡兇殘,誅殺賢良有才能的人。現在就去討伐他,可以不受勞累而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定下伐吳的計畫,使分裂的中國再次得以統一。穿屋而飛元康五年(295年)時,武庫起火,張華怕有人乘機作亂,先派兵把守周圍,然後才安排人員救火,所以歷代珍藏的寶物以及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劍、王莽的頭、孔子穿的屐等全被燒毀。當時張華看到斬蛇劍穿透屋頂飛出,不知去向。共游洛水一次,眾名士一起到洛水邊遊玩,回來的時候,樂廣問王衍:“今天玩得高興嗎?”王衍說:“裴僕射(裴頠)擅長談論名理,滔滔不絕,志趣高雅;張茂先(張華)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王戎)談論季子(季札)、張子房(張良),也議論高超而玄妙。”我所不解劉訥剛到洛陽,見到眾名士而感慨他說:“王夷甫(王衍)過於精明,樂彥輔(樂廣)是我所崇敬的人,張茂先(張華)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周恢)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處,杜方叔(杜育)則不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博學多識惠帝在位時,有人得到一隻鳥,毛長有三丈,那人便拿給張華看,張華見了很悽慘地說:“這叫海鳧毛,這東西出現,那天下就要大亂了。”陸機曾經請張華吃飯,席上有一盤醃魚塊,當時賓客滿座,張華打開盤子便說:“這是龍肉。”眾人不信,張華說:“可以試著用苦酒澆上,一定有異常的變化。”結果魚塊在澆上苦酒以後,發出五色光芒。陸機回頭問送醃魚的人,那人說:“在園中茅草堆下得到一條白魚,樣子長得非常奇怪,醃製以後,味道特別鮮美,所以才獻上。”武庫的封閉很嚴,但有人忽然發現庫中有隻小雞。張華說:“這必然是蛇變成的。”打開武庫一看,小雞旁邊果然有塊蛇皮。吳郡臨平縣的一處堤岸崩塌,出現一個石鼓,用槌敲擊沒有聲音。惠帝詢問張華原因,張華說:“可以取蜀地的桐木,刻成魚形,就可以敲響。”惠帝吩咐按照張華的辦法去做,果然在數里之外都可以聽到鼓聲。雙劍化龍當初吳國還未滅亡時,斗星與牛星之間常有紫氣,相信道術的人都認為這是象徵吳國正強大,不可征伐,只有張華不以為然。吳國平定之後,紫氣更加明顯。張華聽說豫章人雷煥精通讖緯天象,就邀請雷煥與他同住,避開旁人對他說:“我們一起去尋察天象,可以知道未來的吉凶。”二人登樓仰觀天象,雷煥說:“我觀察很久了,斗星牛星之間,有非常不一般的氣息。”張華說:“這是什麼吉祥的徵兆呢?”雷煥說:“是寶劍的精氣,上貫於天。”張華說:“你說得對。我少年時,有個相面的說,我年過六十,會位登三公,並當得到寶劍佩帶。這話大概是會應驗的。”因而又問道:“劍在哪個郡?”雷煥說:“在豫章的豐城。”張華說:“想委屈您到豐城做官,一起暗地尋找這把劍,可以嗎?”雷煥答應了。張華大喜,立即補任雷煥為豐城縣令。雷煥到豐城後,挖掘監獄屋基,下挖四丈多時,發現一個石匣,發出不一般的光彩,匣中有兩把劍,劍上都刻有字,一把名龍泉,一名太阿。這天晚上,鬥牛之間的消逝了。雷煥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拭這兩把劍,發出的光芒艷麗四射。用大盆裝水,把劍放在上面,看上去光芒炫目。雷煥派任送其中的一把劍和北岩土給張華,留一把劍自己佩用。有人對雷煥說:“得到兩把卻只送一把,瞞得過張公嗎?”雷煥說:“本朝將要大亂,張公也要在禍亂中遇害。此劍應當懸於徐君(徐稚)墓樹之上。這是靈異之物,終究會化為他物而去,不會永遠為人所佩帶。”張華認為南昌的土不如華陰赤土,於是給雷煥寫信說:“詳觀劍文,這把劍就是干將,與它相配的莫邪,怎么沒有送來?儘管二劍分離,天生神物,但終究會會合的。”因而送給雷煥一斤華陰土。雷煥用華銀土擦拭劍,劍更加光亮。張華被殺後,寶劍不知去向。雷煥去世後,其子雷華任州從事,一次帶劍經過延平津時,劍忽從腰間跳出落入水中,雷華讓人進入水中找劍,一直找不到劍,只見到兩條龍各長數丈,盤繞在水中,身上有花紋,尋劍的人驚懼之下離開。一會兒水中光彩照人,波浪大作,這把劍也就消逝了。雷華嘆息道:“先父化為他物的說法,張公終將會合的議論,今日算是驗證了。”擒獲狐魅據《搜神記》記載:張華任司空時,在當時燕昭王墓前有一隻毛色斑駁的狐狸,活了很久,能夠變化,它於是變成一名書生,想去拜見張華。它問墓前的華表說:“憑我的才貌,能不能去會見張司空呢?”華表說:“你能言善辯,沒有什麼不能做的,但張公明智而博學,恐怕你難以掌握,你去必定遭到侮辱,大概就回不來了。不但要喪失你千年修煉的本體,還會連累我深受災禍。”狐狸不聽它的話,於是拿著名帖拜見張華。張華看他年輕才俊,膚色潔白如玉,舉止神情優雅動人,十分看重他。於是與他談及文辭篇章,辯論考察名實關係,張華從未聽過那樣的言論。接著評論前朝歷史,探尋諸子百家的精義,談論老莊學說深奧的地方,揭示風雅絕妙的義旨,總結古代聖賢之道,貫通天文地理人事,規誡各派儒學,指責各種禮法,張華總是無法應答,張口結舌。張華於是長嘆道:“天下哪有這樣的少年!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精。”於是打掃坐榻請他留下,安排人加以防守。狐狸說:“您應該尊重賢士,包容眾人,嘉獎人才而同情弱者,怎么能忌恨別人有學問呢?墨子主張的兼愛,難道是這樣的嗎?”說完,便要求告辭,張華已經派人守門,不能出去。狐狸過一會又對張華說:“您在門口設定兵士,定是對我起疑了。我擔心天下的人將捲起舌頭不說話,有智謀的人望著您的門不敢走進。我深感惋惜。”張華不回答,卻讓人受得更嚴密了。這時張華的好友豐城縣令雷煥來拜訪張華,張華把此事告訴他。雷煥說:“如果懷疑他,為什麼不讓獵狗去試試他呢?”張華於是叫人喚獵狗來試,狐狸見到獵狗竟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狐狸說:“我天生才智,你反正認為我是妖怪,用狗來試我。任憑你千試萬試,難道能夠傷害我嗎?”張華聽後更生氣,說:“這一定是真妖怪,聽說鬼怪忌憚狗,但狗只能識別幾百年的妖怪,千年的老精怪,狗是不能識別的。只有用那千年的枯木照它,就會立刻現形。”雷煥說:“千年的神木,到哪裡才能得到呢?”張華說:“世人傳言燕昭王墓前的華表木已經千年了。”於是派人去砍華表。被派去的人到華表墓那裡,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個穿青衣的小孩,問使者說:“您來做什麼?”使者說:“張司空那裡有一個少年來拜訪,多才善辯,張司空懷疑他是妖怪,派我來砍取華表木照他。”青衣小孩說:“老狐狸不明智,不聽我的話,現在連累到我,怎么能夠逃掉呢?”於是放聲大哭,一下子不見了。使者於是砍那顆華表木,木里留出血來;使者於是把華表木拿回去,點燃它用來照狐狸,竟是一隻斑狐。張華說:“這兩個怪物不遇上我,千年之內都不能擒獲。”於是烹殺了狐狸。


主要成就

文學張華工於詩賦,詞藻華麗,鍾嶸《詩品》評其作品多為“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實際上其作品多有“俠骨柔腸”,可謂詩如其人。《文心雕龍》稱其短章“奕奕清暢,其《鷦鷯》寓意,即韓非之《說難》也。”《晉詩》收錄有《門有車馬客行》、《輕薄篇》、《遊俠篇》、《博陵王宮俠曲二首》、《遊獵篇》、《壯士篇》、《蕭史曲》、《縱橫篇》、《苦寒行》、《真人篇》、《勵志詩》、《祖道征西應詔詩》、《祖道趙王應詔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詩》、《上巳篇》、《答何劭詩三首》、《情詩五首》、《感婚詩》、《雜詩三首》、《擬古詩》、《遊仙詩四首》、《贈摯仲治詩》、《招隱詩二首》、《荷詩》及七篇《詩》。《全晉文·卷五十八》輯錄有張華的辭賦奏疏。張華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博物志》共十卷,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為繼《山海經》後,中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填補了中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對後世小說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此書原四百卷,晉武帝令張華刪訂為十卷,《隋書·經籍志》雜家類著錄《博物志》即為十卷。《隋書·經籍志》錄《張華集》十卷,已佚。明人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收有《張茂先集》。藏書張華雅愛書籍。精通目錄學,曾與荀勖等人依照劉向《別錄》整理典籍。家中藏書甚多,曾經搬家,光書就拉了三十車。身死之日,家無餘財,只有文史書籍滿架盈箱,且多珍善之本。他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當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秘書監摯虞撰寫官史時,都要借閱張華家藏圖籍,以資取正勘對和參考。《冊府元龜·聚書》稱其“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華所”。對漢代典章制度,知其源流,武帝和群臣無不感到嘆服。書法《宣和書譜》載有張華的草書作品《得書帖》及行書作品《聞時帖》。稱他“作字尤工草書,不在模仿,其規矩氣度似其人物。見索靖,遂雅相厚善,深與結納。”《淳化閣帖》有其《得書帖》四行。


史書記載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資治通鑑》等亦有記載。


親屬成員

十六世祖張良,字子房,西漢初年著名謀士,封留侯,卒諡文成。父親張平,在曹魏官至漁陽郡太守。妻子劉氏,劉放的女兒。兒子張禕,字彥仲,官至散騎常侍,與張華同時遇害。張韙,官至散騎侍郎,與張華同時遇害。女婿卞粹,字玄仁,官至侍中、中書令,封成陽公。侄子張景後,張華死後被遷往漢中,閻纘上疏認為應該讓他返回洛陽。孫子張輿,張禕之子,字公安。世襲張華壯武郡公爵位。官至丞相司馬睿掾屬、太子舍人。五世孫張次惠,在劉宋時官至濮陽太守。六世孫張穆之,字思靜,官至交州刺史。卒後贈光祿大夫。七世孫張尚柔,即梁太祖蕭順之獻皇后,梁武帝蕭衍生母。張弘籍,字真藝,官至鎮西將軍參軍。卒贈廷尉卿。張弘策,張弘籍之弟。八世外孫長沙宣武王蕭懿永陽昭王蕭敷梁武帝蕭衍十四世孫張九齡,字子壽,唐玄宗時名相,封始興開國伯,卒贈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墓葬紀念

張華墓張華墓位於河北徐水縣城西的張華村東,地處平原,西距太行山脈十公里,北臨瀑河,原墓周圍地勢略高。 據1977年的調查記錄,張華墓原有直徑4米、高1.5米的封土,墓前有乾隆年間重修墓碑一通,現不存。1982年,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士建房,使張華墓的封土遭到毀壞,現地表已無痕跡。據《安肅縣誌》記載:“舊志曰:士人挖之,見墓中四壁繪書,宛有生氣,蓋茂先之精靈耿耿所致。”據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知縣謝昌言重修劉伯倫墓後,探求張華墓舊址,並植樹立碑。相傳張華村為張華故里村,張華墓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賢坊張華雕像名賢坊在河北省廊坊市的愛民東道與東安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實際上是一個街頭公園。園內有從古至今以來包括張華在內的廊坊籍或對廊坊有直接影響的名賢達人雕像共十七尊。


文學形象

在小說《兩晉演義》中,張華形象與正史相似。於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回出場。


張華&高向鵬歷年專輯

  • 1970年推出專輯:《我們是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