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和唐,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因長一尺八寸,故稱尺八。屬於古代吹管笛簫類樂器的一種。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唐式尺八。其中一隻竹製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尺八發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並經由當時日本的遣唐僧東傳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複雜,音色獨特而有古味。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宋代開始,來自民間的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中國流傳的豎制竹吹管樂器有簫、南音洞簫(南簫)、廣東洞簫等。其與尺八主要區別為簫和廣東洞簫等為內挖u型吹口,常封頂蓋;南音洞簫(南簫)為內挖v型吹口,不封頂蓋。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簫與南簫,吹口都與尺八有明顯的區別。尺八與簫的開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為例,其筒音為D,各孔音高為F、G、A、C、D。另外尺八與簫在內徑、音色方面也有顯著的差別。隨著國際上尺八的流行,以及日本尺八界到中國的尋根,各式尺八逐漸傳回中國。(右圖從左到右依次為尺八,南簫,簫)。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東傳日本,融入日本本土。據記載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初(公元581-618年),相當於日本的奈良時代作為演奏唐代的雅樂的樂器而由中國傳去的。從隋高祖開皇20年(600年)起,日本聖德太子之時,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國,尺八和許多諸如龍笛等中國樂器東傳日本。至今日本正倉院還保存有唐制尺八多種。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六孔,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2008國際尺八大會如今在日本流行的五孔“尺八”,則是鎌倉時代(南宋詔熙二年至元朝至順元年)由日本普化宗的禪宗和尚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禪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習吹奏尺八,回國帶回尺八及《虛鈴》和《虛空》 等尺八曲。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技藝,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禪,稱為吹禪。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代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一般多為3節,5孔(前4後1),不設膜孔,有不同的長度尺寸,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常與箏和三味線合奏,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日本現代尺八改進了內徑的變化,使音色更加完美,符合音律。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仍舊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複製刻雕尺八一件。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如今,現代尺八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尺八雖起源於中國,但從南宋以後一直被日本人傳承和發展,20世紀以後,也是通過日本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而在它的故鄉中國,已經幾乎被遺忘了,國際研究領域也習慣性的把尺八稱為"shakuhachi"(日語:しゃくはち, 羅馬音:syakuhachi),把尺八歸為日本的民族樂器。2008年7月,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的世界尺八大會上,中國蘇州的尺八藝人張聽(頻伽三昧)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出席了大會,並在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近百名選手中獲得世界青年尺八大賽總決賽第四名。從此現代國際尺八舞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尺八和簫是否有聯繫,現已難以考證。尺八以竹根製作,中通無底,管體一尺八寸,歌口為外切半月形,正面開四個按孔,背面開一個按孔。尺八的製作非常複雜。選材需選擇較粗,竹纖維緊密,內壁較厚的竹材,因桂竹較適合,因此90%的尺八皆選桂竹(日本稱真竹)為材料。竹材目挑選也非常有講究,因歌口必須在竹節上,切各個孔必須在距離竹節特定距離,所以,選用製作尺八的竹材節距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加上一般尺八必須帶根部,一片竹林中僅有一兩隻適合製作尺八。所以尺八的價格也因此增加不少。對於節距離要求,除歌口必須在竹節之外,其他距離為美觀要求,並非必須。尺八的歌口為外切,而簫為內切,這是簫和尺八的區別之一,購買時請注意。唐代沒有內切歌口。歌口切法的不同會造成吹奏技巧的天壤之別。竹材挖掘之後經過一定處理,必須存放3年以上,才可以製作尺八。粗胚做好之後,現代尺八需要根據竹材條件進行內壁的填充,以實現內壁達到設計要求的曲線。這個過程是製作尺八的最難之處,由於全部過程為手工完成,在狹小的空間內,用銼刀磨具之類的工具作出完全符合圖紙上的曲線是非常需要經驗的,好的曲線能讓尺八音色更加完美。也會更加好吹。國際上常用的填充材料為生漆+砥石粉的混合物。當然,也有用塑膠作為內壁的新方法。外表需要用古老的生漆做一層薄薄的保護層。而內壁則需要用黑色,或者朱紅生漆做保護。
尺八的聲音可高可低。音色可脆如銀鈴,也可細膩如絲。這就要求吹奏者有相當的把握能力。尺八的外切口歌口使得尺八與簫相比增加了沉浮技巧(通過抬頭低頭使得氣流角度的改變產生的音高和音色也會改變)。古典尺八由於只有5個孔。使得有部分音必須配合沉浮才可吹出。所以沉浮是尺八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是考證尺八演奏者水平的重要指標。
現在所傳習的尺八可分為古代尺八和現代尺八兩種。一、古代尺八 又名地無管。外切式吹口,五孔,前四後一,無鳳眼。古代尺八一般在普化宗明暗尺八流派中繼續保存,在竹材尺寸、形態要求上非常嚴格,依靠天然符合要求的竹材才能製作出精良的地無尺八,其音色自然、古樸、深邃。二、現代尺八 也稱地塗管。外切式吹口,五孔,前四後一,無鳳眼。因地無尺八必須依靠天然符合要求的竹材,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到了近現代尺八製作師通過地塗技術,讓一些天然不符合要求的竹材通過技術填充達到性能的要求,從而實現尺八的音準、性能的最大最佳化。其特點是精確符合現代律準,共鳴泛音層次豐富。另外有在尺八傳播歷史中出現過的雅樂尺八、一節切尺八、天吹等,現今只保存有歷史文物,基本不再作為樂器流通傳播。
歌口尺八的歌口部分有牛角鑲嵌,由於尺八的歌口為外切口,不同於簫,尺八的尖銳部分為竹肉最軟部分,而簫由於是內切口,所以最尖銳部分為堅硬的表皮。因此尺八的歌口非常容易碰壞以及被蟲蛀而造成整隻尺八報廢。古代人為了保護歌口,選用牛角鑲嵌在歌口上,即使是碰壞了也可以更換。 歌口鑲嵌對尺八音色有一定的影響。所選材料有一定考究。牛角:音色較溫潤,是目前最常用的鑲嵌材料。象牙:高檔尺八會選用象牙作為鑲嵌材料,音色較硬朗。清脆。塑膠:音色介於牛角和象牙之間。有逐步取代牛角的趨勢。流派關係古代尺八:明暗流,普化宗的尺八歌口鑲嵌一般為倒扇形。琴古流:類似倒扇形,形狀為倒三角(右圖為琴古流鑲嵌)、都山流:為半圓形。也是保護歌口面積最大,最科學的一種。上圖依次為琴古流,都山流,古代尺八現代尺八通行為五孔,國際上教學、比賽皆為五孔。現代一些尺八製作家也在探索基於五孔尺八的多孔尺八,有七孔、九孔等,都是在五孔基礎上加開小孔實現的。民謠和演歌演奏家通常會選用七孔尺八。九孔尺八很少用。五孔尺八,通過掌握相應的技術,可以很容易吹出所有半音階,演奏所有曲調的音樂,而且能夠表現出多孔尺八所不具備的效果。音高與尺寸 現將音高與尺寸列出方便大家了解:尺寸 10~ 32 (18為1尺8寸)音高Bb A Ab G Gb F E Eb D Db C B Bb A Ab G Gb F E Eb D Db C與簫最大不同之處 與簫最大不同之處,不單單在孔距,孔數,吹口結構。現代尺八對內徑曲線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計算科學的完美的共鳴結構。這使得尺八音色更加清脆,明亮並且細膩。(左圖為1尺8寸尺八的內徑參數)
流派尺八自唐代傳至日本,融入日本本土的尺八,最先是以佛教法器為傳播途徑。所以,尺八的音樂是和佛教密不可分的。日本尺八流派眾多,而其源頭為“普化宗尺八”。逐漸出現“明暗流”這樣的大分支。明治維新後,隨著普化宗,虛無僧的廢除,尺八逐漸走向老百姓。不是僧人也可以學習尺八了。在貴族中逐漸形成了以黑澤琴古為代表的“琴古流”。“琴古流”是古典尺八與宮廷音樂的結合產物。其特點為華麗,抑揚頓挫。類似中國的工筆畫。近代,隨著西方音樂流入東方。產生了以中尾都山為的“都山流”,其特點是吸納了西方樂器科學的演奏方法,保留了古典尺八的特色。多為演奏民謠和現代音樂。隨著尺八曲目的不斷增多,為便於學習以及區分各個流派的特點。不同流派也會選用自己的曲目作為“本曲”。不同流派不可學習其他流派的曲目。而現代這樣的門派界限已經淡薄了。在中世時期,主要是箏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編而來,多與箏和地歌的三味線合奏,成為三曲合奏。 之後產生了專門為尺八創作的曲目,成為“本曲”。除了獨奏,還有二重奏等多種形式。代表曲目日本尺八最根本的三首曲目:《虛鈴》,《虛空》,《霧海篪》(“篪”讀chí)古典本曲:《鹿之遠音》,《鶴之巢籠》,《鈴慕》,《一二三缽返》,等琴古流:共38首本曲,代表曲目為《鹿之遠音》,《巢鶴鈴慕》,《六段》等都山流:大多為民謠,只有一首古曲為《鶴之巢籠》,其他為《岩清水》,《殘月》等現代音樂:《遠音》(Newages),《侍 something bright》(Rock+POP),《幸魂》、《櫻花櫻花》(舞曲),《東風》(JPOP)
湖北省監利縣尺八鎮位於監利縣的南大門,東經113°03′-113°05′,北緯29°35′--29°37′,東接洪湖,西臨長江,與湖南省岳陽市隔江相望,版土面積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5142畝,總人口70433人,是監利縣綜合實力較強的五個大鄉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