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歌》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一首佳作。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被唐玄宗召見,受到唐玄宗與高力士、楊國忠的排擠,壯志不能伸,不得重用,在政治上受到壓抑後所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作者不得志的苦悶,但他並沒有消沉,而是表示了蔑視權貴的態度。
全文如下:
飢來驅我去,行到半路回。
回亦無所得,他時竟何依?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舒捲雲物,自古今夕霽歸洞天。
人生苦痛在數窮,要須還到極刑乃蘇。
且共歡賞會中杯。
下面寫政治上的不得意:於君臣議論時抨擊朝政得失;勸說皇帝要任用賢才;希望實現國家統一;要求統治者能賞罰分明。這幾句雖然都是發憤之語,但其中也流露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憤之情。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說明賢才不可少。詩人以身許國,願效忠於明君。“所重蕭朱門,輕別離”。這是寫人才去留的矛盾。“朱門”指統治階級,“別離”指自己不被重用。在當時,“朱門”不僅代表富貴榮華,而且也具有政治意義。詩人不願離開朝廷而又受到壓抑,感到無法生存下去而又不能走掉,矛盾的心情可想而知。於是就寫出了“天下無公,乃我無雙”這樣的名句,對那些在朝廷中被重用的人,對權貴發出冷嘲熱諷。“(雙”同“雙鳧”)語未畢,而涕泗流沾足”。自比“雙鳧”是對當權者的諷刺和自己的哀怨,因為當權者手下正缺少像莊子一樣的投機鑽營之徒。
這首詩的中間四句是對統治者的諷刺和自己的牢騷。“舉世皆濁今我清。”是全詩的警句,它反映了詩人的個性,他看不慣社會上的污濁腐敗,不願同流合污。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反抗精神。他從“發憤”入手,以“發憤”作結。中間四句雖是牢騷語,但並非一味的憤世嫉俗。最後以“且共歡醉”作結,表現出詩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這首詩語言質樸明快、感情激越、筆力雄健、不事雕琢。“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二句,“輕別離”三句,“天下無公”二句,“語未畢”二句,“涕泗流”三句等表現了李白直爽的性格和豪邁的氣概。同時“朱門”、“廊廟”、“雲物”、“當今”、“乃我無雙”等詞則表現了李白的牢騷和狂傲。
這首詩與李白的其他詩作如《將進酒》、《行路難》相比,風格不同。這首詩既表現了李白的豪放不羈,又表現了他的牢騷抑鬱;既表現了他的豪邁氣概和傲岸不羈的精神狀態,又表現了他對社會的認識和對現實的態度。從這裡也反映出他並不滿足於屈從權貴們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矛盾。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