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旦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非常主要的位置,一般演丫鬟的角色。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青衣典型的正旦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正旦扮演的。這些戲基本上都是坐著唱,沒有什麼繁重的表演,是比較典型的、標準的青衣戲。當然有些正旦戲也是唱、念、做並重的,比如像《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三擊掌》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寶蓮燈》里的王桂英等。這些雖然也是正旦戲,但是卻要求唱、念、做並重。從服裝上看,正旦穿青褶子為多,所以正旦也稱青衣或青衫。有的正旦,雖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宮衣,不管穿什麼,除了蟒和宮衣是固定的式樣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較素雅。比如《商林升天》中的秦雪梅,《陳世美不認前妻》的秦香蓮,《汾河灣》的柳迎春,《蘆林會》中的龐氏,《小姑 賢》的梁氏,《清風亭》中的周桂英,《別宮·祭江》的孫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蓮,《罵殿》的賀後,《法門寺》的宋巧姣,《浣紗記》的浣紗女等,都是屬於正旦範疇的角色。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婦女都比較有道德、知廉恥,要穩重安詳,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另外由於正旦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屬於命運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裝也非常樸素,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作苦條子旦角,這跟前面說的苦條子老生是一個意思。青衣還有一個名詞叫正旦。這跟前邊說的正生,及後邊的正淨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行當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青衣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二進宮》的李艷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陽……駕倉龍,載青旂,衣青青衣衣,服倉王。”鄭玄註:“皆所以順時氣也。”《隋書·禮儀志七》:“(皇后)青衣,青羅為之,制與鞠衣同。”
漢以後,多為地位低下者所穿。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六:“(辛道度)遊學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見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門。 度 詣門下求飧。”《梁書·侯景傳》:“後 景 果乘白馬,兵皆青衣。”唐劉禹錫《和樂天誚失婢榜者》:“新知正相樂,從此脫青衣。”《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李元)正觀玩間,忽見一青衣小童,進前作揖。” 《重回明末遼東·聽教睢陽袁可立》:“楊太曦和沈壽崇一起來到沈壽崇在駙馬府居住的庭院中,遠遠看見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身著一身儒雅青衣便服站立在院中。”(1)指侍女、宮女。三國魏曹操《與太尉楊彪書》:“有心青衣二人,長奉左右。”《北史·后妃傳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2)婢女;侍童。漢蔡邕《青衣賦》:“噭噭青衣,我思遠逝,爾思來追。”南朝梁費旭《和肅記室〈春日有所思〉》:“芳樹發春暉,蔡子望青衣。”唐穀神子《博異志·許漢陽》:“ 漢陽 束帶上岸投謁,未行三數步,青衣延入內廳,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遙見小車來,二青衣夾隨之。”青衣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五:“紅粉能詩者多,青衣能詩者最少。”(3)指樂工。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數輩,或弄弦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頤。”《紅樓夢》第十三回:“兩班青衣按時奏樂。”(4)指役吏,差役。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神取方版,命筆,不知何詞,使青衣執之而去。”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三:“李抱玉主課青衣,胄名奏授祭酒。”明清時生員名目之一《明史·選舉志一》:“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選舉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發社,原發社者黜為民。”老舍《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宋 范成大《吳船錄》卷上:“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九頂,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詳見青衣神”。
章炳麟《五無論》:“微菌溼生,則有青衣白醱之屬,欲去之者,惟得起潔浄心。不得起損害心,斯豈盡人能然者?”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程硯秋、尚小雲、梅蘭芳、荀慧生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颱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 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花旦、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 《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