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曾用名王震,1900年7月2日生於湖南省湘鄉縣汪家沖。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獲理學士學位。1926 年回到湖南長沙,在修業中學當了兩年教師。1928年春,他進入湖南省地質調查所,在該所負責人劉基磐等領導下從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他參與了湘潭上五都錳礦、益陽板溪銻礦、湘鄉梓門橋煤礦、新化錫礦山銻礦等礦產地質調查,也參與了湘中六縣的區域地質調查與填圖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34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應四川省政府的邀請,組織考察團赴四川進行工業、交通及地質礦產綜合考察。王曉青為赴川考察團成員。他對四川彭縣多金屬礦床進行了詳細考察,並提交了考察報告。他還提出應儘快成立“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並擬訂了建所組織大綱與人員配備方案。3年多以後,留德歸來的地質學家李春昱,在翁文灝推薦、指示下,籌創、建成了“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並擔任所長。王曉青等人早年的合理化建議很快得以實現。王曉青由四川回湖南後,又對各地礦產地質做了很多調查,取得了很多成果。1937年“七七事變”後,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軍向華中地區推進。1938年夏,湖南省地質調查所為保全資料、標本、儀器設備等,遷往湘西南山區洪江縣的黔城鎮。王曉青在二位工友陪同下,不辭辛苦,承擔護送所里物資、工作用品等的重任,隨民船逆沅江而上,歷時月余,才安全到達目的地。隨後,他就近著重調查了湘西南地質礦產。1940年,李四光一行到達湘西南洪江、會同等地進行地質礦產考察時,王曉青陪同前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湖南省地質調查所遷回長沙。王曉青又著重調查了湘西北山區地質礦產。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王曉青和所有正直的知識分子一樣感到歡欣鼓舞。1950年春,為了使剛剛建立的湖南省人民政府了解全省礦產資源情況,王曉青在《新湖南日報》上連續三天發表《湖南的地質》長文。同年,他作為湖南省科技界12 位代表之一,到首都北京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召開的全國首屆自然科學工作省代表大會。1951年,他擔任中南地質調查所長沙分所所長,又兼湖南大學教授。1953年,他被任命為常寧縣水口山鉛鋅礦勘探隊隊長。1954年他任中南地質局副總工程師,擔負起了中南大行政區地質事業的技術領導重任。同年,他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王曉青調到北京,任地質部礦產普查委員會二級工程師,後又調往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1956年任該所第一研究室(即區域地質及綜合地質編圖研究室)主任。從此參與領導了全國的區域地質綜合研究及地質圖件編制事業。1959年他又擔任了“中國地質圖編審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由於他出色的工作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領導編制的很多圖件都獲得了多項大獎。“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雖受到嚴重衝擊,但他始終忠於黨,忠於人民。最後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他以後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0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