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樂曲,歌曲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快彈數曲。曲罷憫然。曲終收撥。五更轉曲。——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不復能終曲。——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2、一種韻文形式,盛行於元代,又稱元曲 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
曲子是詞的最初的名稱。1898年在敦煌發現的以盛,中唐為主要創作年代的詞集便叫做《雲瑤集雜曲子》,這個曲子不是樂譜的記錄,而是歌詞的編集,可見曲子乃是座位次的名稱二使用的。白居易在起《憶江南》調行下注云:“此曲亦名《謝秋娘》。”曲子作為詞體的名稱不僅在盛唐,中唐時期流行,而且在詞體有了其他新的名稱後,依然在一些場合被使用。曲子通常表示為城鎮集市中廣泛用於填詞的民間常用曲調。一般來自經過長期流傳、選擇加工的民間歌曲。隋唐五代稱為曲子所填歌詞稱為曲子詞。曲子的特點:來自民間,有配樂形式是長短句的,且有廣泛的社會基礎。2表現的內容廣泛且豐富。有抒情寫景、有反映社會的、描寫婦女堅貞不渝的愛情歌曲的等;3,音樂新穎且富有生氣,形式自由。節奏活潑歌詞接近口語。曲子的套用從套用範圍來看:曲子有用於說唱的;有用於歌舞音樂的,也有用於扮演“戲弄”的。曲子創作有兩種不同的形式:1,“由曲定詞”,即把已有的曲調配上新詞,也叫“填詞”;2,“依詞配樂”,即根據新的歌詞創作新曲調,叫作“自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