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躍

王飛躍的個人資料

王飛躍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王飛躍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王飛躍生日:

個人履歷

1961年生於山東青島, 王飛躍1982年獲山東化工學院學士學位(化機系);1984年,獲浙江大學碩士學位(力學系);1990年,獲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RPI)計算機與系統工程博士學位;1990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先後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1998年作為國家計畫委員會“引入海外傑出人才”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之一回國參加工作,1999年於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創辦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工程中心,為首任主任。在2004年10月3日召開的IEEE ITSC全體理事會議上,在三位提名的學會主席候選人中,除中科院王飛躍教授外,另有兩位美國大學著名教授。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王飛躍教授當選為第一屆智慧型交通系統學會主席,任期四年。


學術榮譽

1992年獲美國ATT基金會研究成就獎, 王飛躍1996年獲美國Caterpillar技術發明獎,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研究基金,2003年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Fellow,2004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2005年當選國際系統工程學會(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Fellow。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2006年入選國家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2007年4月當選本年度國際自動化聯合會(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Fellow,2007年6月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選人,2007年10月26日當選本年度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s)Fellow,2007年12月7日當選本年度國際計算機協會(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傑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2008年1月8日因智慧型控制的研究獲2007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為唯一完成人。2011年再次當選為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選人,後疑因實名舉報在最終公布的院士名單中落選。2011年12月19日中國自動化學會發文《中國自動化學會關於王飛躍同志參與IFAC事務的聲明》證明舉報王飛躍的材料不符合事實。


社會和專業服務

北美竺可楨教育基金會(American Zhu Kezhen Education Foundation,AZKEF):1995年起任AZKEF理事會Founding Member;Chair, Scholarship Selection Committee; Vice President, 2007年當選AZKEF 會長。中國旅美科技協會 (CAST-USA):1997年-1998年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亞利桑那分會王飛躍會長,2002年-2003年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副主席,負責Membership Services,2004年當選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主席,創辦《海外學人》雜誌,現任旅美科協董事會主席。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EEE ITSS) :2001年起任管理委員會(AdCom)成員,2003年當選IEEE ITSC Secretary和Vice President,負責行政事務,2004年當選IEEE ITSS候任主席,創辦《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雜誌,2006年起任IEEE ITS學會主席。王飛躍現為英文《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叢書主編,IEEE ITS雜誌主編、IEEE Intelligent Systems雜誌副主編,IEEE會刊《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Service Computing》和《Robotics Automation》等編委,《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雜誌副主編,《自動化學報》主編(2010年起),主編1996年至2000年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主編。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複雜性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智慧型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管理學會系統複雜性與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慧型控制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王飛躍曾任1998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和2001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MC)國際大會Program Chair,2003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國際大會 General Chair,2004年和2005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IV)會議Co-Program Chair和General Chair, 2005年和2006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VES) General Chair 和 Program Chair,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主持召開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MESA), 2006年10月主持召開The First US-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Co-General Chair, 2007年8月主持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Informatics (SOLI), 2007年12月主持IEEE ICVES。


研究領域

王飛躍主要研究領域為智慧型系統和複雜系統的建模、分析和控制與管理,是智慧型控制方面的國際知名學者,也是該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之一。在基礎理論方面,王飛躍教授是智慧型機協調理論,語言動力學系統(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 ABC),複雜系統的ACP計算理論和方法等的提出者;在核心技術開發方面,他及其團隊多年來致力於套用特定作業系統ASOS(Application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s),OSGi兼容中間件,實時嵌入系統和遠程可重構可程式器件的研究和套用;在重大工程套用方面,主要圍繞著智慧型交通系統,智慧型車輛和汽車電子,智慧型空間和智慧型家居系統以及綜合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人才培養方面,自1990年起,王飛躍培養30多名博士,90多名碩士。自80年代初至今,王飛躍教授在力學、數學、控制、智慧型系統、複雜系統、機器人和自動化等領域發表論文及專著百餘篇,獲研究經費2000多萬美元和5000多萬人民幣。


成長經歷

王飛躍當選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2007年4月17日近日,中國自動化學會收到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發來的郵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自動化學會複雜性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王飛躍研究員因在智慧型控制系統及其套用方面的傑出貢獻,當選為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於2005年新設立的獎項,主要授予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所屬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者。據悉,此次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授獎儀式將於今年六月底在法國土魯斯召開的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相關會議上舉行。中國自動化學會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在國內的代表機構。據悉,王飛躍研究員是國際上較早進入智慧型控制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其採用多學科、多層次、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從交叉性的角度探索智慧型控制,從結構、過程、算法和實現方面建立了一個解析、完備的智慧型控制理論,並套用於許多工程中的複雜系統的控制和管理。他於2003年當選為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2004年當選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智慧型交通系統分會主席,2005年當選為國際系統工程學會會士,王飛躍獲中國旅美科技協會年度傑出領導獎2007年8月12日近日,中國旅美科技協會2007年年會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行。會上,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王飛躍研究員以其科研領導能力和對旅美科協巨大貢獻榮獲2007年度旅美科協傑出領導獎。中國旅美科技協會(簡稱旅美科協)於1992年8月在紐約成立,並作為一個非政治,非營利性專業組織在紐約州註冊。其會員大都在科技、教育、商業、法律、醫學、藝術等領域擁有很高榮譽和地位。旅美科協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在全美30多個州擁有數千名會員,涉及大學、工業、政府機構等多個領域。旅美科協已經成為美國國內最受認可的華人組織之一。作為美國國內領先的機構,旅美科協一直致力於促進美國本國人民和華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理解。自成立以來,旅美科協已經與美中兩國的許多科研團體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飛躍研究員是國際上較早進入智慧型控制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他曾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主席,現任董事會主席,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旅美科協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計算思維與計算文化

王飛躍,1990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先後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現為中科院自動化所複雜系統與智慧型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自動化所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智慧型系統、複雜系統和社會計算的建模、分析、控制和管理。2003年當選IEEE Fellow,2004年當選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主席、2005年當選INCOSE Fellow、2007年當選IFAC Fellow。去年3月剛讀過卡內基梅隆大學(CMU)Wing教授的《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時,一絲共鳴在腦中閃過,但沒引起太多的思索。年初去西交大軟體學院商談教學工作時,認為應引入一門面向新生的計算與軟體的通識課。討論中我突然想起“計算思維”,故建議設計一門講座課,就叫《計算思維與計算文化》。這一時的閃念迫使我回頭細究Wing的文章,開始感到“計算思維”關係到我們對計算機科學轉型與發展的基本認識,意義重大。到了3月,CMU已與微軟聯合成立“計算思維中心”,而Wing也被聘為美國基金會計算機和信息科學與工程部主任。計算機作為一種計算工具出現到今天,已逾半個世紀,如何進一步發展,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對此,可在兩個層面上思考:一是基本和哲學的,二是需求和現實的。在第一個方面,不妨回憶一下計算大師Dijkstra的一句話:“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也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能力。”電動機的出現引發了自動化的思維,計算機的出現催生了智慧型化的思維。Wing更是把計算機這一從工具到思維的發展提升到與“讀、寫、算”同等的基礎重要性,成為適合於每一個人的“一種普遍的認識和一類普適的技能”。一定程度上,這也意味著計算機科學從前沿高端到基礎普及的轉型。在第二個方面,涉及計算機的發展,看法只能“發散”了,但還是可以再借鑑電動機的例子,說明計算機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電機可視為計算機的“近祖”,因此,一定意義上,其歷史和命運之軌跡,也會折射出計算機的歷史和命運之軌跡。明天之計算機,是不是就是今日之電機?甚至還不如?因為計算機將更加普遍和普通。明天之計算機系,是不是就是今日之電機系?甚至還不如?因為想教能教計算方法和套用的系遠比想教能教電機的系多得多。催生大學計算機系的IBM早已開始鼓吹今天的系將“消失”,並被服務科學系取而代之。此話儘管危言聳聽,但發人深省。剛剛興起的萬維學更是希望將人文社會等“軟”科學融入計算機科學,利用社會計算,在“虛”的萬維空間裡開拓出新且有價值的“實”疆域。顯然,這將促進實現Wing的目標:“一個人可以主修計算機科學,接著從事醫學、法律、商業、政治,以及任何類型的科學和工程,甚至藝術工作。而且,當我們行動起來去改變計算機的社會形象時,計算思維就是一個引導著計算機教育家、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宏大願景。”兩種考慮的結合,或許表明了計算機科學將發生“涅盤”般的重生,而計算思維的提出,就是未來升華的前奏?並不是所有學者都認同對計算思維的這種認識。以研發Algol 60著名的Naur教授為代表的歐洲學派的觀點尤其值得重視。雖然Naur得過圖靈獎,但他幾乎完全拒絕圖靈關於智慧型的想法,認為其整個論證都是站不住腳的,是建立在錯誤的概念之上的。Naur斷言:儘管計算機這種形式能夠描述世上許多現象,但人的思維不在其中。表面上,Naur與Wing的思想直接衝突。特別是兩人的文章前後不久在同一重要雜誌上登出,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其實不然,Wing特彆強調:計算思維是“人的,不是計算機的思維”,而且,“計算思維是人類求解問題的一條途徑,但決非試圖使人類像計算機那樣的思考”。不過,我對Naur的斷言有所保留,因為人類的工具使用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之影響,是人類自己難以預知的。除了Dijkstra的“工具影響思維”之斷言,更有說服力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有關勞動工具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論斷。機器最終能否描述人的思維,似乎不是今日人類可以知道或理解的,就像不論是遠祖還是今天的猿猴根本無法明白當年的木棍石器怎么能把它們的猴腦猴思維弄成現代的人腦人思維一樣。如果一定要現在弄個明白,那隻好再用Dijkstra的話來回答:“機器能否思維的問題 …… 這個問題差不多與潛艇能否游泳的問題一樣相關。”我更贊同Wing的想法:“當計算思維真正融入人類活動的整體,不再是一種顯式之哲學的時候,它就將成為現實。”其實,還有更令人擔心的網路工具。網際網路和Google只是剛剛開了個頭,就已經“稀里糊塗”地深刻影響並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能力。這可是數不清的計算“機器”和計算“人”的有機大聯合,是計算的“組合爆炸”和“指數升華”。說不定在弄清“計算思維”到底是什麼之前,討論就不得不轉到“網路思維”,或更恰當地說,轉到“萬維思維”(Web Thinking)了。在中文裡,計算思維不是一個新的名詞,常被朦朦朧朧地使用,卻一直沒有被提高到Wing所描述的高度廣度,那樣的新穎、明確、系統。至於計算文化一詞,國際上已開始有少數學者提起,但還沒有與計算思維相聯繫,也沒有達成共識形成趨勢。中文目前還沒見有人明確提出計算文化的概念,相關卻不同的計算機文化課卻較為普及。不過,我們傳統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算計”文化。凡“精明”之人常被稱作是能“算計”,時褒時貶,但差不多就是“狡猾”的同義詞。希望我們能借“計算思維”之東風,儘快把世故人情的“算計文化”反正成為科學理性的“計算文化”,以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


王飛躍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10-03-13歌曲:幸福是一種傷
  • 2009-01-14歌曲:我的寶貝
{"vars": {"token": "3ba46da0d4dc9e0a004a4d354cb5d464"},"triggers": {"trackPageview": {"on": "visible","request":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