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民國二年)12月28日,王洛賓生於北京北京市東城區牛角灣藝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畫匠家庭,曾祖父是浙江人,以賣茶葉蛋為生,後流落到北京。爺爺是頗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家,在京城畫梁雕棟,頗有名氣,還非常喜歡音樂,組成家庭樂隊,自娛自樂。父親王德楨(字洵甫)在家庭的影響下,吹拉彈唱樣樣都行,母親王氏育三子三女,其子女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雲南、黑龍江、新疆等地。1919年(民國八年)9月,入北京“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國小堂”(原左翼鑲白旗學堂,清光緒20年成立開,先後13次更名,最後改名為北京市東城區春雨胡同國小)學習,校長是張安國,六年級班主任是程振山。1927年(民國十六年)夏,其父親王德楨把從小多病的王榮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學讀書。當年秋天,王榮庭參加了基督教堂唱詩班,極富音樂天賦的王榮庭很快成了唱詩班的佼佼者。1928年(民國十七年)6月,在國民政府陸軍被服廠當職員的父親因病去世。暑假,王榮庭到哈爾濱的姐姐家報喪。在哈爾濱中東鐵路線上橫道河子車站做列車連線工(擺小旗的)時,結識了塞克、金劍嘯、沙蒙等藝友,跟塞克學彈“七弦琴”奇達爾(即“吉它”,此樂器名老俄式七弦琴,最早由塞克中譯文)唱歌、作曲,塞克是他走進藝術殿堂的嚮導與啟蒙。這時的王榮庭受到居住在黑龍江的俄僑音樂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赫騰貝爾格、格爾施戈林娜作品的薰陶和影響。同年秋,塞克十分欣賞王榮庭對音樂的執著、感悟與靈性。邀請王榮庭為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北歸》譜寫主題歌和插曲《北歸》《離別情意》。年底,王榮庭為塞克的詩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詞《在海的那邊》譜曲。與此同時,王榮庭還和塞克共同創作了《西巴扎爾夜歌》。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王洛賓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北師大、北大學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請願團。北京通州潞河中學畢業後,9月,被保送北平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他的鋼琴教師是德國人谷不克,王洛賓聲樂教師是沙俄貴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師是從巴黎留學歸國的汪德昭。王榮庭從他們那裡受到正統的音樂教育,這為他以後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年,王洛賓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創作了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是王洛賓的處女作。同時,也開始使用王洛賓這個名字。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1月27日下午2時,王榮庭和北師大2000多名師生在師大露天廣場親耳聆聽了魯迅的演講《再論“第三種人”》,接受愛國主義思想。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夏,將徐志摩的詩《雲遊》譜成曲。後來,又將此歌獻給女友羅珊。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夏天,受聘於西直門外的鐵路員工子弟學校——北京京綏鐵路扶輪中學擔任音樂教員,受學校校長高尚之的委託,為學生創作了《詹天佑之歌》。東北大學臨時駐地附近的西直門外的扶輪中學離游泳場不遠,酷愛游泳的王榮庭經常和東大的學生游泳,每天在老北京西直門外原慈禧太后放船的船塢白石橋邊集體聽讀《八月的鄉村》。7月,王榮庭在北京幼稚師範為北京市城區大、中學校進步學生輔導、教唱《國際歌》《民先隊歌》等進步歌曲。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前往山西參加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轉移到西安,編輯出版的《戰地歌聲》上有王洛賓創作的抗戰歌曲30多首。5月,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介紹,同塞克、蕭軍、朱星南、羅珊等5人去蘭州,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前往甘肅、青海各地宣傳抗日。改編《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民歌。此後,王洛賓和洛珊由八路軍前方總政治部介紹到駐山西洪洞先萬安鎮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這時,王洛賓和蕭軍相逢,同時相逢的還有作家蕭紅、歐陽山尊、劉白羽以及賀綠汀、聶紺弩、周巍峙、端木蕻良、丁玲的愛人陳明等人。在此期間,由塞克作詞、王洛賓作曲,創作了《洗衣歌》《風陵渡的歌聲》《老鄉,上戰場》等一批抗戰歌曲。10月,王榮庭到達河南開封,與在北京大學生合唱團聯歡時結識的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學生杜明遠結婚,經杜明遠發父親杜繼增介紹到西安,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又介紹到駐山西臨汾劉村的八路軍前方總部學員隊,兩人雙雙奔向抗日前線。為旅途方便,王榮庭改名王洛賓,杜明遠改名羅珊,以兄妹相稱。軍人王洛賓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在新疆拍攝影片《祖國萬歲》,與薩耶卓瑪相識。之後,在青海創作、改編《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等民歌。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在西寧任音樂教育工作,負責組建“青海兒童抗戰劇團”,創作歌舞劇《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進行曲》等抗戰歌曲。1941年(民國三十年),羅珊提出解除婚約。之後王洛賓又因共產黨嫌疑而坐牢,在蘭州監獄裡待了三年。在獄中創作《蠶豆謠》《我愛我的牢房》《睡在戈壁灘上》等二十餘首囚歌。最後,當時的國民黨青海省主席馬步芳寫保書把他保了出來。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經多方營救出獄,回到青海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改編《阿拉木汗》《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與妻子黃玉蘭在西寧農村結婚,之後生育三子。1949年9月,在西寧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科長、新疆軍區歌舞團音樂創作員、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在張掖與王震將軍共同創作合唱歌曲《凱歌進新疆》。12月任新疆軍區文藝科長,編譯《蘇聯最新歌曲集》,改編《哪裡來的駱駝隊》《我不願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1951年6月,根據新疆軍區要求,王洛賓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冬,妻子黃玉蘭在北京病逝。1952年2月,新疆軍區軍法處以散布謠言、長期逾假不歸為由判處他兩年勞役。服役期間,他完成了話劇《豐收》的譜曲並創作了一批歌曲。1954年8月,被釋放後,在南疆喀什二軍文工團任音樂教員、創作員。改編《沙棗兒花香》《圓圓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數十首民歌。王洛賓生活照(5張)1957年,調任新疆軍區文工團音樂教員、創作員。參與創作歌劇《戰鬥的歷程》《無人村》。1958年,參與創作歌劇《兩代人》和音樂話劇《步步跟著毛主席》,同年被評選為全軍先進文藝工作者。1960年,王洛賓在新疆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20年。一年後假釋出獄。1962年,被假釋出獄,回原單位帶罪服務,任音樂教員、創作員。改編《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陽》《天上的雲》等數十首民歌。1965年,被押回獄中繼續服刑10年。先後在獄中蒐集改編《哈來龍》《離別》《阿頓江》《高高的白楊》《薩阿黛》等數十首民歌。1975年,刑滿出獄。在政治上繼續被管制,在生活極度困難時改編《我願變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熱淚把我的手背燙傷》等數十首民歌。1978年,為新疆工一師文藝宣傳隊創作歌劇《托木爾的百靈》。1979年4月,應蘭州軍區政委肖華將軍邀請前往蘭州為戰鬥歌舞團創作歌劇《帶血的項鍊》進京參加國慶30周年匯演,獲文化部頒發創作二等獎。11月29日,烏魯木齊軍區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次月,《新疆藝術》登出新華社記者趙全章的文章《便從今日譜新曲》。此後,王洛賓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行出來,他的歌曲在音樂會上頻頻亮相,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而王洛賓本人則被人們敬稱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1980年,為烏魯木齊市文工團創作歌劇《奴隸的愛情》。1981年,新疆軍區召開平反大會,為他恢復名譽和軍籍,王洛賓終於重新穿上了軍裝,任新疆軍區文工團藝術顧問。1983年,甘肅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洛賓歌曲集》。王洛賓1986年11月,新疆軍區政治部、新疆音樂家協會聯合為他舉辦《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首次向社會全面介紹他的音樂作品,並且授予他“人民音樂家”這一光榮稱號。新疆人民出版社為他出版英漢對照《在那遙遠的地方》《絲路情歌》歌曲集。1988年,王洛賓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1月6日,因患膽囊腺癌入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治療。在住院期間譜寫了人生最後兩首歌曲《歌唱萬青年》《人生之路》。2月18日,應邀為集郵愛好者題詞:“願透過歌曲帶給人們美的享受”。3月4日,王洛賓在病榻前就榮譽權、著作權和繼承權等問題立下遺囑。3月14日零時40分,因患膽囊腺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3月20日,王洛賓追悼會在烏魯木齊隆重舉行。5月28日,王洛賓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儀式在北京金山陵園舉行。
個人作品手稿《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一生創作歌劇七部,蒐集、整理、創作歌曲1000餘首,出版歌曲集六冊。早期有《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建國後有《薩拉姆毛主席》《社會主義光芒照在我老漢的心坎上》《馬車夫之歌》(又名《達坂城的姑娘》)《喀什噶爾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黃昏里的炊煙》《都他爾和瑪麗亞》《暮色蒼茫》《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亞可西》等;歌曲集《西北歌聲》《青海歌聲》《哈薩克抒情歌曲集》《洛賓歌曲集》等;歌劇《沙漠之歌》《無人村》《兩代人》《戰鬥的歷程》《托太爾的百靈》《帶血的項鍊》等。作品特點作品根植於民間藝術王洛賓是一個“土洋結合”的作曲家。說他“王洛賓土”,是因為他的大半生都一直在西北邊陲度過,青藏高原、塞外戈壁、草原牧場、哈薩克氈房、維吾爾族的綠洲果園……處處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跡和情真意切的歌聲。說他“洋”,是因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音樂系,受過良好的音樂專業教育。王洛賓是一位民間音樂家。他一生就生活在人民之中,與最基層的民眾相依為命、休戚相關。正因如此,他了解他們,熟悉他們的生活、思想及情感的表達方式,他們的喜怒哀樂就是王洛賓的喜怒哀樂,他為他們創作、歌唱。在與人民大眾的共同生活中,他不斷汲取營養,豐富、充實了自己,積蓄著創作的靈感。在這充滿人間真情、散發著生活泥土芳香的伊甸園中耕耘收穫,一首首風格新穎、優美歡樂的歌曲就從這裡誕生。代表作《在那遙遠的地方》人見人愛,不分國界民族。真實的感情,優美的音調,如詩如畫的情景,讓人聽不夠、唱不夠。王洛賓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他自己也是一個普通百姓,他像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和哈薩克族民間游吟詩人那樣來往於民眾之中,深刻體會民眾的思想感情,學習民間音樂,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藝術修養。這些感情經驗的積累為他的音樂創作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中,沒有重大歷史事件、重大社會變革和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的描寫,大部分是對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體現,是對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運、情感與生活的謳歌。他是把自己的位置認真地擺在人民大眾之中,為他們創作,為他們唱出心聲。同時,也接受著人民對他的作品的鑑賞和評判。注重中西結合現實主義的文藝觀和樂觀主義的人生觀,使他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無論是身陷囹圄的日子,還是飲譽海內外之時,他都堅守著自己的人生信念。上個世紀80年代,各種音樂形式不斷出現,電聲樂器、電子音樂風靡一時,王洛賓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風範,仍然是充滿生活氣息和獨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風味的短小歌謠體,反映的仍然是現實生活中可親可敬的普通人的生活。西方的奏鳴曲式流傳了600多年,仍具生命力,為新的內容服務。對於學習過歐洲音樂史的王洛賓深諳其道,他胸有成竹,依然以自己的審美習慣進行創作,產生了一批新的題材內容的作品。王洛賓的歌親切、生動、優美、流暢,有很強的可唱性、可聽性。同時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記憶,便於傳唱。歌中不乏風趣、幽默、詼諧、誇張的特色,常用比興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見大,寓意深長。他是改編中有創造,創造中有改編。60年代創作的一些歌曲如《黑里其汗》《亞克西》《薩拉姆毛主席》等,聽起來仿佛就是一首維吾爾族民歌,然而,你又找不出它的原型。這是藝術創作上達到了“神似”境界的一種體現,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王洛賓不僅能作曲也能填詞,又學過聲樂,所以,這些有利因素都被他利用起來,天馬行空,自由馳聘,不受歌詞的約束,也不生搬硬套作曲理論,一切從內容和情感出發,自由自在地抒發著自己的情思。注重音樂作品的典型環境和人物王洛賓很會抓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他的不少作品有著明顯的動感,他讓描寫的人物在典型環境中動起來,讓他們自己出來說話、表演。聽王洛賓的歌,往往能使欣賞者同時仿佛看到了畫,好像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在抒情、在說話、在表演。作曲家的審美態度卻隱蔽在背後,這常有視聽轉換、互相補充的作用,從而使形象逼真、感染力更強。本來音樂不擅於造型,而王洛賓卻把造型藝術的特點巧妙地運用到抒情藝術(音樂)中來,使欣賞者一飽耳福又一飽眼福,雙重的審美享受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共鳴。由於作曲家深諳歌曲創作的規律,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它讓表演者和欣賞者之間心心相印,把二者通常情況下都存在著的心理距離大大縮小,讓他們的情感溝通,使交流更加直接。特別使欣賞者參與再創造的主動性大大增加。換句話說,就是讓欣賞真正成為主動創造性的欣賞,而不是冷靜、旁觀式的被動的欣賞,是表演者與欣賞者一同參與歌曲的再創作,從而把創作、表演、欣賞三者結合成一個整體,最終共同完成了美的創造。
綜合評價中國蘭州網:王洛賓的歌曲優美、舒展,深受民眾喜愛且富王洛賓(5張)有民族風味。他創作、改編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鬥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亢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鬥志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中國全國解放後,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鏇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國新聞網:之後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為傳播和發展中國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民晚報:我們向王洛賓們學習什麼》):王洛賓紮根西北,把他的青春、才華,甚至整個生命都獻給了西北民歌。即使在遭遇不幸和磨難時,他都無怨無悔。如今現存的幾百首西北民歌中,絕大多數是經王洛賓搶救、挖掘、傳承、創作和編配的。人民網(《傳歌者王洛賓》):王洛賓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謂歷史性的貢獻。大部分少數民族民歌本身的形態,其實並不適宜廣泛流傳,王洛賓所改編的民歌最大特點就是,極具本民族音樂的特點又賦予漢族詩歌的神韻,優美動聽,朗朗上口。名人評價郭德茂(《艱難時代的傳歌者-王洛賓評傳》作者):王洛賓,中國百年音樂的標本,不止是音樂的標本,更是一個作為知識分子的音樂人的人生歷程的標本。這個標本聯繫著民間和廟堂,舞台和監獄,草原和京城,苦難和輝煌,恥辱和尊貴,貧寒和富有,愛情的難得、失去與滾燙得讓人難以承受的彷徨……李鐵映(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王洛賓是一位卓越的音樂家。李肇星:王洛賓先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因為王洛賓先生的音樂作品代表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家劉紹棠:大漠無際風暴不可畏,天山皚皚雪蓮獨崢嶸。歌唱家德德瑪:西部歌王今逝去,滿腔熱血沃中華。傅秉耀(中將、新疆軍區司令員):王洛賓同志是在五四運動精神影響下,在軍內成長的新中國第一代音樂藝術家,他的歌傳遍的全國、全世界,我們軍隊的同志感到自豪和驕傲。閻崇厚(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軍中驕子,西部歌王。
與杜明遠很長時間裡,這首名為《曼麗》的歌曲曾在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群體間秘密傳唱,不少人都一度以為這首動人的歌來自港台,事實上它由王洛賓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歌中的女主角則是他最初的愛人-羅珊(杜明遠)。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北平大學生合唱團聯歡,經同學介紹,王洛賓結識了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攻讀西洋畫的杜明遠,不久後的一次賑災義演中,男高音伴唱的王洛賓與展示芭蕾舞的杜明遠珠聯璧合,兩顆年輕的心由此貼近。1941年(民國三十年),蘭州一家報社登出了一則離婚啟事,宣告二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1975年,王洛賓幫新疆第一監獄排演一段豫劇,因手上沒有豫劇本子,他忽然想起第一任妻子杜明遠。按照解放前的地址,他試著寫了一封信,除了問好,還請她幫忙找幾個豫劇劇本。不可思議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寄自開封的包裹,裡面除了劇本,還有一身絨衣絨褲。與卓瑪1939年(民國二十九年)的夏天,中國電影創始人之一的鄭君里,率攝製組千里迢迢來到金銀灘草原,拍攝一部影片《祖國萬歲》。當時,邀請了正在西寧教書的王洛賓參加。攝製組在青海湖畔開機。鄭君里請當地同曲乎千戶的女兒薩耶卓瑪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賓扮演薩耶卓瑪的幫工。相處三天,攝製組走了,王洛賓騎著駱駝離開金銀灘,大隊已經走了很遠了,卓瑪仍然站在那裡向他揮手,一直到看不見王洛賓的身影,在返回西寧的駝峰上,王洛賓連續三晚藉助哈薩克民族的曲調寫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洛賓傳唱最廣的歌,也是華人歌曲在世界傳唱最廣者之一。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由美國男低音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紀之聲音樂會,美國爵士天后黛安娜·羅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壓軸。與三毛1990年4月王洛賓和台灣作家三毛,三毛參加一個台灣的旅行團,赴敦煌、吐魯番遊覽。三毛到新疆採訪王洛賓時,兩人擦出火花,由於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後選擇了分手,回到台灣。三毛的離開對王洛賓的打擊很大,他收藏了三毛的髮夾,並寫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後來,三毛給王洛賓寫了一封信,感謝他在新疆對她的照顧。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卻傳來三毛自縊身亡的訊息,當天王洛賓難過得在家大醉一場,並寫出《等待》一歌。兩次入獄1941年,王洛賓去蘭州,回青海的路上,以共黨嫌疑犯的身份被抓進蘭州的沙溝監獄。王洛賓雖與蕭軍、塞克走得很近,宣傳抗日,但他並不是共產黨員。在監獄裡,王洛賓將牙膏皮捲起來做筆,寫了第一首囚歌《炊煙》,草原上黃昏的炊煙是自由的。放風的時候,樂觀開朗的他就給難友們唱歌,甚至跳新疆舞。一個八個月大時就被帶進監獄的小姑娘,一天神奇地把手伸到他面前:“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原來是監獄看守給她的一顆蠶豆。王洛賓的眼睛濕潤了,他用牙膏皮為小女孩寫了一首《蠶豆謠》。1944年5月,在馬步芳的營救下,王洛賓出獄了。被提攜為國民黨第四十集團軍軍官訓練團音樂教官,後來又擔任國民黨西北行政長官公署政工處上校文化高參。新中國成立前夕,王洛賓拒絕和馬步芳一起去台灣,而是跟隨當時一野一兵團的司令王震去了新疆。此後的一生,王洛賓都把自己獻給了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傳唱上。1960年4月,王洛賓第二次被判入獄,刑期15年。他的罪名是歷史反革命加現行反革命——他曾在馬步芳屬下任過職,被指“歷史反動”;寫過一首《薩拉姆毛主席》,被指諧音“殺了毛主席”;他導演排練的《大比武》舞劇,演員的槍口曾對著台下的軍區首長,被指“用心險惡”。王洛賓的服刑地位於距離烏魯木齊市20多公里的八家戶村。據說當年左宗棠的湘軍到新疆,有8個老弱軍人退役後無家可歸在這裡開墾種地,後來形成有8戶農家的小村莊。
父親:王德楨母親:王氏妻子:黃玉蘭、羅姍(杜明遠)兒子:王海燕、王海星、王海成
1988年9月,王洛賓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1992年,王洛賓榮獲文化部、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金唱片特別創作獎”。1993年,《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1993年11月,上海音樂學院授予王洛賓名譽教授。中國文聯出版社為他出版《純情的夢·王洛賓歌曲集》。1994年7月,為表彰王洛賓為20世紀中華音樂傳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1994年12月,王洛賓被新疆政府授予新疆達坂城榮譽鎮長。2002年8月26日,吐魯番市委市政府舉行儀式追授王洛賓為“吐魯番市榮譽市民”。2014年1月,國際華語音樂聯盟授予王洛賓“2013華語金曲終身成就獎”。
王洛賓音樂藝術館王洛賓音樂藝術館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於2009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州隆重開館。該館集中陳列了關於王洛賓的大量照片、實物及200餘件不同時期的歌曲、歌劇手稿,是全國最大規模的集中體現王洛賓音樂文化和西部音樂的藝術館。主展廳由“走向音樂聖地”、“在音樂聖地的多彩綻放”、“矢志不渝的音樂追求”、“西部音樂的傳歌者”、“樂緣情未了”五個篇章構成,700餘張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印證了歷史對這位中國民族藝術家的尊重和敬仰。王洛賓墓王洛賓墓位於在北京香山南麓的金山陵園,碑正面刻著王洛賓及其夫人的名字,墓表上刻有600餘字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墓志銘》,碑背後鐫刻著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手稿。王洛賓墓紀念活動1996年4月20日,烏魯木齊集郵公司發行《王洛賓音樂生涯62周年》紀念封一枚,以表彰他為傳播民族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央歌舞劇院舉辦的《恰寧之夜——王洛賓與西部民歌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6月11日,新疆軍區政治部、新疆文化廳協助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大型專題片《永遠的王洛賓》在中央電視台播出。16日,新疆老年西部文化藝術研究會在烏魯木齊舉行紀念研究會成立一周年暨悼念王洛賓逝世大會。7月20日,哈密市舉行第二屆絲路旅遊節,在人民公園舉行王洛賓作品演唱會。23日,“王洛賓大師百日祭”活動在烏魯木齊舉行。8月8日,按照王洛賓生前遺願,新疆民政廳社團處批准,由新疆老年西部文化藝術研究會與王海成共同籌建“新疆洛賓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11月1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長李康寧任總編、新疆廣播電視廳廳長沙明策劃的人民音樂家王洛賓的歌曲專輯《達坂城的姑娘》由新疆音像出版社出品。1997年1月5日,台灣製片人凌峰攝製的電影《在那遙遠的地方》在中央電視台重播。2月24日,新疆軍區文工團成立四十周慶祝大會在烏魯木齊舉行。2月25日,《新疆藝術》雜誌社和新疆軍區文工團聯合舉辦的“軍旅藝術家座談會”。3月14日,由王海成主編的《王洛賓歌曲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行。3月14日,新世界廣告企劃有限公司總經理閏存仁編輯的大型畫冊《永遠的王洛賓》由香港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哈密市文聯和哈密鐵路分局共同舉辦的紀念王洛賓逝世一周年《王洛賓優秀作品音樂會》在哈密市舉行。中央歌劇芭蕾劇院在海淀劇院舉辦《王洛賓與西部民歌音樂會》。新疆軍區政治部和新疆洛賓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攝製的六集電視藝術紀錄片《傳歌人》製作完成。《王洛賓音樂生涯62周年》紀念封1997年11月23日,新疆軍區政治部和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在烏魯木齊萬興都會舉行6集電視藝術片《傳歌人》首映式。12月2日,新疆日報發表專版,新疆黨政軍領導撰文盛讚王洛賓為宏揚和傳播民族音樂藝術的豐功偉績。1998年3月21日,由生產建設兵團《人口家庭》報社,石河子電視台和新疆洛賓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大漠歌魂一王洛賓專題音樂會》在石河子市舉行。27日,經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批准,由《新疆藝術》雜誌社主辦的《首屆王洛賓音樂藝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舉行,60餘位中外藝術家、學者、文化界人士出席。15日,新疆師範大學舉辦《春之祭》音樂會,紀念王洛賓先生逝世兩周年。8月14日-15日,由上海愛樂合唱團和新疆洛賓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紀念西部歌王王洛賓作品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行。2000年6月,王洛賓音樂藝術館在吐魯番市葡萄溝落成。2001年4月,烏魯木齊市在達坂城建區,並立項籌建“王洛賓紀念館”。2002年7月28日,青海省旅遊局、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金銀灘草原王洛賓音樂藝術旅遊節。2012年01月13日,山東衛視《歌聲傳奇》推出紀念王洛賓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