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鬼,是不是有營養, 是不是影響健康,仍在爭論之中,雖然味道不錯,但建議大家少吃,偶爾吃吃無妨常吃對身體無益。
原料:麵粉、精鹽、涼水、油做法:1.麵粉、精鹽倒入盆中,和成麵團,反覆揉,直到麵團光滑柔韌,抻長不斷條為止;2.揉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揉搓成60厘米長的粗條,手握兩端反覆溜20~30次;3.在案板上,對摺起來,撒上乾麵粉,再抻溜、再對摺、再撒乾麵;4.麵條放入滾湯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即可。
油炸鬼---------作者沈宏非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油條。民間傳說公元1142年,岳飛被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計陷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聞訊之後,人人義憤填膺,惡向膽邊生,風波亭附近某油炸食品專賣店的老闆遂抓起一塊麵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連聲高呼:“都來吃油炸秦檜啦!”一時間,臨安全城紛起效尤,以大嚼“油炸秦檜”泄憤。雖然“油炸檜”後來已基本上改叫了“油條”,但是在沿海的吳語、粵語和閩南語地區,至今仍然沿用著“油炸檜”的諧音,即廣府人說的“油炸鬼”及閩南方言裡的“油車”。在香港,油炸鬼也有稱“炸面”者,估計是有人嫌它不吉利。據《清稗類鈔》:“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關於這條鬼,張愛玲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是這樣說的:燒餅是唐朝自西域傳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條,因為當時對奸相秦檜的民憤,叫“油炸檜”,至今江南吳語區還有這名稱。
油條的傳統製法是:用麵粉加入明礬、食鹼、鹽等調製成礬鹼麵團,再拉條經油炸而成。但是,這種加有明礬的油條,在炸作過程中會分解並殘留下一定量的鋁,所以營養衛生專家指出:人不宜長期食用油條。不過由於用礬鹼麵團製作油條成本較低,操作過程也不複雜,所以這種製法至今仍被一些小館子或路邊小販採用。一種新的油條製法:這是用麵粉、泡打粉、食粉、雞蛋等原料製成,成品具有色澤金黃、外酥內軟、松泡膨大、柔韌有勁的特點。尤其是在配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雞蛋,營養價值也較普通油條有所提高。由於這種油條在製作中未加明礬,因此不會分解出對人體有害的鋁,只不過其酥脆度稍遜於普通油條。還有一種油炸鬼是指玉器作偽的一種方法。就是把玉放置油中炸,以達到古舊的效果。參見考古書籍油炸鬼(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