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大學本科,中共黨員,著名相聲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曲倪明榮獲“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藝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化館研究員、導演,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副主席。師承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先生。他被譽為相聲界的多面手、點子王、活動家,他的足跡不僅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且出訪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很多國家,為弘揚祖國文化做出了貢獻。倪明自幼喜歡文藝,尤為酷愛相聲,80年代初曾隨南京市歌舞團相聲演員梁尚義學藝,1990年九九重陽節正式拜師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從藝20年餘年,獲得大大小小的獎勵無數。1996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蘭相聲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蘇衛視隆重推了《倪明、夏文蘭相聲專輯》。中國昆鵬網路公司和湖南電視台聯合拍攝的12集大型專題片《中國相聲》中,介紹了倪明、夏文蘭的男女相聲。倪明曾兩次被借用到中國廣播藝術團,並在我國第一部大型相聲敘說劇《明春曲》中扮演“小餃子”。2002年8月,江蘇音像出版社推出了《倪明、夏文蘭相聲VCD專輯(上下集)》。2005年全國首屆相聲小品匯演,他們創作表演的《永遠是朋友》榮獲金獎。同時,他們創作了《五彩繽紛》、《悄悄話》、《家鄉美》等上百個相聲段子,其中許多段子,他倆不僅在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綜藝大觀》、《藝苑風景線》等欄目中演播,還在一些省市電視台的晚會中亮相。中國曲協的《曲藝》雜誌2002年8月號,刊登“倪明夏文蘭男女相聲”專輯,當期的封面封底均為彩照《夫妻笑星五彩繽紛——倪明夏文蘭舞台藝術集錦》。倪明還榮幸地被鹽城工學院特聘為教授。倪明同志曾經是一名軍人,1982年復員進工廠當工人,擔任過鹽城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倪明夏文蘭與恩師姜昆兼館長,由於長期在基層工作,形成了辦事果斷,講究實效,做事嚴謹,辦事認真的工作作風,他當年所帶領的鹽城文化館藝術團,堅持送戲送文化到基層,長達22年,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多次表彰和獎勵,他本人也由於突出的貢獻,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評為群文戰線上唯一的“德藝雙馨”曲藝家。倪明自2005年調入江蘇省文化館以來,充分發揮自己一技之長和工作上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省文化館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獻計獻力、特別是在開展文化志願者服務方面活動方面,有著與眾不同的表現,備受南京普通老百姓喜愛南京相聲俱樂部,就是有倪明策劃發起的“志願工程”,俱樂部自成立以來,累計演出場次達600多場,觀眾達30萬人次。倪明作為發起人毫無怨言。此外,他還長期擔任南京日報農民工藝術團的藝術顧問,免費收農民工為學生並教學,有的在倪明的幫助下已考入了大學。他還經常組織藝術家到敬老院、福利院慰問演出,並給老人贈送自己的專輯。2011年8月,參加了由省文化廳、省文明辦主辦的“春雨工程”——江蘇省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大舞台慰問演出活動,他創作的相聲《為伊犁放歌》,受到了邊疆基層民眾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自此,作為特色文化活動,倪明每年都帶領江蘇的文化者前往新疆演出,為當地居民帶去歡笑。除創作表演相聲外,倪明還曾在江蘇衛視《文藝新幹線》、《笑林一葉》、《迷案追蹤》欄目中擔任策劃和主持,併兼任地方報社特約記者,撰寫了曲藝界人物專訪近百篇,《曲壇百星》即將出版發行。他先後在蘇北地區培養了大批業餘曲藝骨幹,組織策劃了江蘇省“丹頂鶴杯”青年相聲邀請賽、“曲藝名家蘇北行”、“徐淮鹽連曲藝小品大賽”、“美好江蘇行”等活動。
侯寶林徒孫1963年,倪明出生在鎮江的一個小鎮上。上學後,一次學校組織演講比賽,他積極參賽,經過抽籤,他排在最後,前幾位選手得分都比較高,他想自己必須出奇才能制勝,但如何制勝呢?這時他想起了自己喜愛聽的侯寶林的相聲是那么吸引人,於是他一改原來擬定的講稿中激情迸放但嚴肅有餘的腔調,轉而學上了相聲中的調侃說法,增加了不少幽默性的語言和誇張性的動作,果然師生們個個看得捧腹大笑,都戲稱他是“小侯寶林”,結果那次比賽獲得第一名。以後一有空閒時間,他就練習繞口令,經過一番苦練,漸漸地說話越來越流利,朗讀起課文來更加抑揚頓挫,曾代表學校參加全市的故事大賽,榮獲一等獎。1979年高中畢業前夕,由於他熱愛相聲,決定放棄高考,拜師學相聲當演員。找誰呢?當時他只知道中國相聲界中的侯寶林。對,就找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與虔誠,現在看來十分可笑的他,給侯寶林寫了一封血書。他拿銀針戳破手指,用火柴蘸著鮮血寫信,請求侯大師推薦自己去當相聲演員,並說如果不見回音將以死相報云云。侯老接信後甚為驚訝,唯恐出人命,當即想寫信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繫,可當時江蘇沒有曲藝團,無奈侯老只好寫信給靠近江蘇的安徽合肥市曲藝團,請他們與倪明聯繫。該團團長繳月舒受侯老之託,馬上寫信與倪明聯繫,一了解,原來小倪是個“生胚子”的學生,根本不懂相聲為何物。於是對方寫信給他鼓勵一番,結果不了了之。此路不通,怎么辦?他想,參軍可能有機會學習和表演相聲,因為部隊有戰士文藝演出隊。於是,當年徵兵時,17歲的他積極應徵。結果如願以償,被分派到北京某部當汽車兵。到了部隊,他一面學習軍事技能,一面學習有關相聲理論知識,並進行創作,業餘時間經常為戰士們“來一段”,被大夥譽為“軍營笑星”。不久,師部將其調入戰士文藝演出隊,成了“專業演員”,他如魚得水,說唱彈拉均能“露一手”,受到官兵們的青睞。1983年,倪明退伍來到鹽城江淮動力機械廠當了一名翻砂工。他一面搞好生產,一面鑽研相聲。業餘時間瘋狂“充電”,每天下班就跑市圖書館,隨身帶著筆記本,看到精彩文章或段子就抄下來,短短几年工夫,他就記了幾十本,摞起來足有半人高。同時規定自己每天創作一個相聲段子,學習三段相聲。為了增加肺活量,不論炎夏還是寒冬,他每天早晨4點鐘起床,練習長跑8000至10000米。因為相聲的“貫口”或繞口令,一口氣要說許多內容,若“中氣”不足則難以達到,這是說相聲的基本功。因此,他每天清晨不僅練長跑,還要練嘴皮。在市人民公園,人們總會看到一位精神抖擻的青年在念念有詞,他就是倪明在練“口功”。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參賽的機會多多。1992年,全國首屆相聲大賽在合肥舉行,倪明夏文蘭夫婦參賽並獲獎。當年受侯寶林委託給倪明寫信的合肥市曲藝團老團長繳月舒見到倪明喜出望外,對倪明誇獎道:“真沒想到,強龍就是強龍。”當初,倪明想跟侯寶林學相聲未能如願,可卻成了侯寶林的正宗徒孫。因為侯寶林是馬季的師父,馬季是姜昆的師父,而姜昆又是倪明的師父。如此循環傳承綿延,原來大家師從一個師祖,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但對倪明卻是“夢想成真”——九九歸一,終入侯門。面對這位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唯一的一位業餘佼佼者,倘若侯老大師地下有知,當會含笑九泉!笑壇並蒂蓮古人云:“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今日看來,這話值得推敲。不過,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卻有相當的普遍性。既然是“相當的普遍性”,那就意味著有例外的情形存。比如:相聲這一地地道道的北方曲種,在南方的江蘇,卻綻放了一朵嬌艷的鮮花。這就是倪明、夏文蘭的男女的相聲。在我的見聞中,男女同台說相聲的不多, 夫妻同台說相聲的更少,而出相聲作品專集的伉儷,那就少而又少堪稱鳳毛麟角了。夏文蘭成為相聲演員,純屬偶然。1984年6月,鹽城市組織慶“七一”文藝晚會,特邀倪明表演相聲。但就在即將登台表演他創作的《頌歌獻給黨》之際,不料在這節骨眼上,與他搭檔的同伴因故無法參加演出,這下可急壞了倪明。俗話說“救場如救火”。找誰呢?時間緊,任務重。這時,有人提出讓夏文蘭頂替。18歲的小夏是鹽城工藝品總廠的繡花女工,因為她的歌唱得特別好,故是出了名的“金嗓子”。聽說邀請小夏說相聲,不但她父母堅決反對,就連小夏也把頭搖得像貨郎鼓,他們一致認為,一個大姑娘說相聲,像啥?!小倪經過多次軟泡硬磨,小夏就是無動於衷。見此情形,頭腦活絡的倪明靈機一動,對著夏文蘭唱起了當時流行的歌曲《十八的姑娘一枝花》,不過是改了歌詞:“十八的文蘭一枝花,一枝花,高挑的身材秀麗的嘴巴,俊俏的臉蛋似紅霞……” 小倪的聲情並茂逗樂了小夏,她也不甘示弱地回敬起來:“姑娘十八人人夸,你這個小伙亂點將可像個大傻瓜……”小倪看小夏的那股生動表情和良好唱功,認為真是個難得的人才,他一拍大腿道:“就是你了,這不是配合得挺好嗎?”見小夏還在猶豫,他就趁熱打鐵:“《頌歌獻給黨》這段相聲是以唱為主,只要求你按內容唱就行了。”憑著小倪的真誠,小夏終於答應上台試一試,但是認定只此一回,下不為例。出乎意料,這“一試”的合作卻非常成功。一男一女配合的表演,由於形式新,表演正,“笑果”佳,立刻引起轟動,受到觀眾的歡迎與好評。那時全國的相聲演員中要找個女的還真難,而夏文蘭在相聲界可謂是開了先河。打這以後,電視台、各式各樣晚會,特別點他倆的相聲。形勢“逼迫”他們不但經常在一起演出,還經常在一起研究相聲創作及表演技巧。小夏也從觀眾的掌聲和鮮花中受到了鼓舞與褒獎,與她父母一樣改變了大姑娘不說相聲的偏見,開始迷上了相聲,從此一發不可收。在共同的藝術生涯中,小夏感到倪明雖不是高大魁梧的美男子,可一雙笑眯眯的小眼睛卻透著聰明機靈,特別是他對相聲藝術的執著追求深深感動了小夏。而小夏在倪明的眼中那就更甭說了,性格溫柔,形象嫵媚,又是事業上的好幫手。觀眾的掌聲、歡笑,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他倆的心田中也漸漸萌發了愛情的種子,而這種子終於在1984年國慶佳節開花結果,彼此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倆的姻緣,可謂“相聲為媒”。就在他們收穫愛情的時候,鹽城市文化館的領導珍惜人才,遂將他們分別從工廠調入文化館。從此,二人由業餘走上了專業之路。男女相聲本來就少,夫妻相聲則更是罕見。夫唱婦隨——不,婦唱夫隨。因為他們是女逗男捧。觀眾評論:“丈夫是綠葉,妻子是紅花。綠葉配紅花,彼此相得益彰。”從1984年起,夏文蘭與倪明合作在舞台上表演相聲,至今已有20餘年。她倆不僅把笑聲送給國內觀眾,還把歡樂送給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外觀眾,每次演完都是掌聲雷鳴鮮花簇擁。她深有感慨:“甜美的愛情,促進了事業;事業的成功,愛情更甜美。二者相輔相成。”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在祝賀夏文蘭從藝20年之際誇獎她說:“我一直以為夏文蘭堅持不了幾年,沒想到她居然堅持到了現在,她真是女相聲演員學習的榜樣。”姜昆收高徒1990年“九九”重陽節之際,姜昆隨中國廣播藝術團來到蘇北鹽城演出。為了表示歡迎,鹽城市特地挑選兩個節目參加演出。前者是國家頂尖水平,後者是蘇北地區檔次。後者要和前者共同表演,似有“關公面前耍大刀”之嫌。但倪明他們不管這些,而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與藝術大腕一起登台獻藝。孰料,姜昆看了倪明夏文蘭的表演,好像發現趙本山而發現了“新大陸”。他驚嘆,沒有想到在這貧鄉僻壤之地,還有這樣的優秀人才,大加讚賞,覺得兩人的表演與他心目中的男女相聲全然不同,特別是小夏瀟灑的颱風,俊美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更使他感到男女相聲前途無量,可喜可賀。演出一結束,姜昆主動與他們夫婦二人交流情況。誰知一交流,姜昆不僅對夏文蘭有全新的認識,而且對倪明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原來倪明把姜昆當作心中的偶像,故在這之前三五年間,倪明對相聲大家姜昆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一是有關他的從藝之路,二是有關他的相聲作品,三是有關他的新聞報導。倪明蒐集這三方面的資料有100多篇約數十萬字,對姜昆的一切了如指掌。姜昆聞之極為驚訝,覺得這對夫婦對相聲藝術的執著與追求,令人欽佩。同時,他對倪夏夫婦二人進行了“零距離”的考核與答辯,認為功底紮實,甚為滿意,可圈可點。於是,當下決定收他們為徒。結果在“九九”重陽節正式舉行拜師儀式,倪明夏文蘭成了姜昆所收的唯一的一對夫妻弟子。在隆重而熱烈的拜師儀式上,姜昆“現掛”:“你們想不想當明星?”倪明“戲說”:“不想當明星的演員不是好演員。”名師高徒的問答獲得滿堂彩。姜昆是國內第一位收夫妻為徒的相聲藝術家。姜昆收徒要求極為嚴格,至今已收20多位弟子,其中夏文蘭是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姜昆自豪地說:“我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徒弟,一個是大山,一個是文蘭,大山成了國際相聲的傳播者,而文蘭則成了國內女相聲演員的代表人物之一。”此話不虛。因為全國有100多位女相聲演員,但有影響的實為鳳毛麟角。至於有影響的夫妻相聲演員更是“獨一有二”。所謂“獨一”,就是在地方只有倪明夏文蘭這對夫妻相聲演員;所謂“有二”,就是在部隊廣州軍區文工團還有一對夫妻相聲演員。由此可見,獲得成功的夫妻相聲演員難能可貴。難怪相聲藝術家侯耀文在評價夏文蘭時稱道:“南方人說北方人的相聲不容易,南方的女人說北方男人說的相聲更不容易。”亮相《明春曲》1994年9月,姜昆從北京打電話給倪明,讓他火速趕到北京,說有重要的演出任務。到了北京,倪明才得知原來姜昆領銜排演了一出《明春曲》大型相聲劇,當時決定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小品演員劉亞津扮演劇中男二號“小餃子”一角,倪明此去就是給劉亞津當替補。結果倪明實為“A角”而非“替補”。因為劉亞津因故沒有參加演出。倪明飾演“小餃子”倪明到北京後,該劇3天后就要到深圳上演,留給倪明的時間十分緊張,3天時間就要“克隆”出一個全新的“小餃子”,其難度可想而知,那3天他廢寢忘食,每天晚上都要排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入睡。經過幾天的磨合,他從“小餃子”身上得到了啟發,精神內涵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正式參加演出10多場下來,獲得空前的成功。隨著“小餃子”一角的竄紅,倪明在相聲圈子裡漸漸地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影響越來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2004年,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決定《明春曲》開始復排,“十一”國慶節在人民大會堂隆重演出。這次《明春曲》表現手法更加獨特,其中男二號“小餃子”一角當時有3個人選,分別是鞏漢林、劉亞津和倪明。但一些行內人士認為倪明的知名度不及前兩位,覺得讓他當替補更為合適,主演姜昆與導演婁乃鳴力排眾議,還是將這個二號角色給了倪明。借調到了中國廣播說唱團的倪明也不負眾望,他的演技日臻成熟,在北京演出獲得成功後,從11月初開始,《明春曲》先後到上海、武漢、南京等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00多場,每次演出都取得空前轟動。後來,該劇去美國演出,同樣受到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讚揚。在美國舊金山演出時,一位來自台灣名叫王小群的觀眾,特地到後台找到倪明,請他轉告向他太太夏文蘭問好,並說特別喜歡倪明和夏文蘭表演的男女相聲。原來,這位觀眾經常上網欣賞相聲節目,難怪王先生對倪夏夫婦這么熟悉和愛戴。看到王先生這么熱忱,倪明連忙掏出身上唯一的一張他和夏文蘭的演出照,贈送給了這位熱心的台灣同胞。在場的其他美國觀眾見了羨慕不已。相聲大辭典由南開大學文學教授、著名曲藝理論家薛寶琨等人編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第一部關於相聲藝術的工具書《相聲大詞典》日前在天津舉行了首發式。著名夫妻笑星夏文蘭、倪明以及兒子倪夏宇均被收入了該詞典,一家三口同時被收入詞典,這在中國相聲界還是個案。《相聲大詞典》對於夏文蘭、倪明、倪夏宇及南京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長期堅持公益演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於他們兩口子在培養新人,扶持後生方面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相聲界立規矩“請各位弟子向倪明、夏文蘭老師獻花、行鞠躬禮……”隨著主持人的話音出口,朱軍、劉亞偉、李義、童輝等12位業餘相聲演員,一個個手捧獻花一字排開,向“夫妻笑星”行拜師禮。就在這時,台上出現了拜師議程中沒有的一幕:有的弟子突然跪倒,按相聲界老的拜師傳統行“跪拜禮”。倪明、夏文蘭面對這一幕,趕忙彎腰伸手拉起眾弟子,“咱們今兒是‘好事新辦’,不興這個,快快請起。”
“夫妻笑星”昨天上午在南京龍江賓館舉辦收徒儀式,程式上是按改良後的傳統方式進行的。國內相聲界泰斗、87歲高齡的張永熙先生坐鎮現場,省內曲藝界蘆明、梁尚義、呂少明、李國先來了,北京的相聲名家孫晨、鄧小林、白樺等也專程趕到,分別擔當“引、保、代”三個角色。在相聲界,引師是指將徒弟引薦給師父者;保師就是要向觀眾及師父保證徒弟的人品;代師是由於某種原因師父無法繼續傳授技藝給徒弟時,可由代師來代替師父。
或許是相聲界難得一見的“五代同堂”,現場氣氛莊重但不失熱烈,眾弟子一時受到感染,所以自作主張行起“跪拜禮”。目睹這一切,張永熙先生心情有些複雜,他一方面為有這么多喜愛相聲藝術的年輕人拜師學藝感到高興,但同時,他又不贊成拜師當中行“跪拜禮”。
張永熙登台致詞時動情地說:“倪明、夏文蘭這些年推廣相聲藝術,每年演出都在150場以上,吃了不少苦。他們原先並沒有收徒的打算,還是我給他們下的‘命令’:既然有這么多才藝出眾的‘冬粉’喜歡你們,幹嘛不收啊!不過呢,我不贊成‘跪拜禮’這種舊時代的方式。咱今兒就立個不成文的規矩:從今往後拜師,絕不再行‘跪拜禮’。”
張永熙的一席話,深深打動了現場的每個人。在一片掌聲中,老爺子幽默地跟上一句:“大家鼓掌通過,這規矩就算是定下了!”
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是由江蘇相聲演員自發成立而言,成立於2008年,被譽為“北侯南張”中“南張”的國寶級相聲表演藝術家張永熙為名譽顧問,梁尚義為名譽主席,被譽為“柳活大王”呂少明為主席,李國先、倪明、夏文蘭為副主席。創立至今已有5年,俱樂部創立了全國首家公益惠民小劇場,每個周六的晚上,為市民免費上演相聲演出。作為俱樂部的創始人、副主席,倪明對俱樂部的發展功不可沒。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原名南京相聲俱樂部,2011年,由江蘇華恆昌集團冠名贊助,改為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俱樂部除了每周六的劇場演出之外,還進學校,到工廠,下部隊,跑農村,進社區,舉辦“美好江蘇行——惠民公益演出”,演出次數達600餘場,觀眾人數達30萬人次。俱樂部大事記1.2008年9月18日,南京相聲俱樂部掛牌成立,演出地點在藍旗街光一小劇場;2.2009年9月19日,俱樂部在鄭和公園舉行一周年慶典,長達9小時的相聲群英會,創下國內曲藝界相聲表演之最;3.2009年12月31日,倪明夏文蘭天津演出相聲俱樂部移師到楊公井演藝博覽街區新街口繁華地段羊皮巷的神韻相聲劇場,並舉辦南京歷史上的首次新年相聲大會。4.2010年4月,俱樂部參與江蘇省委宣傳部舉辦的高雅藝術進高校活動,進鹽城、揚州、蘇州、常州等大專院校演出;5.2010年7月,相聲俱樂部參與江蘇電視台著名品牌欄目《萬家燈火》錄製,演員與著名醫學專家一起,把歡笑與健康送給千家萬戶;6.2010年8月1日,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歡樂慶八一暨俱樂部第100場演出相聲專場”;7.2010年8月22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白英傑先生觀看俱樂部相聲專場演出,指導演員表演;8.2010年8月26日,南京相聲俱樂部發起抵制“三俗”集體簽名活動,30多名曲藝演員共同在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條幅上籤名;9.2010年9月25日,南京相聲俱樂部在江南劇場舉辦 “歡聲笑語送萬家”---慶祝南京相聲俱樂部成立二周年相聲專場演出,50餘人的群口相聲表演又一次創造了相聲演出之最,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先生到場祝賀;10.2010年11月8日,南京相聲俱樂部聯合揚子晚報、江蘇華恆昌集團舉辦募捐義演活動,為白血病患者、年僅16歲的陳同學舉行募捐義演;11.2010年12月26日,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2011南京新年相聲會暨慶賀著名相聲大師張永熙先生90大壽專場演出;12.2011年,南京相聲俱樂部移師江蘇文化大廈小劇場,打造全國首家公益惠民免費小劇場,固定在每周六晚上7:30分,為廣大市民送上免費的歡樂大餐;13.2011年3月19日,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冠名儀式,運行了近三年的南京相聲俱樂部正式冠名為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也成為了全國首家民營企業冠名的免費給老百姓提供演出的專業團隊;14.2011年3月,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參加由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江蘇省文化館承辦的“歡樂家園江蘇行”文化惠民演出活動,俱樂部將赴常州、鎮江、蘇州等地演出,計畫2011年僅在省內的巡迴演出就將超出40場;15.2011年7月30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軍旅笑星——尹宏偉相聲專場”,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傑、白英傑、王殿雲、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將軍級相聲表演藝術家李立山等紛紛亮相。16.2011年10月29-30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應陝西省曲藝家協會、西安市“王木櫝”劇場的邀請,由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主席團成員呂少明,李國先、倪明、尹宏偉、夏文蘭組成的江蘇相聲藝術家代表團在古城西安精彩亮相。除了和陝西、西安的曲藝家們切磋交流之外,還到相關部隊慰問江蘇籍的戰士;17.2011年11月26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三周年慶典活動,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的得意弟子——周春曉;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登台的“王木犢”——石國慶、有“百變巨星”美譽的模仿大王——任世和;“賽阿寶”的笑星——于海濤;西安著名美女主持——高琴;陝西民歌“小天后”扣子等助陣演出;18.2012年3月24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打造的免費公益小劇場全面升級,移師到白下區少年宮零點星劇場,開箱演出上,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劉惠助陣參演,甚至中國江蘇網通過網路全程直播。19.2012年9月,俱樂部青年演員倪夏宇、劉亞偉參加CCTV第六屆相聲大賽,獲得優秀表演獎;20.2012年10月4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應“南開杯”全國相聲新作品比賽組委會邀請赴天津展演,並獲得了本次大賽唯一的一個優秀組織獎;21.2012年12月29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新年相聲會暨封箱演出”,已故相聲大師侯耀文的再傳弟子王永傑、劉大中則特意從安徽滁州趕來助陣參演;22.2013年4月13日,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舉辦開箱演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陳寒柏、孫晨助陣參演;
《從草根現象反思當前相聲》“草根”一詞,在曲藝界也廣泛紅火起來,因為那么多與曲藝相關的“草根”現象,不得不讓人聚焦、點擊、關注。“草根曲藝”、“草根相聲”被媒體、觀眾、曲藝界越來越熟識:“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紅”的小瀋陽、“湖南組合”奇志大兵、轟動中原的“馬街書會”……一時間,這些“草根”們讓曲藝界看到了熱騰騰的一個個新景觀,一度冷落的曲藝界因為他們仿佛看到了一種希望、一種未來。當然,也對這些現象的出現產生不同的聲音與看法。面對“草根”現象,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存在,作為一個相聲演員應該多幾分關注、多幾分反思,從中也許能悟出許多道理、理清在變革的年代中找出我們相聲發展新的出路,讓我們相聲之路走得更寬更廣。草根曲藝具有草根文化的大眾屬性“草根文化”在當前可謂是炙手可熱的文化現象。 “草根文化”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是基層的、大眾的、質樸的純真的東西,是來自農村,鄉間的文化。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把 grass roots單列為一個詞條,釋義是①民眾的,基層的;②鄉村地區的;③基礎的;根本的。草根文化,是相對於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於民間,長於民間,沒有經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範,沒有經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著鄉土氣息,涵蘊著豐富的生活共識,草根文化不僅定規著人們的生活理念,更會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境界。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在“改革開放30周年解讀”中對草根文化這樣界定的“草根文化,屬於一種在一定時期內由一些特殊的群體、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現象,它實際是一種“副文化、亞文化”現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質,屬於一種沒有特定規律和標準可循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一種動態的、可變的文化現象,它有區別於陽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宮廷文化以及傳統文化。”街知巷聞的超女、部落格、郭德剛、蔡嘎亮、“韓白”之爭,“海派清口”,都是“草根文化”。人們樂於談論、接受、甚至是認可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與生活非常接近,可以為他們所理解,能表達他們心中的所渴望的。正如筆者在文章開頭所舉例:“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一夜走紅”的小瀋陽、轟動中原的“馬街書會”……也正是這些稱謂之“草根曲藝”。他們的產生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思想的解放、意識觀念的革命、科技進步、市場經濟發展而逐步展現引發的創新形態、社會形態變革及其帶來的社會大眾道德觀念、愛好趣味、價值審美等變化,出現的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民間產生的大眾平民文化現象。他們是“草根文化”繁衍派生的枝蔓,他們是“草根文化”的又一個流派、又一個群體、又一支生力軍,又一方百姓喜愛的樂土。“草根曲藝”的特點十分鮮明,姜昆先生為他們這樣定義的:他們 “開創了一片比較敢說話的土地,讓我們看到了他們風趣幽默背後的犀利。他們來勢洶洶,帶著社會的反叛、對傳統的顛覆和對權威的蔑視,不拘一格地展現著自己的文化,他們的‘鋒芒’與‘大膽’也為許多人津津樂道,支持他們的人在其作品中找到了某種宣洩、釋放的途徑”。由此,我們認識到草根曲藝的紅火,草根演員的走紅是一種民間藝術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產生、形成、發展的,由於他的藝術形式釋放的某種觀念、某種樂趣,因其“鋒芒”、“大膽”;因其“不拘一格”而在民間贏得了大眾的歡迎與喜愛。前一時,相聲的冷落也冷落了曲藝人,面對這些“草根”的紅火,反思之——草根暖了“大眾”,相聲冷落了“大眾”。相聲藝術產生於舊社會,是活躍於茶樓廟會的曲藝形式,因其自然貼近生活,語言直白。讓人們在笑聲中體會人生悲喜。曾記否,新中國成立初,相聲作為“人民藝術”獲得重生。老一輩藝術家懷著對相聲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深入生活,或采編於工廠或訪談于田間地頭,他們所不忘的就是相聲從民眾而來就該回到民眾中去,只有與大眾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才能永葆相聲藝術的生命力,而相聲經過幾十年的變遷,遊歷於經濟搞活的今天,眾多大牌相聲演員被冠以學者專家大師,成了精英。他們就飄飄然的沒有了從何而來要往哪去的方向感,原本本是草根布衣的相聲也有了貴族化的趨勢。這現象就好比自割臍帶的嬰兒,只能是死路一條。面對草根的紅火,思考相聲的出路,其實只有一條捷徑——面向大眾,回歸到民眾中去。放下架子從“草根曲藝”的藝人、民間演員那兒找回為“大眾”服務的路子來。姜昆先生講到草根藝人特色時,說到“鋒芒”、說到“大膽”、說到“不拘一格”,因為這些,他們受到了大眾的歡迎。而當今所謂的主流相聲所呈現的,變成了絲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貧嘴、滑稽、插科打諢,不倫不類的歌功頌德,當今相聲不再諷刺,人們便開始諷刺相聲。幽默的精髓在諷刺,一個丟掉了諷刺的相聲,也就丟掉了幽默。丟掉諷刺的相聲,也就失去了相聲的本味。相聲沒有了諷刺的“鋒芒”、相聲失去了幽默的“大膽”,本來可以成為中國最幽默的脫口秀形式,“不拘一格”的存在。而今天,卻越來越喪失掉聽眾、丟失了大眾。早期的相聲,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夠用豐富和真實的手法來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員可以隨意自由的探尋中國人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中國文化的光輝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厭煩的荒謬,無論是官場上的還是市井中的,給觀眾帶來歡樂。總之,相聲曾經能夠諷刺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近觀當前的相聲卻丟失了他們最優秀的本領,觀眾開始冷落相聲,而曲藝“草根”卻高揚起“鋒芒”、“大膽”、“不拘一格”的本領,成為曲藝演出的熱點,大眾為他們鼓掌、喝彩。我們相聲應該反思——面向大眾求生存。草根曲藝挑戰精英文化的市場理念北面郭德綱打出旗號:相聲回歸劇場;南面周立波走進大劇院連演30多場場場爆滿倪明與兒子倪夏雨參加央視表演;小瀋陽的二人轉演出更是一票難求……就是這些“草根英雄”把個演出市場攪得紅紅火火,而靜觀相聲主流的精英文化卻遠遠不及,差之甚矣。成為了當今相聲熱門話題,原因就是:當今的相聲和相聲人,有病,其病在於:偏離了本分的定位和格局,偏離了市場的經營和經營市場的理念。相聲在侯寶林那一代之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撂地兒”演出,“雨來散”式經營,其傳播範圍極小,僅限於肉嗓子所能傳送的人群。因此,一段相聲,哪怕是一段極其平庸的相聲,也會演很長時間。因為傳播是原始的,那些相聲藝人雖然活得窘迫,但只要能開口,就會有飯吃。他們有他們的活法。郭德綱從自己的舞台實踐獲得了方向感:“按相聲的規律走,要有娛樂性。”就此德雲社把傳統相聲的旗號舉了起來。產生於老天橋的傳統相聲,本身就以娛樂為使命:“去天橋就是找樂兒。不可能花錢來天橋受教育,瘋了!”如今在天津,經常性有相聲專場演出的茶館和劇場已經有六處之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榮吉大街的燕樂茶社和新華路上的名流茶館,活躍其中的是尹笑聲領銜的“天津眾友相聲藝術團”和以劉文步為台柱的“哈哈笑藝術團”,這些場館的門票都僅為20元。在北京,相聲也開始重回觀眾視野。南城天橋劇場邊的“天橋樂茶館”,就是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夥伴們呼朋喚友的相聲樂園。東城區的周末相聲俱樂部,也是近兩年來極火爆的一個相聲演出場所,能容納四五百人的小劇場內周一到周六晚上都座無虛席。和天橋樂茶館一樣,這兩個場地的門票都是20元,這些似乎驗證了媒體所測算的“中國的演出門票合理價位應在18至48元之間”一說。從上述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草根”們的紅火,其實是與市場的定位很有關係的,草根們的生存其實他們全部依賴市場,沒有市場,他們就沒有飯吃,觀眾就是他的“衣食父母”。為了市場,他們得了解觀眾想聽什麼、想看什麼,衣食父母的臉面就是他們的飯碗,因而他們的作品鮮活、生動。觀眾樂意掏錢去“聽相聲”,到那兒找“樂”去。而我們的精英們,沒有市場的憂患,沒有找飯吃的苦惱,他們靠體制養活自己,相聲冷落他們埋怨電視搞跨了相聲,相聲低糜他們說草根把相聲搞俗了。其實這些人當中就有從草根里走出來的,但當他達到一定高度,成了“精英”的時候,他卻不願意承認他所追求的初衷,就像一個孩子,吃夠了母親的奶水,走出了家門,來到外邊的世界,人大了,也闊氣了,可回家卻不願意認那個瘦骨嶙峋,乾癟著奶頭的母親!這可不可以說是種背叛?其實,草根們走向市場,把自己炒熱炒火是何等的不易啊。姜昆先生說:“他們台上揮汗如雨賣力的演出,台下挖空心思尋找創作素材,沒事兒在琢磨下一場,甚至於下一場演什麼內容……這種為藝術投入的激情值得所有體制內的演員學習”。因此筆者認為,相聲的冷落也與我們的精英們的導向不無關係。演出市場不是靠幾個精英就能炒熱,觀眾要你的演出“好聽”、“好看”,“好玩”,他才願意掏錢去賣票進劇場,而周立波在大上海就敢在劇場不送票、不託票,全憑視窗售票連演30多場,我很難相信有那位精英敢與他挑戰,也去單挑30場且場場火爆。因此姜昆先生要提出向他們學習,這是不無道理的。魯迅早就說過:“鄉民的本領不亞於大文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相聲要從草根曲藝的商業文化的成功運營中,進行認真反思——面向市場找繁榮。草根曲藝融會主流文化的社會責任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任何的文化都不能脫離其社會價值和對社會發展所具有的責任,在中國更不能脫離文藝的“二為”方向。“草根曲藝”因為其來自民間、來自大眾、來自生活,這些文化也難免帶有一定的糟粕和腐蝕性。民間曲藝的藝人們在鮮活演出的同時他們為了一些廉價的掌聲笑聲和票房的那點收入,無意與有意間滲入一些低俗的表演、糟粕的內容,更有的一些不該說、不該唱的節目和表演,這無疑成了一些人對草根曲藝否定的口實。健康積極的“草根曲藝”會形成了對主流文化的重要補充的同時,愚昧落後的“草根曲藝”演出與傳播無可否認也會對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文化帶來了輻射、腐蝕和衝擊。對待“草根曲藝”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剔除一些糟粕,尤其應該剔除那些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造成顛覆性的破壞較大的“草根文化”,民間曲藝是曲藝藝術主流文化的補充,草根性不能丟失,但社會責任更不能丟失。由於草根曲藝具有先天性的缺憾,他們的作品沒有系統性、沒有經過精英的打磨,更沒有主流文化的主流意識,因而,也不能說是十分完美的。但作為我們的相聲,不能因為草根的這些缺憾,而不反思自己的創作與表演,相聲現狀不盡如人意的解決之道,首先只能回歸到相聲界本身,相聲的主流仍然是曲藝人。我們要承擔面向廣大觀眾、滿足公民文化權利、提升公民整體文化素養的公共文化作用的社會責任,個別被媒體炒得紫紅的“草根英雄”,是否能夠成為新生的相聲藝術中堅,是否能夠成為藝術的真正“品牌”,而非媒體和市場製造的商業“符號”,有待我們在實踐中去發現。相聲是一門藝術它是從民間藝術中產生而發展,歷經百餘年的社會實踐證明,相聲非簡單的娛樂工具或者賺錢手段,更非出名獲利的“敲門磚”。要想成就相聲也同時成就自身,作為相聲的從業者必須矢志不渝、終身奉獻;草根曲藝為我們主流文化輸送了活力,我們要向民間藝人學習,學習他們紮根大眾的本領,學習他們融入市場經濟的能力。但是作為一個曲藝工作者更要擔當起新時代的社會責任。作為相聲藝術,“笑”固然屬於審美的目的,但更是一種向人民大眾表達愛憎、傳播思想、點化愚昧和啟迪心智的手段。在相聲創演中一味地“為笑而笑”,難免雞零狗碎,甚至低級低俗。倡導和發展那些民眾所喜聞樂見又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的“草根文化”。將草根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來,也是我們的一份責任。這就從藝術態度、藝術品位、精神追求上,給相聲的創演以起碼的底線:沒有為大眾服務的意識,就沒相聲繁榮發展的出路;沒有對市場經濟的文化理念,就沒有鮮活的作品走紅市場;沒有健康向上的追求,不可能真正贏得百姓的喜愛。讓我們在研討分析草根現象的同時,反思我們的相聲,把探索努力的經驗和目睹的社會現象經過分析總結出來,加以相聲理論研究和舞台表演實踐的結合,冷靜地及時地反饋與探討有利於加速相聲在可能的範圍內變得好起來,這就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初衷。注重演員修養作為從事文化工作30年,說相聲也有30年的倪明、夏文蘭,由於個人的喜好,兩口子一直在相聲舞台孜孜不倦的追求、打拚。迄今為止,他們已創作、表演了上百段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和相聲作品。儘管他們不是職業相聲演員,但在他們的創作、表演當中,始終堅持一條理念,那就是品味和格調,而這一點,正被一些演員,特別是一些年輕的相聲演員在淡化甚至忽視了。深受廣大觀眾喜歡的夫妻笑星倪明、夏文蘭日前對記者說,自古以來,中國相聲界就有“君子口下,留有三分”的說法,即使在舊社會那么貧窮的情況下,演員賣藝抖包袱也要選擇對象和場合,絕不是逮什麼說什麼。著名相聲大師馬三立從學藝起就定下了“立德、立言、立功”的標準,把立德還放在了首位。天津的文哏大師蘇文茂先生更有“三不說”的標準,那就是:醜化歧視殘疾人、輕視侮辱女性形象的不說;違背倫理道德的不說;庸俗低級無聊、沒有文化品味的不說。倪明與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耀文先生蘇先生就是以這“三不說”,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功夫到家,成為了德高望重、卓爾不群的相聲藝術大家。
倪明直言:在世風浮躁的今天,演藝界的一些演員為媚悅某些觀眾需求,放棄自尊、原則和藝德,胡編亂造,污染舞台,製造出一批缺乏文化素養與積累的所謂“快餐”節目,嚴重違反了曲藝表演的自身規律。不少相聲、小品、二人轉,當然包括某些電影電視劇和電視欄目,醜化嘲諷殘疾人、農民的情節和“噱頭”隨處可見,相聲表演中動輒稱搭檔為自己的兒子,隨口利用男女性別,占人便宜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拿政治當笑話說。相聲當然需要笑,但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倪明介紹說,他曾經看過一場晚會,其中的語言節目充斥著油腔滑調、尖酸刻薄和自我醜化,更不乏當眾嘲弄孕婦和盲人、聾啞人、口吃的舉止體態,挖苦農民工生存狀態的情節,別說觀眾感到不滿意。自己都感到臉紅。對此,倪明、夏文蘭呼籲:藝術不是用來醜化和泄憤的,作為有一定文化修養的演員,一定會自覺不自覺的擔當起引領和引導的作用,演員的表演要更講文明,笑料要更趨文雅,語言要更具文采,我們要學會尊重一切人,特別是尊重某些弱勢群體。尊重別人才能讓別人尊重自己,這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更是藝術家的良知。這是一種人格追求,也是一種人性關懷。一句話,演員嘴下要“留有口德”!擋不住的誘惑經常有人這么問我,憑你倪明現有的能力,乾什麼不比干群文強。也有位專家曾對我說,憑你的獎項和知名度,如果在專業劇團,恐怕早就是國家一二級了。想想也是,自從踏上群文戰線以來,我說過相聲,當過導演,編過節目,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很多人都以我是專業相聲演員,或是電視台的從業人員,實際上,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群文輔導員,那些成績的取得,跟我的職業有著緊密的聯繫,可以這么說,是群文戰線這塊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我,所以,我對他們的說法一直不以為然,因為除了自己的酷愛之外,群文戰線上的快樂感和成就感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不謙虛地說,我應該算一名年輕的老群文了,跟我歲數差不多,但在群文戰線上堅持下來且一乾就是二十多年的人似乎不多,因為群文工作既不得名又不得利,就連評個職稱也是參照人家文博系列來的,當我第一次申報館員時,想不到群文的條件是那么荷刻,但我還是憑著自己的有利條件被破格錄用了。因為是破格,個人自然很珍惜,因為知道群文條件要求高,所以就更加努力去工作,為自己的明天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儘管我是因為擅長曲藝創作表演而步入群文戰線的,迄今為止,大大小小的獎項已拿了幾十個,但傾注自己最大精力的還得要算開展各種群文活動。每當看到普通老百姓登台亮相時的張張笑臉,我心裡自然是比拿了什麼獎都高興。遠的不說,光近幾年,我就先後策劃組織了“中國曲藝名家蘇北行”、“江蘇省首屆丹頂鶴杯相聲邀請賽”、“聖酒杯”電視曲藝、小品大獎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在社會上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還為本單位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堅持文藝為人民民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不僅僅是我們文化館的努力方向和不變的宗旨,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奮鬥目標之一,近幾年來,我已帶領各種小分隊參加義務為農民巡演近千場,平均每年都達六十場左右。而且還經常被省、市文化宣傳主管部門抽調參加各種送戲到基層的活動,均產生了良好的反響。這在專業藝術團體也是不多見的,沒辦法,誰讓咱是乾群文的呢?豐富多彩的群文工作,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也是我自己的藝術創作表演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1996年7月,我出版了個人作品集,2000年12月,江蘇衛視又隆重推出了《倪明、夏文蘭相聲專輯》,中央電視台的《曲苑雜壇》、《藝苑風景線》、《朋友》等欄目也都播出過我的作品。這對於一個從事群文工作的人來講,不能不說是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是我一貫追尋的目標,《家鄉美》、《永遠是朋友》、《窮快活》、《說和道順》、《張鐵頭》等一系列全國大獎的獲得,足以證明自己仍在奮鬥拼搏著。近幾年來,中央電視台的“心連心”藝術團深受人們的歡迎,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實際上,類似於“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我們文化館一直在做,在我個人的記憶當中,至少已有20年了。作為一個縣級文化館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不容易的。2002年的春天,我們開展了一個“歡樂到農家”的系列演出活動,選擇的村組都是相對比較閉塞和偏遠的,但是我們受歡迎的程度似乎一點也不比“心連心”藝術團差,老百姓拉橫幅,放鞭炮,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就跟過節一個樣,而我們只不過才有十幾個人。難怪當地的老百姓感慨地說:“還是在文革期間看到過這樣的隊伍。”有一次我們在鹽都縣大岡鎮演出,天公不作美,傾刻間下起了瓢潑大雨,但老百姓沒有一個離開的,他們打著雨傘、穿著雨披,堅持要把演出看完,更為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大媽,看到我愛人夏文蘭在冒雨演唱,於心不忍,特意替她打著傘,一直等到節目結束。這就有了我們文化館走廊上“心心相印”這張感人的照片,後來很多報刊也相繼發表了。作為我個人來講,如果要走出去,闖名聲,爭效益,肯定要比在鹽城好得多,但每當我想到那么多可親可愛的觀眾朋友,想到紅紅火火的群文事業,我的心裡是那么的坦然。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能更加理解什麼叫文藝為人民服務,什麼叫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想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遠離了人民、遠離了生活,那肯定會被歷史所淘汰。所以,不管是今後,還是將來,我仍將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堅持送文藝到基層,跟農民兄弟交朋友,為我們的群文藝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奉獻。炮轟主持人“那個說相聲的倪明到城市頻道當主持人了!專門講破案的故事。”前幾天,有讀者給記者打來電話,“他主持的功力不亞於說相聲喔!”南京本土相聲演員倪明也乘著跨界的風潮當了主持人?記者向倪明本人求證,倪明嚴肅地說:“當了主持人之後,我發現主持圈裡有些怪現象,我必須要說說。”“相聲演員做主持有先例”相聲演員講究說學逗唱,主持節目自然也是手到擒來,更何況倪明在許多年前就有了豐富的主持經驗,“我80年代的時候已經是江蘇電視台的特邀主持人了,也是鹽城電視台第一批做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倪明稱,那個年代並沒有“主持人”的概念,只有“播音員”,“當時主持人其實很短缺,專門培養主持人的學校也少。所以許多相聲演員就被電視台相中了,因為我們反應快、語言功底強、多才多藝。你看王剛、朱軍、毛威,他們都是相聲演員出身。”外行人看來,從相聲演員變為主持人是不小的轉變,但倪明稱這其中有必然的聯繫,“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一定能擔任主持人!”《謎案偵探組》是一檔故事類的法制節目,這正是倪明的長處,“講故事就是我的強項,我當主持不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是讓故事本身去吸引觀眾。電視這個載體很適合講故事。”“一些主持人沒文化不善良”提到主持人,能倪明他心服口服的有兩個。“孟非(微博)和老吳!你看孟非,每當節目中出現一些背離主流價值觀的人或言論的時候,他總能說出一些很精闢的話來做些微調,這跟他豐富的經歷是有關的。老吳是記者出身,他長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對新聞事件的把握判斷很精準,觀點很有思想。”倪明也在許多節目中看到了一些主持人的“病”。“我在電視上也看到過其他主持人用方言說新聞。但是最後做不下去了,因為他們沒有文化,說不出什麼東西。有時候我聽到他們刻意說方言,都覺得很低俗。老吳說的南京話語調語氣很平和,是在和觀眾交流。”而相比主持人胸無點墨,倪明直斥有些主持人更惡劣,“他們沒有同情心!有兩個廣播主持人很火,我也很喜歡。有一次他們說到一條新聞,一個女高中生考了三年終於考上大學,興奮地跑到陽台打電話給家人報喜,沒想到從上面摔下來癱瘓了,大學夢也破碎了。這兩個主持人竟然有說有笑地講完了!我當時就決定以後再也不聽這檔節目了。”採訪中倪明再三和記者強調“主持人首先是個人”這句話,“主持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畢竟你代表了一個平台,所說所做的都會傳達給觀眾,不要嘴下無德!”“學生慎考播音專業”在倪明看來,主持界良莠不齊,而根源問題則要追溯到播音主持的教育招生問題。“許多年輕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主持人光鮮亮麗工資高。可是一些孩子的外形、聲音都不適合。天生不是這塊材料,為何還要擠進來?”倪明告訴記者,有一些朋友會領著自己的孩子讓倪明來輔導,教他們一些才藝,對此他多半婉拒。“家長們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就只能學藝術,這是大錯特錯的!沒有文化的藝術家根本走不遠。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現在一提到學藝術的、搞藝術的人就覺得輕浮的原因。”而許多學校看到播音主持專業有利可圖,不管有沒有條件都開設此專業,“就我了解到的,許多專業老師自己就是剛剛畢業的學生。”倪明希望告誡那些準備報考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條件,是不是真的熱愛這個專業。主持圈是個名利場,如果心態不好,真的不建議走進來。”
再訪新加坡應新加坡華族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中國相聲藝術家代表團,將於元月5日至11號在新加坡進行為期一周的友好訪問,並連演三場相聲專場晚會。著名“夫妻笑星”倪明、夏文蘭作為中國男女相聲的代表人物再次受到邀請。此前,倪明、夏文蘭曾隨中國廣播藝術團大型相聲劇《明春曲》劇組兩次訪問新加坡,得到很高評價,並受到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先生的接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訪問,倪明、夏文蘭除了精心準備了幾段相聲節目之外,還將在新加坡專門上演為南京青奧會創作的新南京說唱《南京歡迎您》。據介紹,早在第一屆青奧會在新加坡舉行的時候,新加坡華語廣播電台就通過網際網路,重點推出了這個頗具南京特色的說唱,這次能夠在新加坡現場展示,不能不說是南京人的驕傲。倪明、夏文蘭夫婦表示,能以曲藝的形式,關注、宣傳南京和青奧會,是文藝工作者責任和使命。——《中國江蘇網》當選志願者國際志願者日之際,由中央文明辦、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中國文明網、人民網、中國網路電視台等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志願者評選活動圓滿結束,經過5726萬網名的火熱推選,江蘇省文化館導演、江蘇笑星倪明榮獲全國優秀志願者光榮稱號。倪明長期紮根基層,服務普通百姓,數次放棄了去北京發展的機會,堅持為老百姓送歡樂,平均每年下鄉下基層高達100多場。在此之前,倪明曾榮獲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的“德藝雙馨藝術家”獎章,頗受南京老百姓歡迎的華恆昌南京相聲俱樂部就是由倪明和呂少明、李國先等人發起的,他也是本次活動當中唯一當選的笑星。——《中國青年網》主持法制節目由江蘇城市頻道打造、著名笑星倪明加盟主持的法制新欄目《迷案偵探組》,自元月倪明(20張)1日中午12點在江蘇城市頻道開播以來,成為周六、周日同時段的收視亮點。這一欄目的推出,給觀眾推出了一道獨特的法治午餐。江蘇省文化館導演、著名相聲演員倪明的加盟,給這個欄目增色不少。驚險的故事、玄離的迷案、揪心的案情、複雜的人物,通過倪明特有的表述,讓觀眾看得驚心動魄。據該欄目製片人林厚美介紹:《迷案偵探組》的製作跟以往大不一樣,它不僅在演播室的布置上與眾不同,就是在道具選擇上也有特色,編導們每一期都會從觀眾欣賞的角度來設計許多鏡頭,給人以衝擊和美感。此外,欄目組還吸取了很多電影電視劇的拍攝方法,加上離奇的案情,都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林厚美說,在主持人的問題上,他們也是經過了慎重的選擇,就播出的效果和觀眾的反應來看,主持人的總體風格和欄目的要求還是非常吻合的,我們需要主持人,做出不一樣的講述。倪明坦言:作為長期從事喜劇藝術的演員,要在這樣一檔相對比較嚴肅的欄目中擔綱主持,這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欄目有別於其它的法制類節目的主要特點就是講故事,而中國的老百姓就是最喜歡聽故事的,這也就是千百年來曲藝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找曲藝演員主持人也針對了欄目設計路數。”倪明表示,自己不會像專業的主持人那樣來主持這個欄目,他會更多地借用一些其它元素,把觀眾帶到規定情景中,畢竟不是娛樂節目,自己只要把故事講明白也就完成任務了。“希望觀眾多關注案件本身,不要受主持人的干擾。”——《中國網路電視》
相聲
練功 | 百路通 | 一隻茶杯 | 自食其果 | 寶貝日記 | “糊塗”學生 |
尋找 | 離不離 | 情海鴻雁 | 如此開發 | 飛車將軍 | “同志”變奏曲 |
頒獎 | 悄悄話 | 五彩繽紛 | 瞧這一對 | 永遠是朋友 | 誰教我們一首歌 |
花贊 | 怎么啦 | 百花盛開 | 都市情緣 | 酒鬼的故事 | 中華文化多燦爛 |
窮快活 | 夸家鄉 | 死而復生 | 愛滿校園 | 食堂奇遇記 | 中國人應有榮辱觀 |
小皇帝 | 如此鄉長 | 苦口婆心 | 超級選秀 | 我要當明星 | |
家鄉美 | 超級相聲 | 聽眾熱線 | 我和網路 | 名言的啟示 | |
夸彩票 | 歪打正著 | 如此迷信 | 有一說一 | 小小志願者 |
唱節日 | 我是中國人 | 愛的奉獻在警營 | 吳江公安展雄風 | 中國人應有榮辱觀 |
警營雄鷹 | 中華文化多燦爛 | 西康賓館創輝煌 | 母愛托起殘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