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性交。這就是柏拉圖偏重同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篇》中提到最崇高的愛情是精神之愛,是愛的雙方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這種共同追求僅限於同性之間。“柏拉圖之愛”的真正意義就是同性之間的同性愛,只有這種愛才是高尚而珍貴的。在雅典,同性愛被法律賦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支持,甚至被認為是對無節制生育的一種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戀是當時的雅典的驕傲之一。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對一個活得高尚的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理想式理想式的愛情觀(比喻極為浪漫或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理想式的愛情觀。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站在愛人的身邊,靜靜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也仍然執著不悔。也許這種不求回報注定了一個悲劇的結局。最終,也只能是兩條在遠處守候的圓弧,留下回憶中最為美好的片段當作永恆!純精神純精神的而非有肉體的愛情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純精神的愛情觀。追求心靈的溝通。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夢幻的);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強於獸性。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雙方平等雙方平等的愛情觀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雙方平等的愛情觀。愛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關係,相愛的雙方是自願、絕不勉強的,即無怨無悔地愛你所喜愛的人。在觀念世界裡,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正等待尋找著你。“雨中站崗”、“每日一花”那是種浪費奢侈。要知道愛情在培育發展過程中,雙方都是平等的。完美在這世上有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而言, 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完美的愛情觀。感情的事沒有誰對誰錯。正如歌里唱的那樣:“不在乎天長地久,只願曾經擁有”。在你的意念里,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生動而又完美的他,他對你而言是毫無瑕疵、唯一永恆的。也許他不會出現在現實,但永遠存活在你的心底。自由柏拉圖式愛情是一種自由的愛情觀。愛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茁壯的成長。愛,不是犧牲,不是占有。擁有愛情的時候,要讓對方自由;失去愛情的時候,更要讓對方自由。愛就像風箏一樣,你要給它飛翔自由,也要懂得適時把它拉回來。沒有自由的愛情,也會慢慢趨向自然死亡。愛需要自由,正如同愛也需要呼吸是一樣的。距離和神秘感,才是維繫愛情溫度的好方法。在濁世之中,心靈留出一方淨土,讓純純的柏拉圖式愛情紮根,多一些簡單,多一些幻想,便會多一些美好!如果你願意,不妨泡上一杯咖啡,在陽光下繼續寫柏拉圖式愛情的文字!人總是在渴望愛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個人,愛情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愛情大概不需要寫情書,因為那時還沒有文字;十九世紀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過抱電話機來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紀後期,人們才知道上網也可以傳情達意。在西方愛情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最早的有關文獻就是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的論述,他的論述被認為是一座豐碑,“柏拉圖式的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東方人也將他的名字當作“精神戀愛”的代名詞。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裡, 每個人都是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以及同性戀為什麼更好。此段描述可參見柏拉圖的《會飲篇》。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雙方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你。
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和文化史上,柏拉圖是一位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學生是亞里士多德。這三個人對西方的文明和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微笑著說:“你去麥田裡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在這過程當中,只允許摘一次,並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按照蘇格拉底的話去做,很久才回來。蘇格拉底問他摘到沒有?柏拉圖搖搖頭說:“開始我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後空手而歸!”蘇格拉底繼續問道:“什麼原因呢?”柏拉圖嘆了口起氣說:“很難得看見一株不錯的,卻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為只可以摘一株,無奈只好放棄;於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發覺不如以前見到的好,所以我沒有摘;當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原來最大的最飽滿的麥穗早已錯過了,只好空手而歸咯!”這個時候,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裡,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裝飾用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悔,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老師說:“這就是婚姻!”再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蘇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園裡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間同樣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蘇格拉底的話去做了。這一次,他帶了一朵美麗的花回來了,蘇格拉底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這次柏拉圖是這么回答的,他說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繼續走的過程中發現有更美的花,我沒有動搖,也沒有後悔,堅持認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實證明花至少在我眼裡是最美的。蘇格拉底又說:“這就是幸福!”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相當的付出。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哪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你。柏拉圖式的愛情,只是站在愛人的身邊,靜靜的付出,默默的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擁有,即便知道根本不會有結果,卻仍然執迷不悔,也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原因,注定了它悲劇的結局後,也只能是一條在遠處守候的平行線,只留下回憶中,美好的片段,當作永恆!之後,就產生了柏拉圖式愛情。誠然,芸芸眾生,天生一副肉眼凡胎,是如何體會人類最為高尚、最為聖潔、最為理想、最為自由、最為完美的愛情呢!若是找不到這種,便可在芸芸眾生中,穿越,徘徊,直至找到,然後付出,這之後並沒有結果,只有過程,因為你我壽載有限,等不到結果,只有留有回憶與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