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谿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辭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傳入中國馬鈴薯何時從何地傳入中國,尚難確切斷定。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誌的記載,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傳播世界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安第斯山脈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菸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 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十八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裡,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生長周期1.休眠期馬鈴薯收穫以後,放到適宜發芽的環境中而長時間不能發芽,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塊莖休眠始於匍匐莖尖端停止極性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休眠期的長短關係到塊莖的貯藏性,關係到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因而關係到產量的高低。馬鈴薯休眠期的長短受貯藏溫度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因品種的不同,休眠期從1個月左右至3個月以上不等。在溫度為0-4攝氏度的條件下,馬鈴薯可長期保持休眠。馬鈴薯的休眠過程,受酶的活動方向決定,與環境條件密切關聯。2.發芽期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主莖第一段的生長。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髮根和形成匍匐莖,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和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好壞,受制於種薯和發芽需要的環境條件。生長所占時間就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而長短不一,從1個月到幾個月不等。3.幼苗期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為“團棵”,是主莖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4.發棵期從團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葉展開,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占總高度50%左右;主莖葉已全部建成,並有分枝及分枝葉的擴展。根系繼續擴大,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以莖葉乾物質量與塊莖幹物質量之比達到平衡為標準。5.結薯期即塊莖的形成期。發棵期完成後,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快膨大,尤在開花期後10天膨大最快。結薯期的長短受制於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熟性等,一般為30-50天。生長條件馬鈴薯種植地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塊莖形態草本。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80厘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厘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植株形態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厘米;葉柄長約2.5-5厘米;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厘米,寬達3.2厘米,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厘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毫米。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厘米,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輻狀,直徑約2.5-3厘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毫米,冠檐長約1.5厘米,裂片5,三角形,長約5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毫米,柱頭頭狀。果實形態馬鈴薯圓球狀,光滑,棕色或紫褐色,直徑約1.5厘米。種子腎形,黃色。花期夏季。
彩色馬鈴薯彩色馬鈴薯有紫色、紅色、黑色、黃色馬鈴薯,七彩馬鈴薯等。彩色馬鈴薯還可作為特色食品開發。由於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經高溫油炸後彩薯片仍保持著天然顏色。另外,紫色馬鈴薯對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長時間保持原色。中國已培育出以紫色、紅色為主的彩色優質馬鈴薯,將紫、紅色馬鈴薯老品種與優良高產馬鈴薯品種雜交,改良篩選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馬鈴薯。與老品種相比,改良後彩色馬鈴薯芽眼小,外觀好看,抗病性強,畝產可達到1000至1500公斤。該研發中心還準備培育藍色馬鈴薯品種。據農業專家初步分析,黑色馬鈴薯之所以呈現黑紫色,是因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還具有主稈發達、分枝少、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的特點,畝產達1500公斤,比普通馬鈴薯品種增產20%左右。同時,由於該品種抗病性的提高,在生產中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有利於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2005年11月,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上,秘魯常駐代表提出一項尋求將世界關注重重點轉移到馬鈴薯對糧食安全以及增強開發中國家對於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性的提議, 此提議在當年獲得通過,聯合國宣布認定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在2010年,馬鈴薯的世界產量已經達到了3億2418萬1889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第一產量大國,將近7500萬噸。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我國主產區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甘肅定西市、寧夏固原市、西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甘肅省定西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和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馬鈴薯之鄉”。每年向全國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馬鈴薯。
營養價值一般新鮮馬鈴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能量318千焦,鈣5~8mg,磷15~40mg,鐵0.4mg~0.8mg,鉀200~340mg,碘0.8~1.2,胡蘿蔔素12~30mg,硫胺素0.03~0.08mg,核黃素0.01~0.04mg,尼克酸0.4~1.1mg 。馬鈴薯塊莖含有大量的澱粉。澱粉是食用馬鈴薯的主要能量來源。-一般早熟種馬鈴薯含有11%~14%的澱粉,中晚熟種含有14%~20%的澱粉,高澱粉品種的塊莖可達25%以上。塊莖還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馬鈴薯蛋白質營養價值高。馬鈴薯塊莖含有2%左右的蛋白質,薯乾中蛋白質含量為8%~9%。據研究,馬鈴薯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其品質相當於雞蛋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優於其他作物的蛋白質。而且馬鈴薯的蛋白質含有18種胺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各種必需胺基酸。高度評價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是與其塊莖含有高品位的蛋白質和必需胺基酸的賴氨酸、色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蛋氨酸的存在是分不開的。馬鈴薯塊莖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食用馬鈴薯有益於健康與維生素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特別是維生素C可防止壞血病,刺激造血機能等,在日常吃的大米、白面中是沒有的,而馬鈴薯可提供大量的維生素c。塊莖中還含有維生素A(胡蘿蔔素)、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煙酸)、維生素E(生育酚)、維生素B3(泛酸)、維生素B6(吡哆醇)、維生素M(葉酸)和生物素H等,對人體健康都是有益的。此外,塊莖中的無機鹽如鈣、磷、鐵、鉀、鈉、鋅,錳等,也是對人的健康和幼兒發育成長不可缺少的元素。馬鈴薯可作為蔬菜製作佳肴,亦可作為主糧。每人天吃0.25公斤的新鮮清炒土豆絲馬鈴薯,就能產生100多千卡的熱量,而且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所以馬鈴薯十分耐餓,加上馬鈴薯沒有異常味道,所以完全可作為主食。
馬鈴薯也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其含量相當於胡蘿蔔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B族維生素更是蘋果的4倍。特別是馬鈴薯中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其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且耐加熱。有營養學家做過實驗:0.25公斤的新鮮馬鈴薯便夠一個人一晝夜消耗所需要的維生素。馬鈴薯鮮薯(塊莖)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薯條、炸薯片、馬鈴薯速溶全粉、馬鈴薯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並含有豐富的鉀鹽,屬於鹼性食品。有資料表示,其含量與蘋果一樣多。因此胃腸對土豆的吸收較慢,食用土豆後,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比米飯長的多,所以更具有飽腹感,同時還能幫助帶走一些油脂和垃圾,具有一定的通便排毒作用。除此以外,馬鈴薯的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中所沒有的胡蘿蔔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如果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4倍左右,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馬鈴薯是降血壓食物,膳食中某種營養多了或缺了可致病。同樣道理,調整膳食,也就可以“吃”掉相應疾病。馬鈴薯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胺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澱粉等營養元素。馬鈴薯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其含量僅是同等重量大米的1/4左右。研究表明,馬鈴薯中的澱粉是一種抗性澱粉,具有縮小脂肪細胞的作用。馬鈴薯是非常好的高鉀低鈉食品,很適合水腫型肥胖者食用,加上其鉀含量豐富,幾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還具有瘦腿的功效。湖北小吃炕洋芋藥用價值可以用來主治胃痛、痄肋、癰腫、濕疹、燙傷,是和胃健中藥和解毒消腫藥,性平味甘。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 馬鈴薯富有營養,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新膳食指南建議,每人周應食薯類5次左右,每次入50克-100克。每100克馬鈴薯含鉀高達300毫克,是20多種經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鉀最多的。日本一個研究發現,每周吃5~6個馬鈴薯,可使中風幾率下降40%。據國外研究顯示,馬鈴薯中含有的抗菌成分有助預防胃潰瘍,它不僅有抗菌效果功效,同時不會造成抗藥性。蔥油洋芋擦擦
馬鈴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毛殼霉鹼,但一般經過170℃的高溫烹調,有毒物質就會分解。馬鈴薯含龍葵素(solanine),致毒成分為茄鹼(C45H73O15N),又稱馬鈴薯毒素,只是其含量極低(0.005%— 0.01%),不足以造成中毒。但是馬鈴薯發芽後,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龍葵鹼含量可高達 0.3% - 0.5% 。正常人體一次性食入龍葵鹼 0.2— 0.4克即可引起急性發芽馬鈴薯中毒。發芽馬鈴薯中毒在食後2— 4小時發病。表現為:先有咽喉部位刺癢或灼熱感,上腹部燒灼感或疼痛,繼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炎症狀;中毒較深者可因劇烈吐、瀉而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和血壓下降;此外,還常伴有頭暈、頭痛、輕度意識障礙等,重症者還出現昏迷和抽搐,最後因心臟衰竭、呼吸中樞麻痹導致死亡。對於發芽少許的馬鈴薯,應深挖掉發芽部分及芽眼周圍,然後浸泡半小時以上,棄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才可食用。因龍葵鹼遇醋易分解,故在烹調時可適當加些食醋,以加速龍葵鹼的破壞,變為無毒。孕婦經常食用生物鹼含量較高的薯類,蓄積在體內就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當然,人的個體差異相當大,並非每個人食用了薯類都會發生異常,但是孕婦還是以不吃或少吃薯類為好,特別是不吃長期貯存、發芽的薯類,這一點對處於妊娠早期的婦女來說尤其重要。馬鈴薯植物的莖和葉是有毒的,甚至馬鈴薯本身也是有毒的。如果你仔細觀察過馬鈴薯,那你可能會發現有些馬鈴薯呈微綠色,這是配糖生物鹼的毒性所致。過去有過因為土豆毒性發作致死的案例,雖然很罕見,但多數是因為飲用馬鈴薯葉或者吃發綠的馬鈴薯。致死的事件也不是突發的,當事人在食用後往往是起初虛弱無力,而後陷入昏迷。不用擔心偶爾吃到的綠色馬鈴薯片,但一定要把長了綠芽或表皮變綠了的馬鈴薯扔掉,不要再去燒煮食用,特別要小心別給兒童吃。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茄鹼中毒會導致頭痛、腹瀉、抽搐,昏迷,甚至會導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馬鈴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馬鈴薯中毒事件發生。栽培馬鈴薯一般含生物鹼低於0.2毫克/克,一般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現象,相當於一次吃掉1.4公斤生馬鈴薯。馬鈴薯儲存時如果暴露在光線下,會變綠,同時有毒物質會增加;發芽馬鈴薯芽眼部分變紫也會使有毒物質積累,容易發生中毒事件,食用時要特別注意。1.中毒原因馬鈴薯(土豆)發芽後可產生較高的有毒生物鹼——龍葵素(Solanine),食後可引起中毒。馬鈴薯中龍葵素的一般含量為2~10mg/100g,如發芽、皮變綠後可達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龍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當食入0.2~0.4g龍葵素時,就能發生嚴重中毒。引起發芽馬鈴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馬鈴薯貯藏不當,使其發芽或部分變黑綠色,烹調時又未能除去或破壞龍葵素,食後便發生中毒。2.中毒症狀潛伏期為數10分鐘至數小時,出現舌、咽麻癢、胃部灼痛及胃腸炎症狀;瞳孔散大,耳鳴等症狀;重病者抽搐,意識喪失甚至死亡。3.預防措施(1)馬鈴薯應存放於乾燥陰涼處或經輻照處理,以防止發芽。(2)發芽多的或皮肉變黑綠者不能食用。發芽不多者,可剔除芽及芽其部,去皮後水浸30~60min,烹調時加些醋,以破壞殘餘的毒素。
育種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土豆品種資源的貧乏,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播種用塊莖繁殖,把馬鈴薯按芽眼切成塊狀,壟播,3月份播種,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塊莖停止膨脹。大概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適時早播: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厘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田間管理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莖、羽狀複葉、花蕾和果實;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栽培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施肥馬鈴薯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為原則。因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於培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和根系生長。馬鈴薯生長期間需要水肥最多的是開花期,而此時也正是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的季節,同時也是有機肥逐漸熟化、腐解釋放養分的階段。此時,基肥中的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轉化效益不斷擴大,滿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促進了植株生長發育。這就是重施基肥的目的。重施基肥的要點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二是要堅持有機肥與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應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產馬鈴薯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優質有機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鉀10~15千克。將上述肥料和有機肥均勻混在一起,作基肥施於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這樣可以疏鬆薯塊層,有利於馬鈴薯根系吸收。盆栽因為市場農產品價格不斷高漲,全世界有不少人開始學習家庭小面積栽培農作物的技術在自家種植菜蔬。而馬鈴薯馬鈴薯是屬於比較容易種植的,且因為屬於基本糧食,所以被不少普通家庭用來種植。種植可用花園裡小面積土地,也可以用垃圾桶、大型花盆等深度至少有24厘米的容器材料,一般來說,一個花盆裡只可以種植一個馬鈴薯;而大桶可以種植好幾個。關鍵季節要掌握好,因為當地溫高於25℃時,薯塊就不再膨大,所以種晚了,就只能收“豆薯”了,所以宜早不宜晚,春分前後就可種植,(根據緯度靈活掌握)。用於種植的土壤不必肥沃,但必須是偏乾燥的,不適宜種植於濕重的粘土;土壤偏鹼性或者偏酸性問題都不大。若希望產量高,則種植土壤最好用營養土(液),配製根據蔬菜需肥特點配製營養土(液),可以用腐葉土、腐質土、泥炭土、鋸末、刨花、稻殼等和泥炭混合,也可以用細河沙或沙土、珍珠岩、蛭石、煤渣等與腐葉土、堆肥土、泥炭土等混合配製盆栽營養土。有條件的可採用組培育苗、無土栽培。矮控管理盆栽蔬菜應選擇矮生型品種。在矮生品種不多的情況下,生長前期一定要控水蹲苗,水分管理以不影響蔬菜的生長發育為原則,同時可以通過植株調整來矮化,必要時可用生長調節劑控制植株生長。
馬鈴薯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其產量高、營養豐富、味道佳,深受大眾喜愛。馬鈴薯是喜涼作物,在地溫低於25℃時可以播種,秋季播種時一般選擇生育期較短的品種,用20-30克的整薯作為種薯時,能提高成活率。秋馬鈴薯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抗旱排澇,查苗補苗,除草施肥等,秋季病蟲害比較活躍,因此要特別加強防病防蟲管理。以下是秋馬鈴薯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可供種植戶參考。環腐病環腐病多為種薯帶毒所發生,因此在整個秋馬鈴薯的栽培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病。幼苗期間,環腐病會抑制幼苗生長,苗葉卷葉、皺縮,嚴重時會有死苗的狀況發生。開花期,莖葉自上而下萎蔫枯死,切開病薯可發現呈現乳黃色或褐色環狀腐爛。環腐病對秋馬鈴薯的生長損害較大,如大面積發病會導致減產或絕收。因此要從源頭上切斷環腐病,選擇無病種薯,切塊時注意消毒刀具,以免交叉感染。病毒病病毒病是一種傳染性病毒,患病秋馬鈴薯主要表現為植株矮小、生長緩慢,葉面捲曲,顏色發暗等。防治病毒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選擇抗病毒的馬鈴薯品種,用整薯或實生薯作為種薯;(二)防治蚜蟲。蚜蟲會在薯間傳播病毒,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噴殺;(三)發病初期可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化學藥品防治。二十八星瓢蟲瓢蟲對馬鈴薯的危害較大,它們常常以葉肉和果實為食,受害馬鈴薯會的葉片乾枯、變褐;果實被啃常常破裂,粗糙味苦,不能食用。瓢蟲可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或80%敵敵畏乳油各1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幾種方式進行噴殺,每10天噴1次。蠐 螬蠐螬是一種地下害蟲,吸食剛播種的種子和幼苗,危害馬鈴薯的生長。蠐螬可採用物理防止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如不施未腐熟肥料、採用黑光燈誘殺等;化學防治主要是用50%辛硫磷、水和種子的比例為1:50:600,拌種後晾乾播種,可以殺死幼蟲;或是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加細土15千克~20千克,製成藥土撒在播種溝里來進行防治。
一、遠離負面情緒,改善精神狀態。生活中很多女性不僅要面對職場的壓力,在家還要面對與婆婆不合,永遠做不完的家務等多種壓力。因此更容易受到很多不良情緒的影響。比如說易發脾氣,沒信心,甚至抑鬱。而專家認為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A含量都是非常高的,而維生素C是一種具有安撫情緒,幫助女性擺脫各種精神困擾的元素之一,再者馬鈴薯容易有飽腹感,吃了之後就可以減少肉類食物的攝入了,就可有效的避免食物酸鹼度失衡的問題。對女性保持一個健康的情緒具有很大的幫助。二、抗衰老,保持年輕態。土豆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比如說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的含量都是相對較高的。B族維生素是天然的抗衰老的食物,所以女性常吃就可保持年輕態。再者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對於提高身體免疫力,促進牙齦健康,保持充沛的精力,抗疲勞,保持年輕態都均有著很好的保健功效呢?三、吃出好身材。土豆還是很神奇的,瘦人吃了變胖,胖人吃了可減肥。土豆的營養豐富,但是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想減肥又擔心餓肚子則可多吃土豆,把土豆當成主食吃,你會發現身上的肥胖越來越少喔。而土豆也是澱粉含量相對較多的食物,所以瘦人們日常可以把土豆當成菜在吃,還有一定的增肥功效呢?四、趕走便秘,排出毒素,助你擁有好膚色。土豆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對促進腸胃的蠕動,預防便秘等均有著很好的保健功效。再者大家也都知道排便事實上就是排出體內產生的垃圾,因此對於排出身體的毒素也是具有很大的幫助的。另外用土豆來直接護膚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1、直接將土豆切成片敷在臉上可幫助消除色斑,促進美白,特別是曬傷之後使用效果更佳喔。2、煮熟的土豆貼在眼袋的位置可減少浮腫的問題,貼在法令紋多的地方還可減少皺紋的產生呢?3、平時取土豆汁在長青春痘的地方擦下還可很好的減少痘痘,特別是消除痘印。五、保護心腦血管,促進身體健康。馬鈴薯中含有豐富的黏體蛋白具有預防心 血管疾病,減少中風的作用。另外土豆中豐富的膳食纖維具有控制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豐富的鉀離子對促進內外酸鹼度的平衡,避免血壓突然升高等都均有著很好的保健功效。因此日常常吃土豆更有利於保護心腦血管健康,促進全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