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柏拿·米爾克(亦譯作哈維·米克,Harvey Bernard Milk,1930年5月22日-1978年11月27日),美國同性戀運動人士,也是美國政壇中第一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人,在1978年,當選舊金山市政管理委員會第五區的委員。哈維在紐約州出生與長大,很早就已經知道自己的同性戀頃向。一開始他選擇從商,在當時哈維常常換工作,總是靜不下來,也耐不住無趣的事物。1972年,哈維移居加州舊金山,在卡斯楚街(Castro)落腳。在當時,數量眾多的男女同性戀居到該區。哈維在卡斯楚開了一家攝影店,並在1973年決定參選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這一次的參選當讓當時的同性戀保守派有如芒刺在背,因為哈維對同性戀權利看法與爭取的做法,與他們截然不同。哈維直言敢說,個性又急,精力旺盛,有時又是一副魯莽的樣子。他巧妙地政治宣傳手法,成功地擄獲媒體的焦點與選民的選票,只可惜仍是落選。他又接連參選了兩次,但並未選上。後來他也曾參選加州眾議院議員,讓他的知名度大增。他自稱自己為「卡斯楚街市長」,帶領同性戀政治運動,對抗保守勢力反對同性戀的立法。在1977年,舊金山市改變委員會的參選制度,哈維終於當選市政管理委員會第五區的委員。哈維就任市政委員會委員將近七個月,主要的職責是負責推動同性戀權益的法令。在1978年11月27日,哈維與當時的市長喬治·莫斯康尼(George Moscone)被丹·懷特(Dan White)所射殺身亡。懷特是與哈維同屆當選的新科委員,但後來因承受不了壓力,遂而辭職。後來卻又反悔想要重返委員會,但市長卻遲遲無法同意,因而埋下殺機。哈維·米爾克在為舊金山市歷史中,名留青史,同時也成為同性戀權益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在哈維之前,在舊金山的同性戀政治風氣一直是要求同志與右派政客合作,其主要思維是以壓抑換取真正的目的。哈維的做法則是截然不同,他鼓勵同性戀們把握同志族群在舊金山逐漸壯大的影響力,相互扶持,勇敢出櫃。在當時,對於美國早就放棄參政追尋自我權益的同性戀族群,哈維成功的事跡,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希望。米爾克曾經說過:“要是子彈打穿我的頭顱,讓它先打穿所有的櫃門”,鼓勵同性戀正視自己的身份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丹·懷特,謀殺哈維·米爾克的兇手,又在1978年11月27日殺死了舊金山市市長,他堅持反抗同性戀聯盟,法院陪審團給其定罪為一級謀殺。但他花錢買來虛假證據,證實自己是處於正當防衛的狀態。
哈維·米爾克紀念郵票時代雜誌曾把其選為20世紀100名英雄之一。當地時間2009年3月3日,奧斯卡影帝西恩·潘在舊金山呼籲加州設立“哈維·米爾克日”,紀念1978年被槍殺的舊金山第一位同性戀議員。施瓦辛格在2008年否決了這項提案,理由是紀念米爾克不適用於全加州,只適用於舊金山本地。為紀念二十二年前被槍殺的前舊金山市同性戀議員哈維·米爾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今天簽署法案,將米爾克的生日5月22日命名為“哈維·米爾克日”。“哈維·米爾克日”並非公眾假日,加州政府機構和學校都不會因此放假一天。但法案鼓勵公立學校在“哈維·米爾克日”舉行紀念活動,讓學生了解米爾克對同性戀權益的奉獻。“哈維·米爾克日”提案由選自舊金山的加州參議員、同性戀者馬克·里諾提出。因主演米爾克生平電影《米爾克》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好萊塢影星西恩·潘曾經專門為提案站台,呼籲加州通過這個提案。簽署法案時,施瓦辛格沒有解釋為何改變主意。全力支持該提案的加州同性戀組織“加州平等”發表聲明說,今天是加州歷史值得紀念的一天,加州成為美國第一個以指定日子的形式紀念同性戀先驅和民權鬥士的地方。對提案唱反調的 “拯救加州”組織同時也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施瓦辛格簽署該法案是“不道德的”。他們擔心加州公立學校的學生將從此面對每年一次的校園紀念活動和相關同性戀議題,造成父母被迫將孩子轉學。施瓦辛格同時還簽署了與同性戀權益相關的兩項法案。《家庭保護和婚姻認可法案》規定,在加州以外結婚的同性戀伴侶在加州獲得認可並享有同等權利。《同性伴侶家庭暴力延伸議案》規定,保護同性戀免受家庭暴力的計畫將獲得資金援助。加州同性戀組織稱,為了這三個提案的簽署,他們發動了加州議會歷史上最大一次同性戀提案的遊說活動。超過十萬人參與簽署請願書和傳送電子郵件,義工打了一萬多個電話。美國總統歐巴馬10月10日表示,他將廢除軍隊自1993年執行的“不問,不說”同性戀政策。該政策規定,軍隊同性戀者不得公布其性取向。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2014年4月4日報導,美國郵局將在5月正式發行印有同性戀官員哈維·米爾克頭像的郵票。美國郵局公布了印有哈維·米爾克頭像的黑白郵票的設計圖,該郵票將在他生日當天,即5月22日發行,旨在紀念他生前的事跡。
《米爾克》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或同性戀鬥士的傳奇,導演加斯·范·桑特甚至沒有賦予電影過多的社會批判含義,正如米爾克所說的,他代表的只是希望與信念。影片跟隨著這位爭議人物的回憶展開,掠過他生命中的重要片段———愛情、死亡、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擺脫掉此類傳記電影常見的沉痛宿命感和自憐自艾,雖簡略、輕盈,卻溫暖動人。西恩·潘的演技讓人有新驚喜,演活了這個聰明、溫和、閃光,時不時喜歡自嘲的傢伙。當然,作為同性戀運動偶像式的人物,米爾克身上被賦予了太多意義。加斯·范·桑特不得不以一種深思熟慮的謹慎姿態來架構全片,力圖保證電影的中肯和責任感。在他高超的掌控力下,《米爾克》保持了些許的間離感,我們得以旁觀的姿態注視故事的發生,跟隨著人物欣喜、悲傷,卻不至於沉溺。而影片更大的意義則是在於它為我們構建了整個70年代舊金山的肖像,略顯陳舊的膠片質感、巧妙穿插進去的紀錄片,都凝聚起一段動人的集體回憶,伴隨著時時響起的歌劇唱段,訴說著激情時代一去不再,卻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