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樂府

漢唐樂府的個人資料

漢唐樂府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漢唐樂府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漢唐樂府生日:

基本簡介

漢唐樂府漢唐樂府由南音(南管)名家陳美娥創辦於台北。1996年首推汲取傳統南音樂曲與梨園科步精髓改編的古典樂舞——艷歌行,艷驚四座,也奠定了以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為基礎。1982年,隨“南音樂團”訪問歐洲的陳美娥是哭著回台灣的。因為在一個電台採訪中,當地的漢學家聲稱現在只能去日本和韓國研究中國唐宋時期的音樂了。從1972年開始學習南音的陳美娥,聽到這個說法給氣哭了。這或許可以解釋,陳美娥為什麼執意在1983年成立音樂機構“漢唐樂府”,來推廣她心目中真正的中國古樂。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終於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此時的“漢唐樂府”也早已是聲名赫赫。在它的發展軌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產業化的推廣開發互相交織,其中的可圈可點之處,對今天我們理解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廣頗有案例價值。2000年應邀參加“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獲媒體評選為“最佳舞蹈評論獎”。2003年八月在美國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的演出,被“紐約時報”藝術休閒著作權威舞評家珍妮弗·丹寧(JenniferDunning)評選為“全美年度風雲榜最佳舞作”的榜眼(榜首為“雲門舞集”)。珍妮弗.丹寧形容:“我向來避免用“迷人的魔力”這樣的字眼,但有些時候不用這個字,實不足以形容。”而漢唐樂府此次杭州之行旨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促進兩岸文化儀式交流,希望以樂音舞美再現盛世輝煌。


創辦人

南音女子南音是閩南語系特有的音樂,在大陸叫“南音”,在台灣則稱“南管”,為流傳閩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音樂,悠緩莊重,一般認為源於中國歷史上幾度中原世族南遷攜傳的雅樂。而陳美娥,一個正式學歷只有國小三年級的民間女子,19歲邂逅南管,從此獻身於她口中“最細膩、大派、雍容”的藝術,30歲創立“漢唐樂府”,傳承南音。她將南音音樂和梨園戲的舞步動作,擷其神韻,二相結合,創造出宛如古典復生般的樂舞形式,驚艷國際藝壇。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漢、唐,是最純正不受外族音樂影響的“千年古樂”、“華夏正音”。別人認為她對南管是一腔熱情或痴心,陳美娥則認定自己在替民族音樂做命脈維續的復興運動。初遇南音說起結緣南音,陳美娥說還要從36年前說起,那年19歲的她在廣播電台主持台灣民樂節目有一天,收到觀眾的來信說,在她的節目中可以聽到各種台灣民謠,但唯獨缺少南音。這也是她第一次聽到南音這個名字。詢問他人,得知台南府城最有歷史的振聲社就有南音可聽,便循音而去。當走進振聲社,一群半百耆老,隨興哼唱,氣弱聲嘶音高不全,立時嚇得她直打退堂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美娥笑著說,當時聽見裡面的人唱南音,讓她大吃一驚,這么難聽的音樂,他們怎么能還那么熱衷地演唱,聽不懂的的旋律、唱詞讓一頭霧水。轉身要走時,一位老阿婆慈祥地挽著她的手說:“小姑娘,明天再來,今天不是正式的,只是我們幾個人自娛自樂,你明天來聽我們老師,她唱得可好。”盛情難卻的她,第二天如期而至,遇到其實年紀一點兒也不老的“老師”,南音名家之後吳素霞女士。吳老師的演唱音韻婉致清麗,一下就吸引了陳美娥,由此也徹底折服於南音的世界之中。隨後她跟隨吳素霞加入振聲社,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社員。陳美娥告訴我,如她常說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再好的音樂沒有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唱者,好的舞者都可能消亡,反之就可以把這門藝術延續下去,讓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她,喜愛她。從初識南音到今天已有36年了,這30多年中,從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傾注心力,陳美娥不遺餘力守著不被大眾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和音樂,這種現場藝術,自古文人不重視,藝人口耳相傳,無譜無記,失傳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說是主流,但在政治永遠干預文化的傳統下,棄絕得更徹底。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朝音樂,在今天中國找不到了,但史籍里唐代《十部伎》流傳到日本那一部,還完完整整被保存成為日本雅樂,使研究唐朝音樂的音樂學者必須到日本去。同樣的情形,宋朝的音樂中土已不復存,而保存的分支卻今日的韓國。她說越是了解南音的來龍去脈,越是為今天南音竟然不為國人所知而遺憾。


悠音兩岸

漢朝典籍記載:“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以絲竹伴奏,由打拍板者唱歌的音樂形制,正是今日南音中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的“上四管”排場的前身。漢唐樂府儘管傳承南音中遇到不少阻礙,但對南音的溯源是無論從藝術上到學術上陳美娥依然並進不懈。1983年她同兄長陳守俊,共同創辦“漢唐樂府”,更揚旗立幟,表明南音承自漢唐的堅決信念。南管既然從中原而泉州,自泉州而閩南海外,她遍尋南音所流傳到的各地尋找南音之根,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到香港、泉州等地。陳美娥說,走過那么多地方,但凡有閩南人聚集的會館,即有南管古樂的悠音。人們在會館裡演奏南音,一面怡情悅性以示風雅,一面安慰思鄉之情。1983年,兩岸尚未開放。這一年第二屆國際南音研討會在泉州舉行,陳美娥得知這次會議雲集各地南音專家為為南音的發展和弘揚進行調查、研討,等不及的她循非官方管道來到了南管的故鄉泉州。初到泉州自是心內波濤翻湧。當看到以南音為曲牌排演的梨園戲時,舞台上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歷盡千年滄桑的古樸高華,竟然化作極纖美極婉雅的形象而登入眼前,她不由得流下眼淚,她說那一刻好似前生相識,今世相知的靈魂悸動,此生所發生的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1989年中秋,廈門舉辦“中秋南樂同樂會”,台灣南樂界第一次組團赴祖國大陸交流演出。陳美娥的漢唐樂府、台北閩南樂府、南聲國樂社等台灣南音社團,帶著40多年分離的陌生,以鄉音化解了海峽兩岸的疏離感,濃濃的鄉情讓許多觀眾和弦友流下了眼淚。


堅守傳承

漢唐樂府將南管興存的責任一肩挑起,陳美娥一面負責表演創作;一面傳揚教學,出版指譜曲集;一面還做研究。1994年進一步成立“漢唐樂府藝術文化中心”,由她擔任藝術總監。陳美娥說,作為一個民族文漢唐樂府(17張)化精神和傳統感情的歷史之聲,其價值遠超過掌聲和喝彩所能衡量,她堅持南管需要的不只是“通俗階級的讚美”,還需要“知識階級的尊重”。1995年,受泉州以南音為曲牌排演的梨園戲的啟發,漢唐樂府的經典劇目《艷歌行·梨園樂舞》產生了。秉持“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古風,陳美娥將戲曲中敘事的部份抽離,朝抒情寫意發展,利用梨園戲的手姿、腳步、身形,配合南音古樂,編排成青春嫵媚的《艷歌行》和寂清冷艷的《簪花記》。將傳統梨園折子戲舞蹈與現場彈唱的空靈悽美的結合在一起。《艷歌行》全以女舞者,一個個仿佛來自遠古畫卷中走出來的仕女,令人驚嘆那一種不存在於當今的美麗攸遠之世界仿佛再現人間。加上後來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葉錦添既傳統又新穎華麗的服飾造型,1995年一發表即艷驚國際藝壇。從1995到1998年陳美娥率團歷訪美國、歐洲、澳洲、日、韓、東南亞、大陸等地,讓更多人認識梨園樂舞和南音。表演事業的成功,陳美娥始終不以為滿足,始終懷著將南管傳承發揚的使命感。漢唐樂府的探索是依古代音樂創作新的舞台作品。南音本身流傳下了64套琵琶指法大曲,是保存相對完整的民間傳統音樂種類之一。漢唐樂府並沒有局限於把這些單曲照搬上舞台,而是重新整理和組合後,《艷歌行》、《韓熙載夜宴圖》正是其中的代表作。2006年5月漢唐樂府新戲《洛神賦》同德國導演合作,在溝通無礙的驗證下,陳美娥更加確信自己將原本抽離語言、文本的表達,純粹用音樂和肢體,以及劇場美學去表現的正確方向。對漢唐樂府創造出來的的南音樂舞形式,陳美娥不無自豪的說,漢唐這條路是一個從傳統發展到新傳統的新典範。將來歷史上應該會記錄,中國的表演藝術史里,明末有崑曲、徽班進京的京劇,21世紀的中國,有南音樂舞的新典範。我想它可以成形。但她也強調,漢唐樂府的特色,並不是汲取不存在的元素,來豐富我的編舞手法。這些特色都是已經存在的,她很純粹,沒有絲毫西方元素,包括所有的肢體動作。採取現代化的手段,必須懷有對古文化的尊重,不能使之流俗化,不能為迎合現代的一些時尚潮流,拋棄傳統的精神。藝術是經過歷史錘鍊,風格固化後,才形成文化、形成傳統的。漢唐的優勢就是這種自己民族的風格,既新又古。


雅樂故宮

2008年的秋天,漢唐樂府在故宮上演《韓熙載夜宴圖》 ,演出後反響很好。陳美娥說,那一次演出了卻了她多年的心愿,南音的根在大陸,回到故宮,就像回到老家。但當她年看到大陸年初發生罕見的冰雪災害、“5·12汶川大地震”、暴雨的災害。她想到古人遇到災害時都要祭奠,漢唐也期望為國人祈福,藉由古人所寫的《洛神賦》,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天、地、人的融合。說起二度“進宮獻藝”,陳美娥滔滔不絕。這次的舞台,我們特別用八卦太極圖作為標地,舞台整體是一個八瓣的蓮花,蓮花瓣上有5面坐的是觀眾,一共有589個座位,這個數字也是為了紀念故宮建成589年。漢唐樂府雖然在古老的故宮演出古老的南音樂舞,但是所表現的手段卻用了最先進的新媒體。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詩、書、畫、樂、舞的漢唐樂府《洛神賦》,藉由新媒體使舞者在水上翩翩起舞,但其實舞台上並沒有水;人走過平地會帶出一串漣漪;可以看到蓮花從含苞到怒放;還可以看到舞蹈演員跳過的地方魚兒會游開,人一走魚兒又遊了回來。陳美娥說,藉助這些現代劇場的技術,使《洛神賦》唯美的畫面更加豐滿,也能讓觀者,感受到南音並不過時。訪問結束時,我問陳美娥關於南音,關於梨園樂舞,她還有什麼假以時日而未達的心愿?她說是學校,一所能讓讓南音人才傳承如履不絕的學校。人們常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是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在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特別是在文化藝術這塊,我想這是教育的問題,有教育、推廣、普及,才能把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從骨子裡升華上來。


團隊構架

保持一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陳美娥曾經說過,“漢唐樂府”最值得稱道之處就是它總是在感動別人。在外人看來,這感動是因為“漢唐樂府”對傳統文化的那顆敬畏之心。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是這樣評價“漢唐樂府”的:“不但尊重傳統,甚至對傳統頂禮膜拜。”在“漢唐樂府”的演出中,有些古曲很長,但陳美娥都堅持不刪節。她常說:“這是古曲呀,一個音符也不能刪的。”敬畏來自於熱愛。從1972年開始,為了學習和傳承南音,陳美娥做過8年田野調查;為了證明南音的古老,追溯南音的源頭,陳美娥自己做考證和研究,從一個非科班學者到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中原古樂史初探》。這些持續至今的努力,為“漢唐樂府”奠定了堅固的學術根基。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正是對其進行推廣的根本前提。若是沒有這種敬畏之心,文化的傳承也會失去根基。文化產業沒有文化,這種現象近年來並不少見。一個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嶄新形式9月23日、24日,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中唯一一台來自寶島台灣的劇目,“漢唐樂府”的《韓熙載夜宴圖》在北京上演。這台劇目取材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人物畫家顧閎中的同名古畫,曾經巡演歐洲和北美等地區,備受歡迎。在呈現形式上,這台劇目將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結合起來。而這正是“漢唐樂府”為推廣南音找到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表達形式,也是被專家學者稱之為“傳統加傳統等於創新”的再造模式。其實,在“漢唐樂府”的發展早期,陳美娥就一直在思索,怎樣才能更好地推廣南音,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走出小眾的範圍,讓更多的人欣賞和接受。她思索出的辦法就是創作,把南音的傳統大曲和梨園戲的科步身段結合在一起,形成南音樂舞戲。這不僅使樂舞戲的表現形式成為“漢唐樂府”此後發展的重頭戲,更使“漢唐樂府”轉型成為一個專業的表演藝術團體,而非僅僅是傳承文化遺產的專門社團或者學術機構。有一個對文化產業的清醒認識在陳美娥的心目中,文化產業就是四個字:以人為本。正是由於看到了用產業方式推廣文化遺產的效力,所以“漢唐樂府”近年來一直積極地提倡產業化的發展。陳美娥說,她理解的文化產業的意思是:文化應該是民族的,其中使用的創意應該是人文的,而整個產業則最應當注重人本的關懷。現在,“漢唐樂府”運營經費的籌措已經實現了“三三制”,即1/3來自有關政府部門的補貼,1/3來自演出收入,1/3來自家族資助。在此過程中,“漢唐樂府”還成功地構建了自己的團隊,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有了經過海內外多次巡演考驗的豐富的產品線。說到底,在用文化產業手段推廣文化遺產方面,若是沒有這樣的人本關懷作為基調,那么產業的發展勢必找不到依託,更有可能會背離文化傳承這一根本目的。建立一個穩定而靈活的團隊自“漢唐樂府”1994年轉型成為表演團體之後,它的成員就一直很穩定,不少人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都堅持為“漢唐樂府”服務。陳美娥說,目前“漢唐樂府”只有15個左右的編制。但不論是從事表演的人員還是行政人員,大都身兼幾職。除此之外,還會有不少外聘的團員,也會在固定時間參與排練。除這些演職人員之外,在創排新劇目時,“漢唐樂府”的團隊總會“擴軍”,常常能請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出任導演、編劇、舞美等。比如《韓熙載夜宴圖》就請來了葉錦添擔任服裝設計。這樣的團隊架構,不僅保證了“漢唐樂府”創作的基礎和穩定性,更有靈活多變的特點,是“漢唐樂府”常年保持創作活力的原因所在。


藝術節

2009年11月23日晚,應邀前來參加第四屆福建藝術節的台灣漢唐樂府南管古典樂團,在福建大劇院精心演繹的《艷歌行》仿佛時光倒轉,將觀眾從嘈雜的塵世中帶進了遙遠的漢唐時代,讓觀眾與漢唐壁畫中的仕女們進行了一次清新的交流。在一個半小時的梨園樂舞表演中,古樸的舞台上漢唐宮廷樂師造型的樂手席地盤腿而坐,操弄中國古典樂器: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足鼓等,演奏古老的南音;漢唐仕女造型的舞者將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相結合,樂師與舞者共同演繹漢唐古韻。漢唐樂府《艷歌行》全劇共分五幕:第一幕“艷歌行”,在音樂《八展舞》中舞者以傳統梨園戲小旦婀娜嬌俏的科步身段,描述俏麗佳人踏青嬉春的萬種風情,三位舞者仿佛從古畫中走來,輕盈的步態、優美的手勢讓觀眾看到了了古代少女俏麗,溫婉的可愛。第二幕“簪花記”,在音樂《梅花操》中舞者以梨園戲大旦文雅端正的科步身段描述靚麗女子春鎖深閨的落寞淒清;兩位舞者的表演讓人對古時想愛不敢愛的女子深表同情。第三幕“相思吟”,采自梨園戲《高文舉》的經典曲段“玉真行”,樂手也是歌者盤腿席地坐在舞台四角,獨舞者手執一柄紙傘舞出哀怨的少婦尋夫旅途的滄桑,一曲悽美的“短相思”,扣人心弦。其中梨園戲特有的“足鼓”引人矚目。第四幕《堂上歌》,以傳統古樂器琵琶、南管、三弦、二弦、拍板、奏出絲竹相和之音。第五幕《滿堂春》,表演者手執四塊極其樸素的竹片,配以優雅美妙的身段步伐,表現出清脆悅耳的音色和精美絕倫的畫面台灣漢唐樂府南管古典樂團1983年由南音名家陳美娥創辦。1996年,漢唐樂府創造性地將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科步相融合,創作出南音樂舞《艷歌行》。近十年間,《艷歌行》美輪美奐的漢唐遺韻不僅傾倒了海內外南音迷,更令歐美歌劇舞台為她叫好,為古老的南音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漢唐樂府”的創辦人陳美娥曾表示,南音是兩岸同根文化的一個鑑證,保護和發揚南音是兩岸共同的責任,希望兩岸能夠以成功“申遺”為契機,振興中華音樂。二十多年來“漢唐樂府”蜚聲國際,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高級學府,屢獲歐、美、亞地區國際性重要藝術節、大劇院的邀演。作為中國文化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慶典演出中唯一受邀的台灣團體,漢唐樂府已於九月底攜經典巨作《韓熙載夜宴圖》登入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並受到大陸觀眾的高度關注。


杭州行

主題為“從長安到臨安——台灣漢唐樂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中都青山湖畔·艷歌行》新聞發布會2010年5月7日下午,主題為“從長安到臨安——台灣漢唐樂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中都青山湖畔·艷歌行》新聞發布會在風景秀麗的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舉行,拉開了“台灣漢唐樂府盛世南音杭州行”的序幕。漢唐樂府台灣漢唐樂府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陳美娥、台灣漢唐樂府團長陳倫頡、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徐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胡志毅、中都房地產集團總經理錢洪良、浙江臨安中都置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張水華,以及多家媒體代表出席本次發布會。在典雅的古琴演奏的背景下,台灣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徐岱和中都房地產集團總經理錢洪良紛紛致辭,預祝於5月9日(本周日)在杭州大劇院上演的《艷歌行》演出順利。同時,作為主辦方代表,錢洪良與陳美娥也將薈萃中都建築理念的《中都·青山湖畔價值手冊與》和陳美娥的著作作為雙方禮物互贈。這兩本讀本,不僅代表著文字的記錄,更意味著從藝術與建築的角度對傳統文化的閱讀和理念的傳播,體現了雙方對漢唐輝煌年代的敬仰之情。不僅如此,在本次新聞發布會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徐岱與浙江臨安中都置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張水華還宣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選址青山湖畔為其“漢唐文化創作研究基地”,並在眾人的鼓掌聲中完成了授牌儀式。建築,藝術,學術,在此時此刻共生共融,三者共同挑起了弘揚傳統、傳承文明的責任,賦予了此次南音杭州行更開闊的視野和更立體的詮釋。


演出動態

漢唐樂府《武丁與婦好》時間:2012.05.18-2012.05.19場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票價:80 150 240 300 360 480


漢唐樂府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09-04-28歌曲:洛神賦·第一段
{"vars": {"token": "3ba46da0d4dc9e0a004a4d354cb5d464"},"triggers": {"trackPageview": {"on": "visible","request": "pag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